中考文言文《马说(shuō)》唐代·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13. 食马者:食,通“饲”,喂。
14. 其:指千里马,代词。
15. 是:这样,指示代词。
16. 虽:虽然。
17. 能:本领。
18. 足:足够。
19. 才: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质。
21.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2. 且:犹,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样。
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 求:要求。
28.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
32. 鸣:马嘶。
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 执:拿。
35. 策:马鞭。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40.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1. 知:懂得,了解,认识。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讲解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开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点,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接着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导致千里马只能“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形象地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然后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一根本原因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千里马因吃不饱而无法展现才能的困境,以及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无知和浅薄。最后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反问作结,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语文基础
- 中考文言文《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中考文言文《狼》清代·蒲(pú)松龄
- 中考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中考文言文《杞(qǐ)人忧天》先秦·列子
- 中考文言文《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中考文言文《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中考文言文《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中考文言文《爱莲说(shuō)》北宋·周敦颐(yí)
- 中考文言文《活板》北宋·沈括
- 中考文言文《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中考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中考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中考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中考文言文《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中考文言文《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中考文言文《北冥(míng)有鱼》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虽有嘉肴(yáo)》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中考文言文《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yān)
- 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中考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lián)
- 中考文言文《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中考文言文《邹(zōu)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中考文言文《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中考诗词《观沧海》魏晋·曹操
- 中考诗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 中考诗词《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中考诗词《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中考诗词《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中考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中考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中考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中考诗词《秋词》唐·刘禹锡
- 中考诗词《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中考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 中考诗词《潼关》清·谭嗣(sì)同
- 中考诗词《木兰辞》南北朝·南北无名
- 中考诗词《竹里馆》唐·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