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shuō)》唐代·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 :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然后 : 表示接着某种情况或动作以后。千里马 : 这里指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又被人称为“千里马”的骏马。而 : 表转折。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 :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同“衹(只)”,只、仅。辱:受屈辱。于:表被动。奴隶人:奴仆。
骈死于槽枥之间 :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槽,盛草类、豆类等饲料的器具。枥,马厩,马饮食和宿歇的处所。于:在。
不以千里称也 : 指人们并不知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之千里者 : 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一食 : 吃一次。食:吃。或 : 有时。尽粟一石 : 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泛指谷类。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马者 : 喂马的人。食: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知 : 懂得,了解,认识。其 : 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 : 能走千里。
是 : 这样,指示代词。虽 : 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能 : 才能。足 : 足够。
才美不外见 : 出众的才能不能表现在外。才美,出众的才华。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想要与普通马一样奔跑尚且不可能办到。且:犹,尚且。欲:想要。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可能。
安 : 怎么。求 : 要求。能 : 能够。千里 : 指日行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 : 用马鞭赶他。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之,代词,指千里马。不以其道 :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尽:竭尽,发挥出。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鸣:马嘶。之:助词,无实义。不译。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 : 拿着马鞭来到它的面前。执策:拿着马鞭。执:拿。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马。临,面对。
呜呼 :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真无马邪 :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表反问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其 : 恐怕,表推测语气。知 : 懂得,了解,认识。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讲解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开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点,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接着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导致千里马只能“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形象地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然后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一根本原因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千里马因吃不饱而无法展现才能的困境,以及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无知和浅薄。最后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反问作结,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 《马说》深度解析(唐代·韩愈)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文学主张。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入仕途,多次上书求仕却未被重用,怀才不遇的境遇让他深刻体会到人才被埋没的无奈与悲愤。本文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抨击了当时社会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才能够得到赏识与重用的渴望。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寓言散文,以寓言为载体,兼具议论的思辨性与文学的形象性。文章通过对千里马与伯乐关系的探讨,揭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核心观点,深刻阐述了人才培养、识别与任用的重要性。它是韩愈散文中“托物言志”的经典之作,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人才观与社会批判意识。
二、原文呈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伯乐:相传为春秋时期秦国人,善于识别千里马,后泛指善于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2. 千里马:原指一天能跑千里的马,后比喻才华出众的人才。
3.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同“只”,只是。辱,受屈辱。奴隶人,指地位低下的养马人。
4.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并列而死。槽枥,马槽。
5. 不以千里称也:以,用。称,称呼、著称。
6.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吃完。粟,粮食。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7. 食马者:食,同“饲”,喂养。
8.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代指千里马。
9. 食不饱,力不足:饱,吃饱。力,力气。
10. 才美不外见: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同“现”,表现、显露。
1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做不到。
12.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哪里。求,要求。
13.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名词作动词)。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14.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充分发挥。材,同“才”,才能。
15.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鸣叫。通,通晓、理解。
16. 执策而临之:执,拿着。临,面对。
17. 其真无马邪:其,表反问,难道。邪,同“耶”,语气助词,表疑问。
18. 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大概、其实。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祇”同“只”,译为“只是”。
“食马者”“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同“饲”,译为“喂养”。
“才美不外见”中“见”同“现”,译为“表现、显露”。
“食之不能尽其材”中“材”同“才”,译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中“邪”同“耶”,译为“语气助词,表疑问”。
2.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中“策”,译为“用马鞭驱赶”。
3. 判断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通过判断性的表述,明确伯乐与千里马的依存关系。
4. 倒装句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译为“能日行千里的马”。
5. 省略句
“不以千里称也”省略主语“名马”,译为“(名马)不被用千里马来称呼”。
“食不饱,力不足”省略主语“千里马”,译为“(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因此即使有出名的好马,也只是在地位低下的养马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被用千里马来称呼。
3.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因而不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养它。
4.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四、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善于识别和任用人才的统治者,深刻揭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当时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昏庸无能,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同时,文章也强调了人才识别与培养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统治者能够慧眼识才、重用人才的强烈渴望,体现了作者进步的人才观与社会批判精神。
(二)艺术特色
1. 托物言志,寓意深刻:文章以千里马和伯乐为喻,将抽象的人才问题具象化,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摧残的不满和对识才者的渴求。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既避免了直接的政治批判可能带来的风险,又使文章的寓意更加深刻,富有感染力。
2. 对比鲜明,突出主题: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千里马的才能与它的悲惨遭遇对比,食马者的无知与千里马的不幸对比,伯乐的重要性与不常有的现实对比。这些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识才”的重要性,强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3. 语言简洁,情感强烈: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多用短句和反问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如结尾的“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以强烈的感叹和反问,直抒胸臆,将作者的悲愤之情推向高潮,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 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文章按照“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分析问题(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得出结论(统治者不知马)”的逻辑展开,层层递进,论证严密。先点明伯乐与千里马的依存关系,再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原因,最后批判统治者的无知,使文章的论证过程清晰有力。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文章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 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描写食马者无知行为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文章的主旨句,表达作者愤懑之情的句子: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千里马”与“伯乐”的象征意义:分析“千里马”象征才华出众的人才,“伯乐”象征善于识别和任用人才的统治者,理解两者的依存关系,探讨作者通过这一象征所表达的人才观。
2.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分析:要求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客观原因是“伯乐不常有”,主观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等)。
3. 作者的情感态度探究: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对人才被埋没的悲愤、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人才得到重用的渴望。
4. 语言赏析:赏析文中反问句、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如结尾的反问句增强了情感的强烈程度,对比手法突出了主题;分析简洁凝练的语言特点,体会其言简意丰的表达效果。
5. 现实意义探究:结合当代社会,分析文章主旨对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用人单位识才用才等方面的现实价值,如强调管理者要具备识才的眼光、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等。
(三)拓展延伸
1. 与韩愈其他作品的关联:本文的人才观与韩愈在《进学解》中表达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治学思想一脉相承,都体现了作者对个人才华与社会机遇的思考。可结合这些作品,全面理解韩愈的思想体系。
2. 与其他人才主题作品的对比:如与《战国策·燕策一》中的“燕昭王求贤”对比,分析不同时代对人才的态度差异;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比,探讨不同作者面对怀才不遇的不同人生选择(韩愈积极批判,陶渊明消极避世)。
3. 文化影响:“千里马”“伯乐”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人才与识才者的经典意象,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社会评论等领域。文章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流传千古,对后世的人才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醒人们重视人才的识别与任用。
语文基础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 《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观沧海》魏晋·曹操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秋词》唐·刘禹锡
-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 《潼关》清·谭嗣(sì)同
- 《木兰辞》南北朝·南北无名
- 《竹里馆》唐·王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