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邹(zōu)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1. 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2. 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3. 修:长,这里指身高。
4. 余:多。
5. 形貌:相貌。
6. 昳丽:光彩美丽。
7. 朝:早晨。
8. 服:穿戴。
9. 窥:察看。
10. 谓:对。
11. 孰与:与……比谁更……。
12. 美:认为……美。
13. 甚:很。
14. 及:比得上。
15. 复:又。
16. 孰:哪一个,谁。
17. 私:偏爱。
18. 诚:的确,实在。
19. 方:(土地)方圆。
20. 左右:侍从。
21. 莫:没有谁。
22. 蔽:受蒙蔽。
23. 面刺:当面指责。
24. 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25. 谤讥:指责,讽刺。谤,指责。讥,讽刺。
26. 市朝:指公共场合。
27. 闻:使……听到。
28. 间:偶尔。
29. 期年:满一年。
30. 虽:即使。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讲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以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通过邹忌的亲身经历,由己及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王之蔽甚矣”的道理,进而得出君主必须广开言路,采纳群言,才能改良政治的结论。
在写作上,本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邹忌将自己受妻、妾、客蒙蔽的情况与齐王受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蒙蔽的情况进行类比,使说理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同时,文章语言简洁,人物形象鲜明,如邹忌的善于思考、勇于进谏,齐威王的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语文基础
- 中考文言文《活板》北宋·沈括
- 中考文言文《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中考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中考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中考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中考文言文《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中考文言文《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中考文言文《北冥(míng)有鱼》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虽有嘉肴(yáo)》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中考文言文《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yān)
- 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中考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lián)
- 中考文言文《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中考文言文《邹(zōu)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中考文言文《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中考诗词《观沧海》魏晋·曹操
- 中考诗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 中考诗词《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中考诗词《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中考诗词《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中考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中考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中考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中考诗词《秋词》唐·刘禹锡
- 中考诗词《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中考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 中考诗词《潼关》清·谭嗣(sì)同
- 中考诗词《木兰辞》南北朝·南北无名
- 中考诗词《竹里馆》唐·王维
- 中考诗词《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 中考诗词《逢入京使》唐·岑参
- 中考诗词《晚春》唐·韩愈
- 中考诗词《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 中考诗词《望岳》唐·杜甫(fǔ)
- 中考诗词《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 中考诗词《游山西村》宋·陆游
- 中考诗词《己亥杂诗》清·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