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 : 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余 : 第一人称代词,我。
大雪 : 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俱 : 都。绝 : 消失。是 : 这。
更定 : 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拏 : 通“桡”,撑(船)。拥毳衣炉火 : 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拥:裹、围。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 :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 : 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长堤一痕 :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一芥 : 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毡 : 毛毯。焉得更有此人 :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拉 : 邀请。强 : 竭力,尽力。三大白 : 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此 : 客居此地。
及 : 等到。舟子 : 船夫。喃喃 : 低声嘟哝。莫 : 不要。
相公 :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 : 还。
痴似 : 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他们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就告别了。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讲解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湖心亭看雪》即写于此时,收录在他的回忆录《陶庵梦忆》中。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描绘了雪后西湖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品质。
写作特色:文章文笔简练,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作者善用白描手法,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等对比,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等,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湖心亭看雪》深度解析(明末清初·张岱)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江南望族,早年生活优渥,沉迷于山水园林、戏曲美食,养成了疏放不羁的性格。明亡后,张岱家道中落,避居山中,潜心著述,将对故国的思念、对往昔繁华的追忆融入作品中。
《湖心亭看雪》选自张岱的小品文集《陶庵梦忆》。文章创作于明亡之后,当时作者历经国破家亡的巨变,心境苍凉孤寂。通过追忆明亡前一个雪夜在杭州湖心亭看雪的经历,既描绘了西湖雪景的绝美意境,也寄寓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对人生渺茫的感慨,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抒情游记) ,兼具写景、叙事与抒情的特点。作为游记,它以简洁的笔触记录了看雪的时间、地点、过程与见闻;作为抒情散文,它在写景中融入了作者的复杂情感,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文章是张岱小品文的经典代表作,以“白描”手法为核心特色,语言凝练含蓄,既展现了晚明小品文“清新自然、意境悠远”的风格,也承载了亡国遗民的深沉情怀。
二、原文呈现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崇祯五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五年即1632年,交代写作的历史背景。
2. 余住西湖:余,我,指作者张岱。
3. 湖中人鸟声俱绝:俱,全、都。绝,消失、断绝。
4. 是日更定矣:是日,这一天。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时左右。
5. 余拏一小舟:拏,通“桡”,撑船、划桨。
6. 拥毳衣炉火:拥,裹着、围着。毳衣,用鸟兽细毛制成的衣服,保暖性好。炉火,带着取暖的火炉。
7. 独往湖心亭看雪:独,独自,体现作者的孤寂心境。
8. 雾凇沆砀:雾凇,指冰花,是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在物体上形成的白色不透明晶体。沆砀,形容雪雾弥漫的样子。
9. 上下一白:一,全、都。指天、云、山、水融为一体,全是白色。
10. 惟长堤一痕:惟,只、仅仅。长堤,指西湖中的白堤或苏堤。一痕,形容长堤在雪中隐约可见的微弱痕迹。
11. 湖心亭一点:一点,形容湖心亭在广阔雪景中显得极为渺小。
12. 与余舟一芥: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形容小船的渺小(芥,小草)。
13.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两三粒,形容船上的人极其微小。而已,罢了。
14. 铺毡对坐:铺着毛毡相对而坐。
15. 烧酒炉正沸:烧着的酒炉里,酒正在沸腾。
16.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怎么能。更,还。此人,指像作者这样有闲情逸致看雪的人。
17. 拉余同饮:拉,邀请。
18.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勉强喝下。大白,大酒杯,这里指喝一大杯酒。
19. 是金陵人,客此:金陵,今江苏南京。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20. 及下船:及,到了……的时候。
21. 舟子喃喃曰:舟子,船夫。喃喃,小声念叨的样子。
22. 莫说相公痴:相公,对士人的尊称,这里指作者。痴,痴迷、沉醉,既指作者对雪景的痴迷,也暗含不被世俗理解的孤高。
23. 更有痴似相公者:更,还。似,像。指还有比作者更痴迷于看雪的人。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余拏一小舟”中“拏”通“桡”,译为“撑船、划桨”。
2.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是金陵人,客此”中“客”,译为“客居”。
3. 省略句
“(余)到亭上”省略主语“余”,译为“(我)到了湖心亭上”。
“(两人)见余,大喜曰”省略主语“两人”,译为“(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4. 倒装句
定语后置:“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正常语序为“两三粒舟中人而已”,译为“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通过定语后置突出人的渺小。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大雪下了三天,西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衣服,围着取暖的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冰花和雪雾弥漫在空中,天、云、山、水融为一体,上下全是白色。
4.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西湖上能看到的影子,只有长堤隐约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个小点、和我的一叶小船,以及船上两三个人影罢了。
5.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西湖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呢!”
6.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勉强喝下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告别。
7.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译文:询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8.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呢!
四、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通过追忆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历,以极简的笔触描绘了西湖雪景的空灵静谧与苍茫壮阔,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绝美意境。同时,文章在叙事与写景中融入了作者的复杂情感:独往看雪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与金陵客同饮暗含对故国的思念(金陵为明朝旧都);舟子的“痴”之评价,既点出作者对雪景的痴迷,也道破了他潜藏在内心的亡国之痛与人生渺茫的感慨,将个人情怀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
(二)艺术特色
1. 白描手法,意境深远:文章以“白描”为核心手法,不事雕琢,用最简练的文字勾勒景物特征。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仅用十四字便描绘出天地浑然一体的雪景全貌;“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以“痕”“点”“芥”“粒”等极淡的量词,精准呈现出景物的大小层次,营造出空灵孤寂、苍茫辽阔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 叙事简洁,情感含蓄:文章叙事脉络清晰,从看雪的缘由、过程到湖心亭的偶遇,情节简单却富有张力。作者的情感并未直接抒发,而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与叙事细节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暗藏孤寂;与金陵客的偶遇传递出他乡遇知音的短暂慰藉;“客此”二字隐含对故国的怀念;舟子的评价则间接点出作者的“痴”,让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3. 对比鲜明,突出主题: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一是环境对比,大雪后“湖中人鸟声俱绝”的静谧与平日西湖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雪景的独特意境;二是人物对比,作者的“独往”与湖心亭两人的“对坐”形成对比,既凸显了偶遇的意外,也暗示了“痴人”并非仅有;三是景物大小对比,天地的广阔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微小形成对比,突出了宇宙的浩渺与人生的渺小,深化了文章的哲理内涵。
4. 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兼具文言文的典雅与口语的自然。全文仅一百余字,却完整呈现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景物,没有冗余的修饰,每一个字都精准传神。如“绝”字写出雪后西湖的死寂,“白”字概括雪景的核心特征,“痴”字点明作者的精神特质,体现了晚明小品文“言简意丰”的语言风格。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描写雪后西湖寂静景象的句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 描写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的句子: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 描绘西湖雪景全貌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 以细微景物凸显雪景辽阔的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 湖心亭偶遇时对方的惊喜之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 点明文章核心情感的句子(舟子的评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白描”手法的赏析:要求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白描手法在描绘雪景、凸显意境中的作用,如以简练的文字勾勒景物特征,营造空灵孤寂的氛围。
2. “痴”字的内涵解析:“痴”是文章的核心关键词,需从多个角度解读。其一,指作者对西湖雪景的痴迷热爱;其二,体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其三,暗含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与亡国后的孤寂心境;其四,通过“更有痴似相公者”,展现了同类人的精神共鸣。
3. 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文中雪景描写的作用,如营造意境、烘托情感、为下文偶遇情节做铺垫,同时体现作者的审美追求。
4. 作者情感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对雪景的热爱、独处的孤寂、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渺茫的感慨等。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张岱《陶庵梦忆》中的其他篇章(如《西湖七月半》)对比,分析其共同的怀旧情怀与小品文风格;或与柳宗元《小石潭记》对比,探讨不同作者在写景中寄托的不同情感(张岱的亡国之痛 vs 柳宗元的贬谪之悲)。
(三)拓展延伸
1. 与《陶庵梦忆》的关联:本文是《陶庵梦忆》的经典篇目,这部文集主要收录了张岱对明末生活的追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国故园的怀念。可结合《陶庵梦忆》的序言及其他篇目,全面理解张岱“以梦为忆”的创作心态与亡国遗民的复杂情感。
2. 晚明小品文的文化内涵:晚明小品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悠远、注重个人情感表达”为特色,张岱的作品是其中的典范。本文既体现了晚明文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也反映了朝代更迭背景下文人的精神困境,是研究晚明文化与文人心态的重要文本。
3. 现实意义:文章中对自然之美的精准捕捉与细腻描绘,为当代人提供了审美启示,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作者在逆境中坚守精神追求的品格,也激励着当代人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丰盈与高洁。
语文基础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 《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观沧海》魏晋·曹操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秋词》唐·刘禹锡
-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 《潼关》清·谭嗣(sì)同
- 《木兰辞》南北朝·南北无名
- 《竹里馆》唐·王维
-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 《逢入京使》唐·岑参
- 《晚春》唐·韩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