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原文

山不高,有仙则。水不深,有龙则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痕阶绿,草色帘青。谈笑有鸿儒(hóng rú),往来无白丁。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在(zài):在于,动词。

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神奇;灵异。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德馨: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使……乱,扰乱。

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讲解

写作手法: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作者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暗示陋室因主人的品德高尚而不简陋。通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绘了陋室环境的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体现交往人物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叙述了日常生活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语言特色:全文多为骈句,句式整齐,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等,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用词精炼,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仅八个字就点明主旨。

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革新失败后被贬,《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安徽和州任刺史时所作。

# 《陋室铭》深度解析(唐代·刘禹锡)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豪放诗风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屡遭贬谪,长期外放偏远地区。

《陋室铭》大约创作于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期间(824年—826年)。当时他被地方官员故意刁难,住所一再缩减,最终被迫居于一间简陋小屋。面对不公的境遇与简陋的居所,刘禹锡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豁达的心态写下这篇铭文,通过描绘陋室的环境与自己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暗含对当时世俗权贵的蔑视。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铭文(托物言志的抒情小品文)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通常篇幅短小、语言精炼。《陋室铭》突破了传统铭文的实用功能,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将陋室作为情感与志向的载体,兼具文学的抒情性与哲理的深刻性。它是唐代铭文的经典之作,也是刘禹锡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后世托物言志类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原文呈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出名、有名(名词作动词)。

2. :神异、灵验(名词作动词)。

3. 斯是陋室:斯,这。陋室,简陋的屋子。

4. 惟吾德馨:惟,只、仅仅。吾,我。德馨,品德高尚(馨,原指香气,这里引申为品德高尚)。

5. 苔痕上阶绿:上,蔓延到、长到(名词作动词)。阶,台阶。

6. 草色入帘青:入,映入。帘,门帘。

7.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指读书人)。

8. 白丁:原指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9. 调素琴:调,调弄、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 阅金经:阅,阅读。金经,指佛经(古代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11. 丝竹之乱耳: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代指世俗的音乐。乱,使……扰乱(使动用法)。耳,耳朵。

12. 案牍之劳形:案牍,指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使动用法)。形,身体。

13. 南阳诸葛庐:南阳,今河南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时的草庐。

14. 西蜀子云亭:西蜀,今四川。子云,指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其住所称“子云亭”。

15.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中“名”(出名、有名);“有龙则灵”中“灵”(神异、灵验);“苔痕上阶绿”中“上”(蔓延到、长到)。

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中“乱”(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中“劳”(使……劳累)。

2. 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3. 判断句

“斯是陋室”:以“是”为标志的判断句,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

4. 省略句

“(吾)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省略主语“吾”,译为“(我)可以调弄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会神异。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染上绿色;草色映入门帘,使室内显得青翠。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可以调弄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音乐的扰乱,没有官府公文的劳累。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子云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作品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以陋室为载体,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与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刘禹锡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文章核心观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品德的高尚远胜于居所的奢华,同时通过引用诸葛亮、扬雄的典故与孔子的言论,进一步凸显了自己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追求,暗含对当时趋炎附势、重视物质享受的世俗风气的批判。

(二)艺术特色

1. 托物言志,立意高远:文章以“陋室”为寄托,将个人的品德与志向融入对居所的描写中,通过赞美陋室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使抽象的情感与志向具象化,立意深刻而高远,感染力极强。

2. 语言精炼,音韵和谐:全文仅八十一字,语言简洁凝练,字字珠玑。句式整齐,多采用对偶句(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仗工整,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兼具散文的流畅与诗歌的韵律美,体现了铭文文体的语言特色。

3. 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文章按照“起兴—点题—描写—升华”的逻辑展开。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的话题;接着点明“惟吾德馨”的核心观点;然后从环境、人物、生活三个方面描绘陋室的不俗;最后通过典故与名言升华主题,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4. 用典巧妙,增强底蕴:文章结尾引用诸葛亮草庐、扬雄子云亭的典故,以古代贤人的居所自比,既印证了陋室不陋的观点,也彰显了作者的志趣与抱负;引用孔子的言论作为结尾,画龙点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文化底蕴。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文章的核心观点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以山水起兴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 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描写陋室主人交往人物高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 描写陋室主人日常生活情趣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 引用典故升华主题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 引用孔子言论收束全文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德馨”的内涵探究:分析“德馨”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环境清幽、交往高雅、生活闲适),探讨作者通过“德馨”所表达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以及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2. 托物言志手法的赏析: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章如何以“陋室”为载体寄托作者的情感与志向,探讨托物言志手法在表达主题、增强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3. 语言特色分析:赏析文章简洁凝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语言特点,举例说明对偶句、用典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典故与名言的作用:分析引用诸葛亮草庐、扬雄子云亭典故的作用(印证陋室不陋,彰显作者志趣),以及引用孔子言论的作用(画龙点睛,增强说服力)。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周敦颐《爱莲说》对比,分析两篇文章共同的托物言志手法与不同的精神追求(《陋室铭》侧重安贫乐道,《爱莲说》侧重洁身自好);或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对比,探讨不同作者对理想生活的不同构想。

六、拓展延伸

1. 与刘禹锡其他作品的关联:本文与刘禹锡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作品共同展现了他屡遭贬谪却依然坚守节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可结合这些作品,全面理解刘禹锡的思想境界与文学风格。

2. 古代“安贫乐道”的文化内涵:“安贫乐道”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精神追求,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都体现了这一精神。《陋室铭》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文化传统,成为后世文人坚守精神家园的典范。可探讨“安贫乐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变化与当代价值。

3. 文化影响:《陋室铭》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陋室”成为文人精神家园的象征,“德馨”成为品德高尚的代名词,文章的语言与手法也被广泛借鉴。同时,它也入选了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