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原文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zī)侯徐厉为将军,军棘(jí)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文帝之后六年 : 指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名恒。
匈奴 :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大 : 大规模,大举。入边 : 侵入边境。乃 : 于是。宗正 : 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军霸上 : 驻军霸上。霸上,地名,亦作“灞上”,因地处灞水西岸高原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祝兹侯 : 封号。
棘门 : 地名,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河内守 : 河内郡的郡守。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守,是汉代郡一级的行政长官。
亚夫 : 周亚夫(?-前143年), 沛郡(今江苏丰县)人。 绛(jiàng)侯周勃的次子。西汉名将,军事家、 丞相。
周亚夫年少时喜读兵书,智谋过人,诚笃(dǔ)不欺。初任河内郡守,后袭爵,为条侯。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命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命其为车骑将军。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发动叛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不到3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后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反对废立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xiáng)王徐卢5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于中元三年(前147年)罢相。景帝后元年(前143年),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500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周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周亚夫的一生,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其指挥平定了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在军事上有三大贡献,一是改变了以车骑为主的战术;二是声东击西,为后来汉武帝彻底扫除侵边的匈奴奠定了基础;三是以少胜多平定七王之乱。
细柳 : (今咸阳市西南)备 : 防备,戒备。胡 : 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匈奴。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jiāng)以下骑(qí)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pī)甲,锐兵刃,彀(gòu)弓弩(nǔ),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zhào)。’”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qí)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pèi)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yī)曰:“介胄(zhòu)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wèi)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上 : 特指皇帝。自劳军 : 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劳,慰劳。军,军队。已而 : 不久。之 : 到,往。被 : 通“披”,穿着。
锐兵刃 : 锋利的兵器。彀 : 张开。弩 : 用机械发箭的弓。持满 : 把弓拉满。先驱 : 先行引导的人员。且 : 将要。
军门都尉 : 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低于将军。诏 : 皇帝发布的命令。居无何 : 过了不久。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
使使 : 派使臣。持节 : 手持符节。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壁 : 营垒。车骑 : 车马。
驱驰 : 策马疾驰。按辔 : 控制住车马。辔,马缰绳。徐 : 慢,缓慢。持兵揖 : 手持兵器行礼。揖,拱手行礼。
介胄之士不拜 : 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为动 : 被感动。
改容式车 : 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称谢 : 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jiē)乎(hū),此真将军矣!曩(nǎng)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xí)而虏(lǔ)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yé)!”称善者久之。
既 : 已经。嗟呼 : 叹词,表示慨叹。曩 : 先前。固 : 必,一定。邪 : 语气词,表示反问。之 : 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奔驰进入,从将军到下属军官都骑马迎进送出。不久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中的将士都披挂铠甲,手拿锐利的兵器,张开弓弩,拉满弓弦。天子的先导跑到军营,不能进入。先导说:“天子就快到了!”把守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文帝到达,又不能进入。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说:“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军官对文帝的随从车骑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不准车马奔跑。”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缓慢行进。到了军营中心,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说:“穿铠甲、戴头盔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皇上。”天子深受感动,面容变得庄重,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敬。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慰劳礼仪结束后离去。
出了细柳营军门,群臣都很惊讶。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以前在霸上、棘门军营看到的,简直像儿戏,他们的将军未来一定会遭受袭击而被俘虏;至于周亚夫,怎么可能冒犯他呢!”称赞了周亚夫很久。
讲解
内容主旨:文章通过汉文帝劳军的经过,重点写了汉文帝在细柳营的经历,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严格执行军法的特点,赞扬了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
写作手法: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把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军纪进行对比,突出细柳军军纪严明;用文帝及群臣的反应来衬托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此外,文章还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虽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不多,但通过细柳军的表现等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的形象。
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亚夫军细柳》解析(西汉·司马迁)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圣”。他历时十余年编撰《史记》,这部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是西汉名将,绛侯周勃之子,以治军严明著称。汉文帝时期,匈奴多次南下侵扰,边境局势紧张,朝廷派三路军队驻守边疆,周亚夫率军驻扎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本文通过描写汉文帝亲自到细柳营劳军的场景,展现了周亚夫的治军才能与刚正不阿的品格,也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与识人之明。这一背景下的故事,既反映了西汉初期对边防的重视,也凸显了“治军严明”对于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性。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史传散文,以叙事为主,兼具描写与议论的特点。作为《史记》中的人物传记片段,它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历史场景;同时,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劳军这一细节事件,凸显了周亚夫的军事素养与人格魅力,也蕴含着司马迁对“严明治军”“贤臣明君”的推崇,是《史记》中刻画人物的经典篇章之一。
二、原文呈现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文帝之后六年: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后六年,指汉文帝在位的第六年之后(具体为后元六年)。
2. 匈奴大入边:大入边,大规模侵入边境。
3.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乃,于是、就。宗正,古代官职名,掌管皇族事务。为,任命为。
4. 军霸上:军,驻军、驻扎(名词作动词)。霸上,古地名,今陕西西安东。
5. 祝兹侯徐厉:祝兹侯是徐厉的封号。
6. 军棘门:棘门,古地名,今陕西咸阳东北。
7. 河内守亚夫:河内,古郡名,今河南北部一带。守,郡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8. 军细柳:细柳,古地名,今陕西咸阳西南。
9. 以备胡:以,用来。备,防备。胡,这里指匈奴。
10. 上自劳军:上,指汉文帝。自,亲自。劳军,慰劳军队。
11. 直驰入:直,直接。驰入,驱车进入。
12. 将以下骑送迎:将,将军。以下,部下。骑,骑兵。送迎,迎接和送行,指列队迎送。
13. 已而之细柳军:已而,不久。之,到、往。
14. 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甲,铠甲。
15. 锐兵刃:锐,使……锋利(使动用法),这里指手持锋利的兵器。
16. 彀弓弩:彀,拉开(弓弩)。弓弩,弓和弩。
17. 持满:把弓拉满。
18. 天子先驱:先驱,先行的侍从人员。
19. 且至:且,将要。
20. 军门都尉:古代军中负责守卫军门的官员。
21.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闻,听从。令,命令。诏,皇帝的命令。
22. 居无何:居,经过。无何,不久。
23. 使使持节诏将军:第一个“使”,派遣;第二个“使”,使者。节,符节,古代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诏,下诏、命令。
24. 传言开壁门:传言,传令。壁门,营门。
25. 从属车骑:从属,跟随。车骑,车马随从。
26. 约:规定。
27. 不得驱驰:驱驰,驱车奔驰。
28. 按辔徐行:按辔,拉住缰绳。徐行,缓慢前行。
29. 持兵揖:持兵,手持兵器。揖,拱手行礼。
30. 介胄之士不拜: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指穿着铠甲、戴着头盔(名词作动词)。士,指将士。拜,跪拜。
31. 请以军礼见:请,请求。以,用。见,拜见。
32. 天子为动:为动,被感动。
33. 改容式车:改容,改变神情。式车,同“轼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敬意)。
34. 称谢:致意,表示慰问。
35. 成礼而去:成礼,完成慰劳仪式。去,离开。
36. 群臣皆惊:惊,惊讶。
37. 嗟乎:感叹词,相当于“啊”。
38. 此真将军矣:真将军,真正的将军。
39. 曩者:从前、先前。
40. 若儿戏耳:若,好像。儿戏,小孩子玩耍的游戏。耳,罢了。
41.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固,固然、本来。袭,袭击。虏,俘虏。
42. 可得而犯邪:可得,能够。犯,侵犯。邪,语气助词,表反问。
43. 称善者久之:称善,称赞。久之,很长时间。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中“被”同“披”,译为“穿着”。
“改容式车”中“式”同“轼”,译为“扶着车前的横木”。
2.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军霸上”“军棘门”“军细柳”中“军”,译为“驻军、驻扎”;“介胄之士不拜”中“介胄”,译为“穿着铠甲、戴着头盔”。
使动用法:“锐兵刃”中“锐”,译为“使……锋利”,这里指手持锋利的兵器。
3. 判断句
“此真将军矣”以“矣”为标志,表判断,译为“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
4. 倒装句
定语后置:“其将固可袭而虏也”,正常语序可理解为“其固可袭而虏之将也”,译为“他们的将军本来就可以被袭击并俘虏”。
5. 固定句式
“可得而犯邪”,“可得……邪”表示反问,译为“能够侵犯吗”。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
2.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译文:于是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扎在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扎在棘门;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扎在细柳:用来防备匈奴。
3.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译文:(汉文帝)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进入,将军及其部下都骑着马迎接和送行。
4.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军中的将士都穿着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拉开弓弩,把弓拉满。
5.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译文:将军下令说:‘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6.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译文:于是汉文帝就派遣使者手持符节下诏给周亚夫:‘我想进入军营慰劳军队。’
7.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译文:将军规定,军中不能驱车奔驰。
8.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译文:穿着铠甲、戴着头盔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拜见陛下。
9.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译文:汉文帝被他的举动感动,改变了神情,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表示敬意。
10. 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译文: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就像小孩子玩耍的游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本来就可以被袭击并俘虏。
四、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的全过程,对比了霸上、棘门军营的松弛与细柳军营的严明,生动塑造了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的“真将军”形象。同时,文章也刻画了汉文帝开明大度、知人善任、重视军纪的明君形象,表达了司马迁对严明治军理念的推崇,以及对贤臣与明君相得益彰的政治理想的向往,为后世展现了古代优秀将领的职业素养与治国理政的重要启示。
(二)艺术特色
1. 对比鲜明,形象突出:文章运用多重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凸显主题。一是军营氛围对比,霸上、棘门军营“直驰入”,纪律松弛;细柳军营“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戒备森严。二是应对天子的态度对比,前两处军营将领列队迎送,周亚夫则以军礼相见,坚持军纪至上。三是汉文帝的评价对比,称前两处军营“若儿戏耳”,盛赞周亚夫“此真将军矣”。通过对比,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与前两处将领的平庸形成鲜明反差,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2. 细节生动,场景真实:文章注重细节描写,还原了劳军的真实场景。如对细柳军营将士的动作描写“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展现了军队的严整风貌;对周亚夫语言的描写“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凸显了他的刚正不阿;对汉文帝动作的描写“按辔徐行”“改容式车”,体现了他对军纪的尊重。这些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活,场景更具画面感。
3. 叙事简洁,逻辑清晰: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匈奴入侵,派兵驻守→文帝劳军,对比军营→文帝赞亚夫,点明主旨”的脉络展开叙事,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语言简洁凝练,没有冗余的修饰,却能精准传达事件过程与人物性格,体现了《史记》“简练而传神”的叙事风格。
4. 以小见大,内涵深刻:文章以劳军这一具体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小事件展现大主题。既刻画了周亚夫的个人品格与治军才能,也折射出西汉初期重视边防、推崇严明军纪的政治氛围,同时蕴含着“军纪严明是军队战斗力的保障”“明君识才是贤臣施展抱负的关键”等深刻道理,做到了以小见大,内涵丰富。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交代驻军背景的句子: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2. 描写细柳军营严明戒备的句子: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3. 体现周亚夫治军原则的句子: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 周亚夫以军礼相见的理由: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5. 汉文帝称赞周亚夫的核心句子:嗟乎,此真将军矣!
6. 汉文帝评价霸上、棘门军营的句子: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周亚夫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求概括周亚夫的性格特点,如治军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等,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现。
2. 对比手法的作用:分析文中对比手法的具体体现,如军营氛围、应对天子的态度、文帝的评价等方面的对比,说明其在塑造人物、凸显主题方面的作用。
3.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结合文中的细节描写(如将士的动作、周亚夫的语言、文帝的动作等),分析其对刻画人物、还原场景、深化主题的作用。
4. 文帝的人物形象意义:分析汉文帝的开明形象对表现周亚夫的作用,如通过文帝的认可与赞赏,侧面烘托周亚夫的“真将军”品质,同时体现司马迁对明君的推崇。
5. 文章的现实意义:结合当代社会,分析“严明纪律”在团队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性,或探讨周亚夫的职业素养对当代从业者的启示。
(三)拓展延伸
1. 与《史记》其他人物传记的关联:本文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章一样,都通过具体事件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体现了司马迁“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的叙事风格。可结合这些篇章,对比分析不同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与司马迁的写作手法。
2. 古代治军思想的探讨:周亚夫的治军理念与《孙子兵法》中“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的思想一脉相承,都是古代治军的重要原则。可结合《孙子兵法》的相关内容,探讨古代治军思想的核心内涵及其对现代军事管理的借鉴意义。
3. 文化影响:周亚夫“细柳营”的故事成为后世形容军队纪律严明的经典典故,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观猎》中写道“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就借用了这一典故。可结合相关文学作品,进一步理解这一故事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
语文基础
- 《风》唐·李峤(qiáo)
- 《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古朗月行》唐·李白
- 《忆江南》唐·白居易
- 《江雪》唐·柳宗元
- 《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 《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观沧海》魏晋·曹操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