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

女家:指夫家。“女”同“汝”,你。

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由:遵循。

独行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

移:动摇。

屈:使屈服。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讲解

内容主旨:文章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写作手法: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将“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进行对比,突出了大丈夫的高尚品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

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为“四书”之一。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