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 : 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公孙衍 :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 :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大丈夫 :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惧 : 害怕。安居 : 安静。熄 : 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nǚ)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是 : 这,这个。焉 : 怎么,哪里。子 : 你。未学 : 没有学。
丈夫之冠 :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之:“丈夫之冠孟”及下文“女子之嫁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父命之 : 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命:教导、训诲。
嫁 : 出嫁。母命之 : 母亲给予训导。往 : 去,到。戒 : 同“诫”,告诫。
女 : 同“汝”,你。必 : 一定。敬 : 恭敬。戒 : 留神,当心,谨慎。违 : 违背。夫子 : 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以 : 把。顺 : 顺从。为 : 作为。正 : 正理,及基本原则。道 : 方法。
居 : 居住。广居 : 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居:居所,住宅。立 : 站,站立。正位 : 朱熹注释为:正位,礼也。正:正大。大道 : 光明的大道。朱熹注释为:大道,义也。
得 : 实现。志 : 志向。由 : 遵循。独行其道 :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淫 :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 :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 : 屈服。使动用法。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讲解
内容主旨:文章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写作手法: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将“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进行对比,突出了大丈夫的高尚品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
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为“四书”之一。
《富贵不能淫》解析(先秦·孟子)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同时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人格独立。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是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对话。战国时期,纵横家盛行,他们以权谋势利为核心追求,游走于各国之间谋取富贵。景春将公孙衍、张仪等纵横家奉为“大丈夫”,孟子对此予以反驳,通过阐释“大丈夫”的真正内涵,批判了纵横家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宣扬了儒家倡导的道德坚守与人格气节,为当时的士人树立了正确的人格标杆。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对话体议论文) ,以对话形式展开辩论,逻辑严密,观点鲜明。文章围绕“何为大丈夫”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孟子与景春的观点碰撞,层层深入地阐述了儒家眼中“大丈夫”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兼具思辨性与思想性,是孟子思想体系中关于个人修养的重要篇章,对后世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原文呈现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景春:战国时期纵横家,与孟子同时代。
2. 公孙衍、张仪:均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以谋略游说诸侯,影响各国局势。
3. 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大丈夫,指有大志、有气节、有担当的男子。
4. 一怒而诸侯惧:怒,发怒。惧,害怕。
5. 安居而天下熄:安居,安静地待着,指不采取行动。熄,平息、安定,这里指天下太平。
6.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这样的人。焉得,怎么能。
7. 子未学礼乎:子,你,对人的尊称。礼,指儒家的礼仪规范。
8. 丈夫之冠也: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冠,行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9. 父命之:命,教导、告诫。
10. 女子之嫁也:嫁,出嫁。
11. 母命之:母亲教导她。
12. 往送之门:送她到门口。
13. 戒之曰:戒,告诫。
14.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女家,你丈夫的家。
15. 必敬必戒:敬,恭敬。戒,谨慎。
16. 无违夫子:无,不要。违,违背。夫子,这里指丈夫。
17. 以顺为正者:以,把。顺,顺从。正,准则、标准。
18. 妾妇之道也:妾妇,泛指女性,这里指没有独立人格、一味顺从的人。道,行为准则。
19. 居天下之广居:广居,指“仁”,儒家认为“仁”是天下最宽广的居所。
20. 立天下之正位:正位,指“礼”,儒家认为“礼”是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21. 行天下之大道:大道,指“义”,儒家认为“义”是天下最光明的道路。
22. 得志,与民由之:得志,指实现志向,被君主任用。由,遵循、实行。
23. 不得志,独行其道:不得志,指未实现志向,不被任用。独行其道,独自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24. 富贵不能淫:淫,使……迷惑、扰乱。
25. 贫贱不能移:移,使……改变、动摇。
26. 威武不能屈:屈,使……屈服。
27. 此之谓大丈夫:这就叫做大丈夫。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往之女家”中“女”同“汝”,译为“你”。
2.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富贵不能淫”中“淫”,译为“使……迷惑”;“贫贱不能移”中“移”,译为“使……改变”;“威武不能屈”中“屈”,译为“使……屈服”。
3. 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此之谓大丈夫”,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直接点明观点。
4. 反问句
“岂不诚大丈夫哉?”增强语气,突出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推崇;“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同样以反问加强否定语气,明确表达孟子对景春观点的反驳。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他们安静地待着,天下就会太平。
2.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译文: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习过礼仪吗?
3.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译文: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父亲会教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会教导她。
4.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译文:到了你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5.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文:把顺从当作行为准则的,是妾妇的行为之道。
6.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仁”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礼”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光明的“义”的道路上。
7.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实现志向的时候,就和百姓一起遵循正道;没有实现志向的时候,就独自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就叫做大丈夫。
四、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通过孟子与景春的对话,批判了纵横家以权势、功利为核心的“大丈夫”观,明确提出了儒家眼中“大丈夫”的标准。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必须坚守“仁”“礼”“义”的道德准则,无论得志与否都能践行正道,更要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节,不为外界的名利、境遇所动摇。文章的核心主旨是宣扬儒家的道德修养与人格独立精神,为士人树立了崇高的人格理想。
(二)艺术特色
1. 对话辩论,观点鲜明: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景春先提出观点,孟子随即反驳,双方观点碰撞激烈,使文章充满思辨性。孟子的反驳层层递进,先否定景春的观点,再以“礼”为切入点举例,最后提出自己的“大丈夫”标准,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2. 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孟子在反驳景春时,以女子出嫁前母亲的告诫为例,指出“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进而类比公孙衍、张仪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诸侯的顺从,缺乏独立人格,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 排比造势,气势充沛: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句子运用排比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又凸显了孟子观点的坚定性,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染力极强。
4. 对比鲜明,突出主旨:文章将景春眼中的“大丈夫”(公孙衍、张仪)与孟子眼中的“大丈夫”进行对比,前者追求权势功利、缺乏独立人格,后者坚守道德准则、具备坚定气节,通过对比突出了儒家“大丈夫”观的崇高性,深化了文章主旨。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景春推崇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的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 孟子批判景春观点时,指出其本质是“妾妇之道”的句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 孟子提出的“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 孟子认为“大丈夫”得志与不得志时的行为准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 文章的核心名句,体现“大丈夫”人格气节的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大丈夫”的内涵分析:这是文章的核心考点,需从三个层面解读。其一,道德根基:坚守“仁”“礼”“义”的儒家准则;其二,行为准则:得志时与民同行正道,不得志时独自坚守原则;其三,人格气节:不为富贵、贫贱、威武所动摇,保持独立人格。
2. 论证思路分析:要求梳理文章的辩论过程,即“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并举例→孟子提出‘大丈夫’标准”的逻辑链条,概括其层层递进、以理服人的论证特点。
3. 对比与举例论证的作用:分析孟子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行为的作用,以及将两种“大丈夫”观对比的效果,说明其如何使论证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4. 语言赏析:赏析文中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析其在增强气势、突出主旨方面的作用。
5. 现实意义探究:结合当代社会,分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价值,如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指导、对社会风气的引领等。
(三)拓展延伸
1. 与《孟子》其他思想的关联:本文的“大丈夫”观与《孟子·告子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逆境成长思想、《孟子·离娄上》中“义以为上”的道德追求一脉相承,都是孟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结合这些篇章全面理解孟子的人格修养理论。
2. 与其他典籍的对比:如与《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富贵观对比,两者都体现了儒家重义轻利、坚守道德的思想,突出了先秦儒家的人格理想。
3. 文化影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坚守气节、砥砺品格,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就与这一思想高度契合,可结合历史人物事迹深化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语文基础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风》唐·李峤(qiáo)
- 《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古朗月行》唐·李白
- 《忆江南》唐·白居易
- 《江雪》唐·柳宗元
- 《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 《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观沧海》魏晋·曹操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