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是食森林中害虫的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婉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黄庭坚于公元 1105 年(崇宁四年),在被贬宜州的第二年所作。当时的黄庭坚仕途不顺,遭遇贬谪,内心孤独寂寞,这种心境也反映在了他的词作中。
整体赏析:
情感表达:此词是一首惜春词,通过对春天的追寻与挽留,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以及春去之后的寂寞与失落。开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一个“寂寞”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体现出词人在春天离去后的惆怅与迷茫。
艺术手法:
巧妙设问:词中多次设问,“春归何处?”“春无踪迹谁知?”这种手法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思考,也使词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入。
拟人手法:将春天拟人化,把对春天的追寻和挽留当作是对一个人的寻找与呼唤,如“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不舍。
以景结情:结尾“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通过描写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的景象,暗示夏天已经来临,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这种以景结情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词作的意境更加深远。
词的妙处:全词构思精妙,词人不知春归何处,先想向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看似有希望却又无法理解,最后鸟儿飞走,词人的惜春之情在这一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跃然纸上。语言上,近乎口语,质朴自然,但又蕴含着深重的感情,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
语文基础
- 诗词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宋·苏轼
- 诗词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 诗词赏析《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 诗词赏析《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
- 诗词赏析《春日》宋·朱熹
- 诗词赏析《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
- 诗词赏析《江南春》唐·杜牧
- 诗词赏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 诗词赏析《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 诗词赏析《寒食》唐·韩翃
- 诗词赏析《迢迢牵牛星》汉·汉无名
- 诗词赏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 诗词赏析《长歌行》汉·汉乐府
- 诗词赏析《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
- 诗词赏析《石灰吟》明·于谦
- 诗词赏析《竹石》清·郑燮
- 诗词赏析《小雅·采薇》先秦·诗经
- 诗词赏析《春夜喜雨》唐·杜甫
- 诗词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 诗词赏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唐·韩愈
- 诗词赏析《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 诗词赏析《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 诗词赏析《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诗词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诗词赏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诗词赏析《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诗词赏析《风》唐·李峤
- 诗词赏析《赠汪伦》唐·李白
- 诗词赏析《古朗月行》唐·李白
- 诗词赏析《忆江南》唐·白居易
- 诗词赏析《江雪》唐·柳宗元
- 诗词赏析《观沧海》魏晋·曹操
- 诗词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 诗词赏析《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诗词赏析《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诗词赏析《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诗词赏析《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诗词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诗词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诗词赏析《秋词》唐·刘禹锡
- 诗词赏析《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诗词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 诗词赏析《潼关》清·谭嗣同
- 诗词赏析《木兰辞》南北朝·南北无名
- 诗词赏析《竹里馆》唐·王维
- 诗词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 诗词赏析《逢入京使》唐·岑参
- 诗词赏析《晚春》唐·韩愈
- 诗词赏析《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 诗词赏析《望岳》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