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北宋·沈括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wéi)之。自冯瀛(yíng)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板印书籍 : 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印刷。板:同“版”。盛为之 : 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大规模地。为:做,这里指采用。之,指“板印书籍”。
冯瀛王 : 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死后,周世宗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
五经 : 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 : 即“以后”。已,同“以”。典籍 : 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板本 : 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shēng),又为(wéi)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wéi)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wéi)一板,持就火炀(yáng)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dǐ)。若止印三二本,未为(wèi)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wéi)神速。
庆历 : 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布衣 : 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毕昇 : (?一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
其 : 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钱唇 : 铜钱的边缘。印 : 印模、字印。火 : 名词作状语,表方式,意思是“用火”。令坚 : 使……坚硬。令:使。坚:硬。
和 : 混合。冒 : 覆盖。欲 : 想。铁范 : 铁制的框子。范:模子。持就火炀之 : 拿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炀,烘烤。
药 : 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镕 :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字平如砥 : (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若 : 若......则......,如果......那么......。止 : 同“只”,仅仅。未为简易 : 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 : 几十乃至百、千。则 : 若......则......:如果......那么......。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tiè)之,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自 : 另自,另外。布字 : 排印。具 : 准备(好了)。更互 : 交替、轮流。就 : 完成。字 : 字印。以 : 用来。重复者 : 重复的字,指一块版内重复出现的字。
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帖,标签,前一个用作动词。
韵 : 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帖 : 标签,名词。
奇字 : 生僻宇。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素:平时,一向。旋 : 随即,很快地
不以木为(wéi)之者,木理有疏密,沾(zhān)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zhān),不可取;不若燔(fán)土,用讫(qì)再火令药镕,以手拂(fú)之,其印自落,殊不沾(zhān)污。
不以木为之者 : 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者:与“不以木为之”组成名词性词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木理 : 木头的纹理。木:一作文,同“纹”。兼 : 又。不可取 : 拿不下来。燔土 : 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讫 : 终了,完毕。拂 : 擦拭,掸去。殊不 : 一点也不。殊,根本。
昇死,其印为(wéi)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cáng)。
为 : 为......所......,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余 : 一作予,我。
群从 : 指堂兄弟及诸子侄,古代称侄子为“从子”,这里指子侄辈。从,指比自己小的或晚的子侄辈。宝藏 : 珍藏。
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重要文献书籍就都是板印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把它拿到火上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讲解
内容结构:文章开篇先介绍雕版印刷的情况,接着引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详细阐述了活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刻字、排版、印刷等环节,还说明了活板的优点,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以及字模的存放和补充方式等,最后交代了毕昇死后其字模的去向。全文围绕活板的“活”这一特点展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说明方法: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将活板印刷与雕版印刷进行比较,突出了活板印刷在大量印刷时速度快的优势;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具体地说明了字模的数量,使读者对活板印刷的细节有更清晰的了解。
语言特点:语言朴实、简洁、准确。如“胶泥刻字,薄如钱唇……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清楚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烧”“炀”“熔”“燔”等词的运用,准确地描述了不同的加热方式和效果,体现了文言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他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他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语文基础
- 《春夜喜雨》唐·杜甫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唐·韩愈
-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风》唐·李峤(qiáo)
- 《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古朗月行》唐·李白
- 《忆江南》唐·白居易
- 《江雪》唐·柳宗元
- 《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 《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