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北宋·沈括

原文

印书籍,唐人尚未为(wéi)。自冯瀛(yíng)王始印五经,典籍皆为板本。

板印书籍 : 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印刷。:同“版”。盛为之 : 大规模地做这种事。:大规模地。:做,这里指采用。,指“板印书籍”。

冯瀛王 : 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死后,周世宗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

五经 : 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 : 即“以后”。,同“以”。典籍 : 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板本 : 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shēng),又为(wéi)活板。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wéi)一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huò)纸灰之类之。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wéi)一板,持火炀(yáng)之,,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dǐ)。止印三二本,未为(wèi)简易;印数十百千本,极为(wéi)神速。

庆历 : 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布衣 : 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毕昇 : (?一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

: 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钱唇 : 铜钱的边缘。 : 印模、字印。 : 名词作状语,表方式,意思是“用火”。令坚 : 使……坚硬。:使。:硬。

: 混合。 : 覆盖。 : 想。铁范 : 铁制的框子。:模子。持就火炀之 : 拿它靠近火烘烤。,靠近。,烘烤。

: 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字平如砥 : (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磨刀石。

: 若......则......,如果......那么......。 : 同“只”,仅仅。未为简易 : 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 : 几十乃至百、千。 : 若......则......:如果......那么......。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更互用之,瞬息可。每一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tiè)之,每为一(tiè),木格贮(zhù)之。有奇字素无备者,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 另自,另外。布字 : 排印。 : 准备(好了)。更互 : 交替、轮流。 : 完成。 : 字印。 : 用来。重复者 : 重复的字,指一块版内重复出现的字。

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标签,前一个用作动词。

: 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 标签,名词。

奇字 : 生僻宇。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素:平时,一向。 : 随即,很快地

不以木为(wéi)之木理有疏密,沾(zhān)水则高下不平,与药相粘(zhān),不可取;不若(fán)土,用(qì)再火令药镕,以手(fú)之,其印自落,殊不沾(zhān)污。

不以木为之者 : 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与“不以木为之”组成名词性词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木理 : 木头的纹理。木:一作文,同“纹”。 : 又。不可取 : 拿不下来。燔土 : 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烧。

: 终了,完毕。 : 擦拭,掸去。殊不 : 一点也不。殊,根本。

昇死,其印(wéi)所得,至今宝藏(cáng)。

: 为......所......,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 : 一作予,

群从 : 指堂兄弟及诸子侄,古代称侄子为“从子”,这里指子侄辈。,指比自己小的或晚的子侄辈。宝藏 : 珍藏。

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重要文献书籍就都是板印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把它拿到火上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讲解

内容结构:文章开篇先介绍雕版印刷的情况,接着引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详细阐述了活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刻字、排版、印刷等环节,还说明了活板的优点,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以及字模的存放和补充方式等,最后交代了毕昇死后其字模的去向。全文围绕活板的“活”这一特点展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说明方法: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将活板印刷与雕版印刷进行比较,突出了活板印刷在大量印刷时速度快的优势;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具体地说明了字模的数量,使读者对活板印刷的细节有更清晰的了解。

语言特点:语言朴实、简洁、准确。如“胶泥刻字,薄如钱唇……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清楚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烧”“炀”“熔”“燔”等词的运用,准确地描述了不同的加热方式和效果,体现了文言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他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他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