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pè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yóu)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zhuì),参差(cēn cī)披拂(fú)。
从 : 自,由。小丘 : 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指“永州八记”第三篇《钴鉧(gǔ mǔ)潭西小丘记》。西 : 向西,名词做状语。行 : 走。
篁竹 : 竹林。如鸣珮环 : 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心乐之 : 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伐 : 砍伐。取 : 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 : 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水尤清冽 : 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全石以为底 : 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为,以……为,把……作为。近 : 靠近,用作动词。岸 : 岸边。
卷石底以出 : 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坻 : 水中高地。屿 : 小岛。嵁 : 不平的岩石。岩 : 悬崖。
翠蔓 : 翠绿的藤蔓。蔓,藤蔓。蒙络摇缀 :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蒙:蒙盖。络:缠绕。参差 : 参差不齐。披拂 : 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 : 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皆 : 全,都。
若空游无所依 : 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下 : 向下照射。澈 : 穿透。一作“彻”。布 : 映。
佁然不动 :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远逝 :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往来翕忽 :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迅疾。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jiàn)。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西南 :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蛇行 :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蛇,名词作状语。
明灭可见 : 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犬牙差互 :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环合 : 围绕,包围。寂 : 寂静。寥 : 寥落。凄神寒骨 :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悄怆幽邃 : 凄凉幽深。悄怆:凄凉。邃:深。以其境过清 : 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不可久居 : 不能长时间停留。居:待、停留。乃记之而去 : 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shù)己,曰奉壹。
吴武陵 : 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龚古 : 作者的朋友。宗玄 : 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 : 跟随着同去。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 : 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 : 两个年轻人。
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讲解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为《永州八记》之一。
写作手法:文章采用了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等手法。如第一段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潭的概貌;第二段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通过对鱼的动静状态的描写,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
情感表达: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抒发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文章前半部分以乐景写乐情,如写听到水声“心乐之”,看到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等;后半部分则以哀景写哀情,通过描写小石潭四周“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忧伤。
语言特色: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寥寥数语就将小石潭周围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等比喻的运用,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作者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ruì)城、运城一带),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又与刘禹锡并称“刘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 《小石潭记》深度解析(唐代·柳宗元)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出身官宦世家,早年仕途顺遂,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后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度过了长达十年的谪居生活。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于他谪居永州期间。当时,柳宗元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寄情于永州的山水之间,通过游览自然景观排遣内心的苦闷。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永州一带的山水风光,在写景中融入个人情感,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抒发了被贬后的孤凄悲凉之情,形成了“凄清幽深”的独特文风。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作为游记,它以作者的游览行踪为线索,精准记录了小石潭的地理位置、景物特征等;作为抒情散文,它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文章是唐代山水游记的经典之作,以“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和“凄清细腻”的语言风格,对后世山水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原文呈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丘,小山丘。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行,行走。
2. 隔篁竹:篁竹,成林的竹子。
3. 如鸣珮环:鸣,发出声响。珮环,古代女子佩戴的玉饰,这里形容水声清脆悦耳。
4. 心乐之: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之,代指听到水声这件事。
5. 伐竹取道:伐,砍伐。取道,开辟道路。
6. 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澈寒冷。
7.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即把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8. 卷石底以出:卷,弯曲。以,而。指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9.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高大的岩石。
10. 青树翠蔓:翠蔓,翠绿的藤蔓。
11. 蒙络摇缀: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接。
12. 参差披拂: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披拂,随风飘动。
13.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许,表示约数,左右、上下。
14.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游,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没有依托。
15. 日光下澈:下,向下(名词作状语)。澈,穿透。
16. 影布石上:影,影子。布,分布、映照。
17. 佁然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8. 俶尔远逝:俶尔,忽然。远逝,向远处游去。
19. 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20. 似与游者相乐:乐,嬉戏、玩乐。
21. 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一样(名词作状语)。蛇,像蛇一样(名词作状语)。形容溪水曲折蜿蜒。
22. 明灭可见:明灭,时隐时现。
23.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名词作状语)。差互,交错不齐。
24. 不可知其源:源,源头。
25. 四面竹树环合:环合,环绕闭合。
26. 寂寥无人:寂寥,寂静空旷。
27. 凄神寒骨:凄,使……感到凄凉(使动用法)。寒,使……感到寒冷(使动用法)。
28. 悄怆幽邃:悄怆,忧伤。幽邃,幽深。
29. 以其境过清:以,因为。清,凄清。
30. 不可久居:居,停留。
31. 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记之,记下这里的景色。去,离开。
32. 同游者:一同游览的人。
33. 隶而从者:隶,跟随。从,跟从。
34. 崔氏二小生:小生,年轻人。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西”(向西)、“日光下澈”中“下”(向下)、“斗折蛇行”中“斗”(像北斗星一样)和“蛇”(像蛇一样)、“其岸势犬牙差互”中“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意动用法:“心乐之”中“乐”(以……为乐)。
使动用法:“凄神寒骨”中“凄”(使……感到凄凉)和“寒”(使……感到寒冷)。
2. 倒装句
宾语前置:“全石以为底”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译为“把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3. 省略句
“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柳宗元”,译为“(柳宗元)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色就离开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省略谓语“有”,译为“一同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译文: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成林的竹子,就能听到水声,像佩戴的玉饰发出的清脆声响,心里对此感到很高兴。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走就看到一个小石潭,潭水格外清澈寒冷。
3.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文:(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高大的岩石。
4.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长短不齐地随风飘动。
5.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托,阳光向下穿透水面,鱼的影子映照在石头上。
6.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览的人嬉戏玩乐。
7.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9.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闭合,寂静空旷没有其他人,让人感到凄凉刺骨,忧伤又幽深。
10.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适合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色就离开了。
四、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以作者的游览行踪为线索,细腻地描绘了小石潭的景色,从初见潭水的喜悦,到观赏游鱼的闲适,再到直面凄清环境的悲凉,情感逐渐发生转变。文章既展现了小石潭清幽秀丽的自然之美,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孤独、抑郁、凄凉的心境。作者将个人的身世之悲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通过“乐”与“悲”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政治失意后内心的苦闷与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唐代文人谪居文学的典型情感特质。
(二)艺术特色
1. 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文章以“游览行踪”为核心线索,按照“发现小石潭→观赏潭中景物→探寻潭水源头→感受潭边氛围→离开小石潭”的顺序展开,层次清晰,过渡自然。每一部分的描写各有侧重,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展现小石潭的风貌,让读者形成全面立体的认知。
2. 写景精妙,动静结合:文中的景物描写精准而生动,多处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静态描写如“全石以为底”“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展现了小石潭的静谧之美;动态描写如“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赋予自然景观以生命力。同时,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如以游鱼写潭水清澈),巧妙地突出了景物的特征,增强了画面感。
3. 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文章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起伏。开篇“心乐之”体现了作者初见潭水的喜悦;观赏游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流露出自得的闲适;而面对“寂寥无人”的环境时,则生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悲凉。这种情感的转变,既符合游览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也暗合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挣扎,做到了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动人。
4. 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兼具文言文的典雅与口语的自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如鸣珮环”“斗折蛇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景物的特点。同时,作者以极简的笔墨营造出凄清幽深的意境,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寥寥数笔便渲染出孤独悲凉的氛围,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描写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句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 描写小石潭底部岩石形态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 描写小石潭周围植被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 描写潭中鱼的经典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 描写潭水源头的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 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 交代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写景顺序与手法分析:要求概括文章的写景顺序(空间顺序、游踪顺序),并分析动静结合、侧面描写等手法的作用,如以游鱼侧面烘托潭水清澈,动静结合使画面更鲜活。
2. 作者情感变化分析:结合文章内容,梳理作者从“乐”到“悲”的情感转变过程,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如环境的凄清触发了被贬后的苦闷心境)。
3. “凄清”氛围的营造:分析文中营造“凄清”氛围的具体语句,如景物描写(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情感抒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探讨其与作者心境的关联。
4. 语言赏析:赏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斗折蛇行”以比喻生动描绘溪水的曲折;赏析四字短语的精炼性与韵律感。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其他篇章(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对比,分析其共同的情感内涵(被贬后的苦闷、对自然的热爱);或与《醉翁亭记》对比,分析不同作者面对逆境的不同人生态度。
(三)拓展延伸
1. 与《永州八记》的关联:《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代表作之一,这组作品均创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风格统一,都以永州山水为描写对象,融入了作者的贬谪之悲。可结合《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等篇章,全面理解柳宗元谪居文学的特点与情感脉络。
2. 谪居文学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谪居文学是重要的文学流派,文人墨客往往在被贬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作品一样,都体现了文人在逆境中的情感表达与人生思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3. 现实意义:文章中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精准描写,为当代人提供了审美启示,提醒人们关注自然、热爱自然;同时,作者在逆境中通过游览山水排遣苦闷的方式,也为当代人应对挫折、调节心境提供了借鉴,引导人们在困境中寻找精神寄托。
语文基础
- 《古朗月行》唐·李白
- 《忆江南》唐·白居易
- 《江雪》唐·柳宗元
- 《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 《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观沧海》魏晋·曹操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