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原文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的创作背景已难以确切考证,但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应是李益在边塞从军时的经历和感受所激发创作的。当时唐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时有战争和冲突,许多将士被派往边疆戍守,李益很可能也是其中一员,他深切体会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句赏析:
前两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回乐峰前的沙地在月光的照耀下,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宛如寒霜。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荒寒和寂静,也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营造了氛围。沙漠并非真的是雪,月光也不是霜,但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将视觉上的感受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边塞环境的恶劣和清冷,同时也暗示了戍边将士们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万籁俱寂的夜晚,突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芦管吹奏的声音。这凄凉的乐声,触动了戍边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使得他们在一夜之间都纷纷望向故乡的方向。“不知何处”写出了声音的突然和不确定性,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意境美。“一夜”和“尽”则强调了思乡之情的普遍性和强烈程度,所有的征人都被这芦管声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深刻地表现出了戍边将士们的思乡之苦。
诗歌意义:这首诗以其简洁空灵的语言、独特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在艺术上,诗中将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意境浑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语文基础
-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中考文言文《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中考文言文《北冥(míng)有鱼》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虽有嘉肴(yáo)》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中考文言文《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yān)
- 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中考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lián)
- 中考文言文《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中考文言文《邹(zōu)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中考文言文《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中考诗词《观沧海》魏晋·曹操
- 中考诗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 中考诗词《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中考诗词《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中考诗词《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中考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中考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中考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中考诗词《秋词》唐·刘禹锡
- 中考诗词《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中考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 中考诗词《潼关》清·谭嗣(sì)同
- 中考诗词《木兰辞》南北朝·南北无名
- 中考诗词《竹里馆》唐·王维
- 中考诗词《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 中考诗词《逢入京使》唐·岑参
- 中考诗词《晚春》唐·韩愈
- 中考诗词《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 中考诗词《望岳》唐·杜甫(fǔ)
- 中考诗词《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 中考诗词《游山西村》宋·陆游
- 中考诗词《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 中考诗词《泊秦淮》唐·杜牧
- 中考诗词《贾生》唐·李商隐
- 中考诗词《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宋·杨万里
- 中考诗词《约客》宋·赵师秀
- 中考诗词《野望》唐·王绩
- 中考诗词《黄鹤楼》唐·崔颢(hào)
- 中考诗词《使至塞上》唐·王维
- 中考诗词《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 中考诗词《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 中考诗词《古诗十九首》汉·汉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