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词《秋词》唐·刘禹锡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天。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季节。
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在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白云直上九霄,这景象把我的诗情也引到了蓝天之上。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时所作。在古代,文人墨客大多有“悲秋”的传统,他们在秋天时常常感慨时光流逝、身世飘零等。而刘禹锡却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秋天发出与众不同的赞美。
诗句赏析:
首句“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就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普遍感受是“悲寂寥”。这一句既承接了传统的悲秋主题,又为下文自己的观点做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
次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诗人的观点,直抒胸臆,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秋天的喜爱,认为秋天胜过春天。这种与众不同的观点展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和豪迈的气概。
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诗人通过描绘一幅鲜明的画面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冲破云层,振翅高飞。“晴空”营造出一种开阔、明朗的氛围,“一鹤”的形象孤单却矫健,“排云上”则体现出鹤的力量和向上的精神。这一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力量,是诗人不屈精神的象征。
末句“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看到鹤冲云霄的景象,自己的诗情也随之被激发,直上云霄。这一句将诗人的情感与眼前的景色紧密结合,表现出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艺术特色:
立意新颖:诗人打破了传统的悲秋观念,独树一帜地赞美秋天,展现了独特的视角和乐观的精神,使诗歌在立意上脱颖而出。
情景交融:诗中通过描绘晴空鹤飞的壮丽画面,将诗人的豪情壮志融入其中,以景写情,情因景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豪迈奔放:从诗句的风格来看,整首诗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无论是表达对秋天的赞美,还是展现诗情的飞扬,都体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
诗歌意义:《秋词》是刘禹锡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和心境,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在文学史上,这首诗对于改变传统的“悲秋”观念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语文基础
- 中考文言文《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中考文言文《北冥(míng)有鱼》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虽有嘉肴(yáo)》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中考文言文《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yān)
- 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中考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lián)
- 中考文言文《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中考文言文《邹(zōu)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中考文言文《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中考诗词《观沧海》魏晋·曹操
- 中考诗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 中考诗词《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中考诗词《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中考诗词《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中考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中考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中考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中考诗词《秋词》唐·刘禹锡
- 中考诗词《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中考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 中考诗词《潼关》清·谭嗣(sì)同
- 中考诗词《木兰辞》南北朝·南北无名
- 中考诗词《竹里馆》唐·王维
- 中考诗词《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 中考诗词《逢入京使》唐·岑参
- 中考诗词《晚春》唐·韩愈
- 中考诗词《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 中考诗词《望岳》唐·杜甫(fǔ)
- 中考诗词《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 中考诗词《游山西村》宋·陆游
- 中考诗词《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 中考诗词《泊秦淮》唐·杜牧
- 中考诗词《贾生》唐·李商隐
- 中考诗词《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宋·杨万里
- 中考诗词《约客》宋·赵师秀
- 中考诗词《野望》唐·王绩
- 中考诗词《黄鹤楼》唐·崔颢(hào)
- 中考诗词《使至塞上》唐·王维
- 中考诗词《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 中考诗词《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 中考诗词《古诗十九首》汉·汉无名氏
- 中考诗词《龟虽寿》魏晋·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