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词《观沧海》魏晋·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
幸:庆幸。
甚:很,程度副词。
至: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讲解
创作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逐鹿中原。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南下攻城略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曹操为摆脱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夏率师北征乌桓。北伐结束后,曹操在回师途中,途经秦皇岛的碣石山,望着波澜起伏的大海,顿生感慨,写下了《观沧海》。
内容赏析:
开篇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写出了沧海的辽阔苍茫。在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但作者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反而展现出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和夸张,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太阳和月亮的运行,银河星光的灿烂,好像都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这几句诗既表现了大海的包容万物,也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志向。
艺术特色:
语言质朴:用词浅显生动、简练通透。前四句运用白描手法,描述了诗人登山观海的经历,视线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来回转换,将丰富的景象并置对比,清晰地展示了观海的过程。
虚实结合:整个诗篇由观海赏景,延伸至对于宇宙的想象,既包含对现实景象的细致描述,又有对时空、宇宙的丰富想象。
借诗言志:诗歌寄托了曹操的雄心壮志,通过对大海的描绘,表达了他立志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观沧海》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雄浑的气势、壮阔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山水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文基础
-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中考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中考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中考文言文《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中考文言文《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中考文言文《北冥(míng)有鱼》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虽有嘉肴(yáo)》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中考文言文《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yān)
- 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中考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lián)
- 中考文言文《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中考文言文《邹(zōu)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中考文言文《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中考诗词《观沧海》魏晋·曹操
- 中考诗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 中考诗词《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中考诗词《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中考诗词《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中考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中考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中考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中考诗词《秋词》唐·刘禹锡
- 中考诗词《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中考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 中考诗词《潼关》清·谭嗣(sì)同
- 中考诗词《木兰辞》南北朝·南北无名
- 中考诗词《竹里馆》唐·王维
- 中考诗词《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 中考诗词《逢入京使》唐·岑参
- 中考诗词《晚春》唐·韩愈
- 中考诗词《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 中考诗词《望岳》唐·杜甫(fǔ)
- 中考诗词《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 中考诗词《游山西村》宋·陆游
- 中考诗词《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 中考诗词《泊秦淮》唐·杜牧
- 中考诗词《贾生》唐·李商隐
- 中考诗词《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宋·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