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魏晋·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
幸:庆幸。
甚:很,程度副词。
至: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讲解
创作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逐鹿中原。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南下攻城略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曹操为摆脱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夏率师北征乌桓。北伐结束后,曹操在回师途中,途经秦皇岛的碣石山,望着波澜起伏的大海,顿生感慨,写下了《观沧海》。
内容赏析:
开篇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写出了沧海的辽阔苍茫。在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但作者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反而展现出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和夸张,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太阳和月亮的运行,银河星光的灿烂,好像都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这几句诗既表现了大海的包容万物,也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志向。
艺术特色:
语言质朴:用词浅显生动、简练通透。前四句运用白描手法,描述了诗人登山观海的经历,视线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来回转换,将丰富的景象并置对比,清晰地展示了观海的过程。
虚实结合:整个诗篇由观海赏景,延伸至对于宇宙的想象,既包含对现实景象的细致描述,又有对时空、宇宙的丰富想象。
借诗言志:诗歌寄托了曹操的雄心壮志,通过对大海的描绘,表达了他立志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观沧海》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雄浑的气势、壮阔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山水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观沧海》深度解析(魏晋·曹操)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精通兵法,善用谋略,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其诗歌慷慨悲凉、气势雄浑,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尚。
《观沧海》创作于东汉末年(公元207年),当时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经过艰苦战斗,最终击败敌军,统一了北方边境。班师回朝途中,他路过碣石山,登高远眺渤海湾的壮阔景象,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乐府诗。诗歌既描绘了大海的雄浑壮阔,也抒发了他统一北方后的豪迈情怀与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首乐府四言诗,属于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一章。乐府诗是古代由乐府机关采集、创作的诗歌体裁,多反映社会生活或抒发个人情感。《观沧海》以写景为载体,融情于景,兼具写景诗的画面感与抒情诗的感染力,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经典之作,也是曹操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雄浑诗风与政治抱负。
二、原文呈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东临碣石: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临,登上、到达。碣石,山名,今河北昌黎西北的碣石山(一说为今辽宁绥中附近的姜女石),是古代观海的胜地。
2. 以观沧海:以,来、用来。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3.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4. 山岛竦峙:山岛,海中的山岛。竦峙,高耸挺立。竦,高。峙,直立。
5. 树木丛生:丛生,密集地生长。
6. 百草丰茂:丰茂,茂盛、繁盛。
7. 秋风萧瑟:萧瑟,形容秋风的声音,也指秋风带来的凄凉氛围。
8. 洪波涌起:洪波,巨大的波涛。涌起,奔腾涌起。
9. 日月之行:日月,太阳和月亮。行,运行、移动。
10. 若出其中:若,好像。其,代指大海。
11. 星汉灿烂:星汉,银河。灿烂,光辉灿烂。
12. 若出其里:里,内部、里面。
13. 幸甚至哉:幸甚,非常庆幸、幸运。至,极点。
14. 歌以咏志:歌,歌唱。以,用来。咏志,抒发志向、表达心意。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东临碣石”中“东”,译为“向东”,修饰动词“临”,表明动作的方向。
2. 省略句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省略主语“曹操”,译为“(曹操)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日月)若出其中”“(星汉)若出其里”省略主语“日月”“星汉”,译为“(太阳和月亮)好像从大海中升起”“(银河)好像从大海里涌现出来”。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译文:海水多么荡漾,海中的山岛高高地挺立着。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译文:树木密集地生长,各种野草长得十分茂盛。
4.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萧瑟的秋风阵阵吹过,巨大的波涛奔腾涌起。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译文: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从大海中升起;银河的光辉灿烂,好像从大海里涌现出来。
6.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真是幸运到了极点啊,歌唱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四、作品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碣石山附近大海的雄浑壮阔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包容万物的气势,抒发了曹操统一北方后的豪迈情怀、开阔胸襟以及渴望进一步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远大政治抱负。诗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句子,将自然景观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体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进取精神。
(二)艺术特色
1. 意境雄浑,气势磅礴:诗歌以开阔的视角描绘大海的景象,从“水何澹澹”的静态描写,到“洪波涌起”的动态刻画,再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想象拓展,构建了雄浑壮阔的意境。语言雄浑有力,如“竦峙”“涌起”等词语,精准地展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与曹操的豪迈情怀相契合。
2. 动静结合,层次分明:诗歌注重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等句子描绘了大海、山岛、草木的静态之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刻画了秋风、波涛的动态之态。静态描写为画面奠定了沉稳的基调,动态描写增添了画面的生命力,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3. 虚实相生,想象丰富:诗的前半部分(“东临碣石”至“洪波涌起”)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展现了大海的真实景象;后半部分(“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将日月星辰与大海融为一体,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也凸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与远大抱负。
4. 情景交融,情感真挚:诗歌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景与情相互交融。诗人通过描绘大海的雄浑景象,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自己的豪迈情怀与政治抱负,没有直接抒情,却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做到了情景交融,情感真挚而深沉。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点明观海地点与目的的句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 描写大海静态景象与山岛矗立的句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 描写海边草木繁茂的句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 描写秋风与大海动态的句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 展现诗人丰富想象,凸显大海包容万物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 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志向的句子: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诗歌意境与情感分析:要求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描绘的雄浑意境,探讨诗人通过写景所抒发的豪迈情怀与远大抱负。
2. 写作手法赏析:分析诗歌运用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其表达效果,如动态描写如何增强画面的生命力,想象如何拓展诗歌的意境。
3. 关键诗句的内涵探究:解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含义,分析诗句所体现的大海的包容之美与诗人的开阔胸襟,探讨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4. 曹操的诗风特点:结合本诗,分析曹操“慷慨悲凉、气势雄浑”的诗风特点,举例说明诗句如何体现这一风格。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曹操的其他诗歌(如《龟虽寿》《短歌行》)对比,分析其共同的情感内涵(如建功立业的抱负、积极进取的精神);或与其他山水诗对比,探讨不同诗人对自然景物的不同感悟与表达。
(三)拓展延伸
1. 与建安文学的关联:《观沧海》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风格特点。建安文学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与文人的进取精神,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其诗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结合建安文学的背景,全面理解《观沧海》的文学价值。
2. 自然景物与人生志向的关联: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自然景物常被用来寄托诗人的人生志向。《观沧海》中大海的雄浑与曹操的抱负相互映衬,类似的还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等诗句。可探讨这种“借景言志”的写作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普遍应用及其文化内涵。
3. 文化影响:《观沧海》不仅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经典之作,其描绘的大海景象与抒发的豪迈情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文人常以大海为题材创作诗歌,表达类似的进取精神与远大抱负,同时这首诗也成为后人了解曹操思想与建安文学的重要窗口。
语文基础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 《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观沧海》魏晋·曹操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秋词》唐·刘禹锡
-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 《潼关》清·谭嗣(sì)同
- 《木兰辞》南北朝·南北无名
- 《竹里馆》唐·王维
-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 《逢入京使》唐·岑参
- 《晚春》唐·韩愈
-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 《望岳》唐·杜甫(fǔ)
-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 《游山西村》宋·陆游
-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 《泊秦淮》唐·杜牧
- 《贾生》唐·李商隐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宋·杨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