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jiě)衣睡,月色户,然起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把系着的腰带解开。:想要,准备。月色:月光。:照入,映入。: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高兴,愉快。,……的样子。:起身。: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动词。做。:……的人。

:于是,就。:到。: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也。:睡,卧。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散步。: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类植物。,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héng):交错纵横。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语气词,“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讲解

内容主旨:文章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全文以“月光”为线索,先写月色入户,引发作者夜游之兴;再写寻张怀民,一同步于中庭,欣赏庭下月色;最后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收束全文,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蕴含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写作手法: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和竹柏影子的摇曳多姿,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此外,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对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语言特色:本文语言简洁凝练,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等句,寥寥数语,就将作者的行动和心理描写得十分生动。同时,文章的语言又富有韵律美,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记承天寺夜游》解析(北宋·苏轼)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因政治立场与新旧党争的牵连,多次遭贬谪。《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这一闲职。在黄州期间,他虽身处逆境,却寄情山水、苦中作乐,创作了大量诗文,本文便是他夜游承天寺时的即兴之作,字里行间暗藏着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抒情游记) ,篇幅短小却意蕴深远。作为游记,它记录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与所见之景;作为抒情散文,它以极简的笔墨描绘月色,融入了作者的复杂情感,兼具叙事、写景、抒情与议论的特点。文章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幽空灵,是苏轼小品文的经典代表,展现了北宋文人“闲淡从容、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二、原文呈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北宋宋神宗的年号,交代写作时间。

2. 解衣欲睡:解,解开、脱下。欲,想要。

3. 月色入户:户,门。这里指月光照进房门。

4.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起行,起身出行。

5.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6.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至,到。承天寺,今湖北黄冈的一座古寺。张怀民,苏轼的友人,当时也被贬黄州。

7. 怀民亦未寝:亦,也。寝,睡觉。

8.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名词作动词)。中庭,庭院中间。

9.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这里指月色的皎洁澄澈。

10. 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

11. 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原来是(表示推测)。

1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这里指清闲的人,也暗含作者被贬后清闲却失意的境遇,同时带有自嘲与旷达之意。耳,罢了。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中“步”,由名词“脚步”活用为动词“散步”。

2.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译为“一起在庭院中间散步”(状语后置)。

3.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以“也”为标志,结合“盖”的推测语气,表判断,译为“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苏轼”,译为“(苏轼)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房门,(我)高兴地起身出行。

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间散步。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人罢了。

四、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通过记录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简短经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下的庭院美景,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作者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闲人”二字暗藏深意,既点明了作者被贬后清闲无为的境遇,也蕴含着自嘲与旷达——在逆境中,他不沉沦于失意,而是从平凡的夜景中寻求精神慰藉,体现了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同时,与友人张怀民的同游,也暗含着知己相伴的慰藉之情。

(二)艺术特色

1. 结构精巧,短小精悍:文章仅84字,却完整呈现了“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寻友同游,漫步中庭)—结果(赏景抒怀,感慨闲人)”的叙事脉络,层次清晰,过渡自然。开篇交代时间、人物、事件的缘起,中间集中写景,结尾议论抒情,收束有力,意蕴悠长。

2. 写景精妙,意境清幽:作者以极简的笔墨刻画月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庭院中的月光”比作“积水空明”,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澄澈与光影的灵动之美。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营造出清幽空灵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3. 语言朴素,意蕴深远: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流畅,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于朴素中见真情。如“欣然”“相与”等词,简洁传神地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与行为;结尾的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以反问引出感慨,既点明主旨,又蕴含着复杂的人生感悟,耐人寻味。

4. 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描绘月色美景的基础上,自然流露内心的感慨。月色的清幽与作者的闲情相互映衬,失意的境遇与旷达的心态形成对比,使文章情感真挚而不做作,展现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格魅力。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交代夜游起因的句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 描写夜游经过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描绘庭院月色美景的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点明文章主旨,抒发作者感慨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闲人”的内涵分析:这是文章的核心关键词,需从多个角度解读。其一,指作者与张怀民被贬后清闲无为的身份;其二,暗含作者的自嘲,感慨自己空有才华却无用武之地;其三,体现了作者的旷达心态——即便身处逆境,仍能以闲适的心境欣赏自然之美,寻求精神寄托。

2. 写景句子的赏析:重点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表达效果。可从比喻手法的运用(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影比作藻、荇)、以虚写实的特点、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切入,概括其突出月色皎洁澄澈的作用。

3. 作者情感分析:要求结合写作背景,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被贬后的失意与自嘲、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与友人同游的慰藉之情。

4. 语言特色分析:赏析文章语言朴素自然、简洁凝练的特点,或分析短句、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如结尾的反问句增强了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苏轼的其他贬谪时期作品(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赤壁赋》)对比,分析其旷达人生态度的一致性;也可与其他山水小品文(如《答谢中书书》)对比,分析写景风格与情感表达的异同。

(三)拓展延伸

1. 与苏轼贬谪文学的关联:本文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寄情山水、豁达超脱”的风格,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可结合这些作品,全面理解苏轼在逆境中的人生选择与精神境界。

2. 文人“闲情”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闲”是重要的审美范畴。苏轼的“闲人”之叹,既不同于隐士的避世闲情,也不同于达官贵人的消遣闲情,而是在失意境遇中主动寻求精神自由的闲情,体现了北宋文人“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3. 现实意义:文章中苏轼面对逆境的旷达心态,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人生低谷时,要学会调整心态,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寻求精神慰藉,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其简洁传神的写景手法,也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借鉴。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