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欲:想要,准备。月色:月光。入:照入,映入。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起:起身。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为:动词。做。者:……的人。
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寝:睡,卧。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讲解
内容主旨:文章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全文以“月光”为线索,先写月色入户,引发作者夜游之兴;再写寻张怀民,一同步于中庭,欣赏庭下月色;最后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收束全文,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蕴含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写作手法: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和竹柏影子的摇曳多姿,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此外,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对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语言特色:本文语言简洁凝练,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等句,寥寥数语,就将作者的行动和心理描写得十分生动。同时,文章的语言又富有韵律美,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记承天寺夜游》解析(北宋·苏轼)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因政治立场与新旧党争的牵连,多次遭贬谪。《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这一闲职。在黄州期间,他虽身处逆境,却寄情山水、苦中作乐,创作了大量诗文,本文便是他夜游承天寺时的即兴之作,字里行间暗藏着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抒情游记) ,篇幅短小却意蕴深远。作为游记,它记录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与所见之景;作为抒情散文,它以极简的笔墨描绘月色,融入了作者的复杂情感,兼具叙事、写景、抒情与议论的特点。文章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幽空灵,是苏轼小品文的经典代表,展现了北宋文人“闲淡从容、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二、原文呈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北宋宋神宗的年号,交代写作时间。
2. 解衣欲睡:解,解开、脱下。欲,想要。
3. 月色入户:户,门。这里指月光照进房门。
4.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起行,起身出行。
5.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6.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至,到。承天寺,今湖北黄冈的一座古寺。张怀民,苏轼的友人,当时也被贬黄州。
7. 怀民亦未寝:亦,也。寝,睡觉。
8.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名词作动词)。中庭,庭院中间。
9.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这里指月色的皎洁澄澈。
10. 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
11. 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原来是(表示推测)。
1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这里指清闲的人,也暗含作者被贬后清闲却失意的境遇,同时带有自嘲与旷达之意。耳,罢了。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中“步”,由名词“脚步”活用为动词“散步”。
2.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译为“一起在庭院中间散步”(状语后置)。
3.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以“也”为标志,结合“盖”的推测语气,表判断,译为“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苏轼”,译为“(苏轼)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房门,(我)高兴地起身出行。
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间散步。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人罢了。
四、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通过记录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简短经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下的庭院美景,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作者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闲人”二字暗藏深意,既点明了作者被贬后清闲无为的境遇,也蕴含着自嘲与旷达——在逆境中,他不沉沦于失意,而是从平凡的夜景中寻求精神慰藉,体现了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同时,与友人张怀民的同游,也暗含着知己相伴的慰藉之情。
(二)艺术特色
1. 结构精巧,短小精悍:文章仅84字,却完整呈现了“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寻友同游,漫步中庭)—结果(赏景抒怀,感慨闲人)”的叙事脉络,层次清晰,过渡自然。开篇交代时间、人物、事件的缘起,中间集中写景,结尾议论抒情,收束有力,意蕴悠长。
2. 写景精妙,意境清幽:作者以极简的笔墨刻画月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庭院中的月光”比作“积水空明”,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澄澈与光影的灵动之美。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营造出清幽空灵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3. 语言朴素,意蕴深远: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流畅,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于朴素中见真情。如“欣然”“相与”等词,简洁传神地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与行为;结尾的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以反问引出感慨,既点明主旨,又蕴含着复杂的人生感悟,耐人寻味。
4. 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描绘月色美景的基础上,自然流露内心的感慨。月色的清幽与作者的闲情相互映衬,失意的境遇与旷达的心态形成对比,使文章情感真挚而不做作,展现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格魅力。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交代夜游起因的句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 描写夜游经过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描绘庭院月色美景的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点明文章主旨,抒发作者感慨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闲人”的内涵分析:这是文章的核心关键词,需从多个角度解读。其一,指作者与张怀民被贬后清闲无为的身份;其二,暗含作者的自嘲,感慨自己空有才华却无用武之地;其三,体现了作者的旷达心态——即便身处逆境,仍能以闲适的心境欣赏自然之美,寻求精神寄托。
2. 写景句子的赏析:重点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表达效果。可从比喻手法的运用(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影比作藻、荇)、以虚写实的特点、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切入,概括其突出月色皎洁澄澈的作用。
3. 作者情感分析:要求结合写作背景,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被贬后的失意与自嘲、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与友人同游的慰藉之情。
4. 语言特色分析:赏析文章语言朴素自然、简洁凝练的特点,或分析短句、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如结尾的反问句增强了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苏轼的其他贬谪时期作品(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赤壁赋》)对比,分析其旷达人生态度的一致性;也可与其他山水小品文(如《答谢中书书》)对比,分析写景风格与情感表达的异同。
(三)拓展延伸
1. 与苏轼贬谪文学的关联:本文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寄情山水、豁达超脱”的风格,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可结合这些作品,全面理解苏轼在逆境中的人生选择与精神境界。
2. 文人“闲情”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闲”是重要的审美范畴。苏轼的“闲人”之叹,既不同于隐士的避世闲情,也不同于达官贵人的消遣闲情,而是在失意境遇中主动寻求精神自由的闲情,体现了北宋文人“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3. 现实意义:文章中苏轼面对逆境的旷达心态,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人生低谷时,要学会调整心态,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寻求精神慰藉,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其简洁传神的写景手法,也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借鉴。
语文基础
-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风》唐·李峤(qiáo)
- 《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古朗月行》唐·李白
- 《忆江南》唐·白居易
- 《江雪》唐·柳宗元
- 《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 《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