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原文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往来人:来来往往的人。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鲜美的味道。
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中时隐时现,多么惊险。
讲解
1. 创作背景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心系天下,胸怀大志。这首诗创作于范仲淹在北宋朝廷任职期间。当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渔民的生活依然十分艰辛。范仲淹看到江上往来的人们只知鲈鱼鲜美,却忽视了渔民捕鱼的艰辛与危险,于是写下此诗,希望引起人们对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
2.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的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和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形成鲜明的对比。前两句描绘了江上往来的人只关心鲈鱼的美味,体现出他们在享受美味时的安逸心态;后两句则将镜头聚焦在江上捕鱼的小船,小船在汹涌的波浪中时隐时现,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展现出渔民劳作的艰辛与危险。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渔民生活的不易,也让读者对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有了强烈的感受。
以小见大:
诗人从江上人们对鲈鱼美味的喜爱这一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出渔民捕鱼的艰辛场景。小小的鲈鱼,背后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的劳作。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用简单的场景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即社会上层人士对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苦难的忽视,使诗歌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语言简洁质朴:
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句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如“往来人”“鲈鱼美”“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等,就将江上的两种生活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诗人的意图,同时也体现了范仲淹诗歌质朴的风格。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渔民艰辛生活的同情。诗人通过描写江上往来的人对鲈鱼美味的追逐,以及渔民在风浪中捕鱼的危险场景,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体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他希望人们能够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语文基础
- 小学诗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 小学诗词《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huàn)
- 小学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小学诗词《乡村四月》宋·翁卷
- 小学诗词《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 小学诗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宋·苏轼
- 小学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 小学诗词《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 小学诗词《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
- 小学诗词《春日》宋·朱熹(xī)
- 小学诗词《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
- 小学诗词《江南春》唐·杜牧(mù)
- 小学诗词《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 小学诗词《寒食》唐·韩翃(hóng)
- 小学诗词《迢迢(tiáo)牵牛星》汉·汉无名
- 小学诗词《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 小学诗词《长歌行》汉·汉乐府
- 小学诗词《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
- 小学诗词《石灰吟》明·于谦
- 小学诗词《竹石》清·郑燮(xiè)
- 小学诗词《小雅·采薇》先秦·诗经
- 小学诗词《春夜喜雨》唐·杜甫
- 小学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 小学诗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唐·韩愈(yù)
- 小学诗词《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 小学诗词《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小学诗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小学诗词《浣(huàn)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小学诗词《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小学诗词《风》唐·李峤(qiáo)
- 小学诗词《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小学诗词《古朗月行》唐·李白
- 小学诗词《忆江南》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江雪》唐·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中考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南朝宋·刘义庆
-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
- 中考文言文《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中考文言文《狼》清代·蒲(pú)松龄
- 中考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中考文言文《杞(qǐ)人忧天》先秦·列子
- 中考文言文《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中考文言文《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中考文言文《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中考文言文《爱莲说(shuō)》北宋·周敦颐(yí)
- 中考文言文《活板》北宋·沈括
- 中考文言文《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中考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