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原文

杞(qǐ)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wú)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之,曰:“天,积气耳,气。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zhòng)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shì)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国: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崩坠:崩塌,坠落。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同“无”。,依附,依托。

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开导。积气:积聚的气体。: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星宿:泛指星辰。只使:即使。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怎么办呢?“奈……何”,固定句式,把……怎么办。四虚:四方。

躇步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立;,行;,踩;,跳。

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人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讲解

《杞人忧天》是一则出自《列子·天瑞篇》的寓言。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这则寓言写了忧天者忧人者两种人,作者并不以这两种人为然,旨在让人们明白要保持理性和乐观的态度,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或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而忧虑。

作者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他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 《杞人忧天》深度解析(先秦·列子)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编者与时代背景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相传《列子》一书由其弟子及后人编撰,集中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思想界百家争鸣,人们对宇宙自然的认知尚处于探索阶段,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与困惑较为普遍。本文通过虚构“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既讽刺了那些为毫无根据的事情过度担忧、庸人自扰的人,也传递了道家对宇宙自然的认知态度,强调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必为不可知的虚无之事徒增烦恼。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寓言散文,以虚构的故事寄寓深刻的哲理。作为寓言,它通过夸张的情节与鲜明的人物形象,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作为道家思想的载体,它既展现了古代先民对宇宙的思考,也体现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核心价值观。文章是中国古代寓言的经典之作,“杞人忧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成语,对后世的语言表达与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原文呈现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杞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 忧天地崩坠:崩坠,崩塌坠落。

3. 身亡所寄:身,自身。亡,同“无”,没有。寄,寄托、依附。

4. 废寝食者:废,停止、放弃。寝食,睡觉和吃饭。者,……的人。

5. 忧彼之所忧者:彼,他(指杞人)。所忧,所担忧的事情。

6. 因往晓之:因,于是、就。晓,开导、告知。之,代指杞人。

7. 积气耳:积气,积聚的气体。耳,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8. 若屈伸呼吸:若,你。屈伸,弯腰伸展(指身体活动)。呼吸,吸气呼气。

9. 终日在天中行止:终日,整天。行止,行动和停留。

10. 奈何忧崩坠乎:奈何,为什么、怎么。乎,语气助词,表疑问。

11. 天果积气:果,果然、真的。

12. 日月星宿:星宿,泛指星辰。

13. 不当坠耶:当,应当、会。耶,语气助词,表疑问。

14. 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之,助词,的。光耀,光辉明亮。

15. 只使坠:只使,即使、纵使。

16. 不能有所中伤:中伤,伤害、损伤。

17. 奈地坏何:奈……何,对……怎么办。

18. 积块耳:积块,积聚的土块。

19. 充塞四虚:充塞,充满堵塞。四虚,四方虚空之处。

20. 躇步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等动作(躇,站立;步,行走;跐,踩;蹈,踏)。

21. 舍然大喜:舍然,释然,指疑虑消除后心情平静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身亡所寄”“亡处亡气”“亡处亡块”中“亡”同“无”,译为“没有”。

“其人舍然大喜”中“舍”同“释”,译为“解除、消除”。

2. 古今异义

中伤:古义“伤害、损伤”,如“亦不能有所中伤”;今义“用恶毒的话诬陷、攻击别人”。

行止:古义“行动和停留”,如“终日在天中行止”;今义“行踪”。

3. 判断句

“天,积气耳”“地,积块耳”,以“……,……耳”为标志的判断句,译为“天,是积聚的气体罢了”“地,是积聚的土块罢了”。

4. 省略句

“(晓之者)因往晓之”省略主语“晓之者”,译为“(开导他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

“(日月星宿)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省略主语“日月星宿”,译为“(日月星辰)即使掉下来,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

5. 固定句式

“奈何忧崩坠乎?”译为“为什么要担忧天崩塌坠落呢?”,“奈何……乎”表疑问,意为“为什么……呢?”“对……怎么办呢?”。

“奈地坏何?”译为“对大地塌陷怎么办呢?”,“奈……何”表疑问,意为“对……怎么办?”。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坠落,自己没有地方依托,于是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2.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译文:又有一个人为他的担忧而担忧,于是前去开导他。

3.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译文: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体。你弯腰伸展、吸气呼气,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为什么要担忧它崩塌坠落呢?

4.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日月星辰,也是积聚的气体中那些发光的部分,即使掉下来,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

5.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译文:地,不过是积聚的土块罢了,充满了四方虚空的地方,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土块。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要担忧它塌陷呢?

6.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那个杞国人疑虑消除后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因此感到非常高兴。

四、作品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通过杞人担忧天地崩坠而废寝忘食,最终被人开导后疑虑消除的故事,一方面讽刺了那些为毫无根据的事情过度忧虑、庸人自扰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传递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强调人们应客观认识宇宙自然的规律,不必为虚无缥缈的未知之事徒增烦恼。同时,文章也肯定了开导者的理性思维与积极态度,鼓励人们以科学、冷静的心态面对未知的世界。

(二)艺术特色

1. 情节夸张,形象鲜明:文章以夸张的手法塑造了“杞人”这一典型形象,他因担忧天地崩坠而废寝食的行为,极具荒诞感与讽刺意味;而开导者的理性与耐心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2. 对话生动,逻辑清晰:文章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杞人与开导者的问答层层递进,从担忧天崩到担忧地坏,再到逐一得到解答,逻辑清晰,说服力强。对话语言简洁凝练,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又精准地传递了核心观点。

3. 以小见大,寓意深刻:文章以一个看似荒诞的小故事,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将“如何面对未知与恐惧”“如何客观认识世界”等抽象问题具象化,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道理,体现了古代寓言“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

4. 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文章语言简洁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通俗易懂,适合不同阶层的读者理解。这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也让故事的核心道理更加突出,便于流传与传播。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描写杞人担忧天地崩坠的状态的句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 开导者解释天不会崩坠的核心句子: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3. 开导者解释日月星宿不会伤人的句子: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4. 开导者解释地不会塌陷的核心句子: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5. 描写杞人与开导者疑虑消除后心情的句子: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人物形象分析:要求概括“杞人”(庸人自扰、过度忧虑)与“晓之者”(理性冷静、善于开导)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现。

2. 主旨内涵探究:分析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探讨对“庸人自扰”行为的讽刺,以及道家“顺应自然”思想在文中的体现,结合当代生活谈谈对“过度焦虑”的启示。

3. 艺术特色赏析:赏析文章夸张、对话推动情节、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分析其在塑造人物、传递道理方面的作用。

4. 成语含义与用法:解释“杞人忧天”的含义(比喻为不必要的事情而担忧),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其用法,列举类似的寓言成语。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列子》中的其他寓言(如《愚公移山》)对比,分析其共同的寓言特色与道家思想内涵;或与现代社会中的“过度焦虑”现象对比,探讨文章的现实意义。

六、拓展延伸

1. 与道家思想的关联:本文体现的“顺应自然”“理性面对未知”的思想,是道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子》中的诸多寓言都围绕这一思想展开,如《愚公移山》强调坚持与顺应自然规律的结合。可结合道家思想的整体脉络,全面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

2. 寓言的文化影响:“杞人忧天”作为中国古代寓言的经典代表,不仅成为常用成语,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语言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文人常以“杞人忧天”讽刺过度忧虑的行为,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宇宙自然、人生态度的持续思考。

3. 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杞人忧天”式的过度焦虑依然存在,如对未来的盲目担忧、对未知事物的恐惧等。本文提醒人们应保持理性与冷静,客观认识事物规律,避免为不必要的事情徒增烦恼,同时也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