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原文

吕蒙曰:“(qīng)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权曰:“岂欲卿治为博士邪(y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蒙就学鲁肃寻阳,与蒙论议,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见事之晚乎!”肃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推托。:介词,用。:事务。

:古时王侯的自称。: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研究。“”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只,仅。: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了解;往事,指历史。: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谁,哪个;:比得上。

:好处。:于是,就。:开始。就学:指从事学习。,单独翻译为从事。

:到了……的时候。:到。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论议:讨论议事。:非常,十分。:惊奇。

: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几天,这里指“几”。,读书人。:就。更(gēng):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为什么。见事:认清事物。,认清,识别。: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于是,就。:拜见。:离开。

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执掌大权,管理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博士呀?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对我)大有教益。”吕蒙这才开始从师学习。(后来)等到鲁肃来寻阳,跟吕蒙交谈讨论,(鲁肃)大吃一惊说:“(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该重新刮目相待。兄长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为朋友,随后告别。

讲解

本文通过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生动地展现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由不学到学,进而才略大增的过程。孙权作为君主,劝学时既体现出对下属的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和期望,他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再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循循善诱,使吕蒙无可推辞。吕蒙则善于听取意见,勤奋好学,最终学有所成。鲁肃的“大惊”和与吕蒙结友,从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效果之显著,也表现了鲁肃的敬才爱才。文章简洁明快,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 。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晋安平王司马孚后代。他主持编纂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先后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通志》八卷,上呈宋英宗,颇受重视。英宗命设局续修,后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熙宁初年,司马光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不听,授他为枢密副使,司马光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回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他排斥新党,废止新法,在为相八个月后,于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后配享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又从祀历代帝王庙。

司马光学识渊博,在史学、哲学、经学、文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在文学上,他明确反对辞藻堆砌,提倡“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司马光为人忠直严谨,低调淡泊,留下了破瓮救友、诚信卖马等逸事,为世人乐道。著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

# 《孙权劝学》深度解析(北宋·司马光)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编者与时代背景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记载的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诸侯割据,人才辈出,知识与谋略成为立足乱世的重要资本。孙权作为东吴的君主,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尤其重视麾下将领的文化素养提升。本文通过孙权劝说吕蒙学习、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既展现了孙权的远见卓识与善于用人,也凸显了学习的重要性,为后世提供了关于学习与人才成长的重要启示。司马光将这一故事收录于《资治通鉴》,意在通过历史案例警示后人重视学习,无论身份高低、年龄大小,都应坚持学习以提升自我。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史传小品文(叙事性短文) ,以简洁的叙事展现人物形象与思想内涵。作为《资治通鉴》中的经典片段,它以对话为主线,通过生动的人物互动推动情节发展,兼具史学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趣味性。文章核心传递“开卷有益”“学无止境”的学习理念,同时塑造了孙权、吕蒙等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古代劝学题材作品的典范,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原文呈现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当初,起初(用于追溯往事的开头)。

2. :指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

3.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东吴名将,起初学识浅薄,后经孙权劝说勤奋学习,终成一代名将。

4.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也可用于朋友之间的亲昵称呼。

5.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事务。

6. 不可不学:学,学习(古今异义不大,但此处强调系统学习)。

7. 辞以军中多务:辞,推辞、推托。以,用。多务,事务繁多。

8. :古代王侯的自称。

9.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古今异义,今指学位的最高级别)。邪,同“耶”,语气助词,表疑问。

10. 但当涉猎: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

11. 见往事耳: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2. 孰若孤:孰若,与……相比,哪一个更……。孤,孙权自称。

13. 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益,好处、益处。

14. 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始,开始。就学,开始学习。

15.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鲁肃,字子敬,三国时期东吴政治家、军事家。过,经过。寻阳,古地名,今湖北黄梅西南。

16. 与蒙论议:论议,讨论议事。

17. 大惊:大,非常。惊,惊讶。

18. 卿今者才略: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

19. 非复吴下阿蒙: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指早年学识浅薄的吕蒙(吴下,指吴地;阿蒙,对吕蒙的亲昵称呼)。

20. 士别三日:士,指有学识、有志向的人。三日,虚指,形容时间短。

21. 即更刮目相待:即,就。更,重新。刮目相待,擦亮眼睛看待,指用新的眼光看待对方。

22.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兄,对朋友的尊称。见事,认清事物。乎,语气助词,表感叹。

23. 遂拜蒙母:遂,于是、就。拜,拜见、拜访。

24. 结友而别:结友,结成朋友。别,告别。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同“耶”,译为“语气助词,表疑问”。

2. 古今异义

博士:古义“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如“治经为博士”;今义“学位的最高级别”。

涉猎:古义“粗略地阅读”,如“但当涉猎”;今义“接触、涉及(多个领域)”。

见事:古义“认清事物”,如“何见事之晚乎”;今义“看见事情”。

3.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蒙辞以军中多务”中“辞”,译为“推辞、推托”。

4. 判断句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非复”明确判断,译为“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那个学识浅薄的吕蒙了”。

5. 省略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省略主语“蒙”,译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肃)与蒙论议”省略主语“肃”,译为“(鲁肃)和吕蒙讨论议事”。

6. 倒装句

状语后置:“蒙辞以军中多务”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译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如今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2. 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3.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你说事务繁多,和我相比哪一个更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5.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他和吕蒙讨论议事,非常惊讶地说:“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那个学识浅薄的吕蒙了!”

6.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有学识的人分别几天,就应该重新擦亮眼睛看待他,兄长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7.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成朋友后告别。

四、作品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通过孙权劝说吕蒙学习、吕蒙勤奋学习后才干大增的故事,核心传递了“开卷有益”“学无止境”的学习理念,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年龄大小,都应重视学习、坚持学习,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才干与素养。同时,文章也展现了孙权作为君主的远见卓识、善于劝学与用人之道,以及吕蒙知错能改、勤奋好学的品质,还通过鲁肃的反应侧面烘托了学习的显著成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人才培养启示。

(二)艺术特色

1. 叙事简洁,情节完整:文章篇幅短小,仅百余字,却完整呈现了“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孙权再劝→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的情节脉络,叙事紧凑,没有冗余修饰,体现了《资治通鉴》“言简意丰”的叙事风格。

2. 对话生动,人物鲜明:文章以对话为主线推动情节发展,人物对话极具个性与表现力。孙权的劝说既严肃又委婉,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关爱与期望;吕蒙的回答从最初的推辞到后来的自信,展现了他的转变;鲁肃的惊叹则生动烘托了吕蒙的进步。通过对话,三位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形象鲜明。

3. 对比鲜明,突出主题: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吕蒙学习前后的才干对比,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孙权与吕蒙的事务繁忙程度对比,强调了“忙”不能成为不学习的借口;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变化对比,进一步烘托了学习的显著成效。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4. 以小见大,意蕴深远:文章以一次简单的劝学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小事件揭示大道理,传递了“学习改变人”的核心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使文章通俗易懂,又能引发读者对学习的深入思考,便于道理的传播与接受。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孙权劝学的核心句子: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 吕蒙推辞学习的理由:蒙辞以军中多务。

3. 孙权阐述学习目的与方法的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 孙权反驳吕蒙“多务”的句子: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 鲁肃赞叹吕蒙进步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 吕蒙回应鲁肃赞叹的名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 鲁肃与吕蒙结友的句子: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人物形象分析:要求概括孙权(远见卓识、善于劝学、关爱臣子)、吕蒙(知错能改、勤奋好学、自信自强)、鲁肃(知人善任、真诚坦率)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对话分析其表现。

2. 学习理念探究:分析文章传递的“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勿以忙为借口”等学习理念,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现状,探讨这些理念的现实意义。

3. 写作手法赏析:赏析文章以对话推动情节、对比鲜明、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分析其在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

4. 名句含义与用法:解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含义(指人在短时间内有很大进步,应重新看待),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其用法,列举类似的劝学名言。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伤仲永》对比,分析两篇文章共同的劝学主题与不同的表现手法(《孙权劝学》侧重正面激励,《伤仲永》侧重反面警示);或与《送东阳马生序》对比,探讨不同时代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六、拓展延伸

1. 与《资治通鉴》的关联:本文是《资治通鉴》中收录的经典历史片段,该书的编纂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通过历史案例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孙权劝学的故事既体现了人才培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为后世管理者提供了用人与劝学的参考。可结合《资治通鉴》的编纂宗旨,全面理解本文的历史价值。

2. 古代劝学文化的探讨:在中国古代,劝学是重要的文化主题,涌现出大量劝学诗文与故事,如荀子的《劝学》、颜真卿的《劝学诗》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形成了独特的劝学文化。本文作为其中的代表,既体现了对个人成长的关注,也蕴含着对国家发展的考量,可探讨古代劝学文化的核心内涵与当代价值。

3. 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终身学习”已成为普遍共识,本文的劝学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面临何种繁忙的事务,都应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动力,通过持续学习提升自我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孙权的劝学方式也为教育者提供了启示,即应根据对象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