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做过太丘县令。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舍弃;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讲解
主题思想: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懂理识义、聪颖机智、落落大方,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写作特色:一是形象鲜明,语言生动。通过对陈元方的语言、动作描写,如“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等,一个明白事理、品性正直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二是剪裁合理,详略得当。文章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待友人的经过,重点记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有力地表现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作者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他是南朝宋知名文学家,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为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
# 《陈太丘与友期行》深度解析(南朝宋·刘义庆)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编者与时代背景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宗室、文学家,袭封临川王。他召集文人编撰的《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经典之作,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士人的言行轶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与文人思想。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端庄、品行正直,符合儒家伦理规范。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但思想活跃,士人注重品行修养与清谈之风,同时家庭教育也备受重视。本文通过陈太丘与友人的约会纠纷及陈元方的应对,展现了古人对“诚信”“礼仪”的重视,以及良好家庭教育对孩童品行的塑造,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正直品行的推崇。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志人小品文(叙事性短文) ,以简洁的叙事展现人物形象与思想内涵。作为《世说新语》的经典片段,它通过生活化的小故事,传递了“诚信为本”“以礼待人”的道德理念,同时塑造了陈元方聪慧机敏、明辨是非的孩童形象。文章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富,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意义,是古代儿童教育与道德修养的经典素材,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原文呈现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因曾任太丘县令,故称“陈太丘”。
2. 期行:期,约定。行,出行、同行。
3. 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4. 过中不至:过中,超过正午。至,到达。
5. 太丘舍去:舍,舍弃、丢下。去,离开(古今异义,今指“前往”)。
6.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达。
7. 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太丘的长子,年少时便以聪慧闻名。
8. 门外戏:戏,玩耍、嬉戏。
9. 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表疑问。
10. 待君久不至,已去:待,等待。已去,已经离开。
11. 非人哉:哉,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
12. 相委而去: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陈太丘)。委,舍弃、丢下。
13.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14. 无信:没有信用。
15. 无礼:没有礼貌。
16. 友人惭:惭,感到惭愧。
17. 下车引之:引,拉、牵拉(表示歉意或友好)。之,代指元方。
18. 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中“不”同“否”,译为“表疑问,相当于‘吗’”。
2. 古今异义
去:古义“离开”,如“太丘舍去”;今义“前往、到……去”。
委:古义“舍弃、丢下”,如“相委而去”;今义“委托、委派”。
顾:古义“回头看”,如“入门不顾”;今义“照顾、顾及”。
3. 判断句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通过“则是”明确判断,译为“正午时分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 省略句
“(友人)过中不至”省略主语“友人”,译为“(友人)超过正午还没有到达”。
“(太丘)去后(友人)乃至”省略主语“太丘”和“友人”,译为“(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达”。
5. 倒装句
“尊君在不”正常语序为“尊君在否”,译为“你的父亲在吗”。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译文:陈太丘和友人约定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2.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超过正午友人还没有到达,陈太丘就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达。
3.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来,已经离开了。”
4.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友人于是发怒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5.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元方说:“您和我的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正午时分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6.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四、作品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通过陈太丘与友人约会失约的小故事,围绕“信”与“礼”展开冲突,明确了“诚信为本”“以礼待人”的道德准则。文章既批判了友人失约不守信、对子骂父无礼的行为,也赞扬了陈太丘坚守约定的正直品格,以及陈元方聪慧机敏、明辨是非、敢于维护父亲尊严的孩童形象。同时,文章也隐含着对良好家庭教育的肯定,体现了古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二)艺术特色
1. 叙事简洁,情节完整:文章篇幅短小,仅百余字,却完整呈现了“约定出行→友人失约→太丘离去→友人发怒→元方辩驳→友人致歉”的情节脉络,叙事紧凑,没有冗余修饰,体现了《世说新语》“言简意丰”的叙事风格。
2. 人物形象鲜明,对比突出:文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陈元方的聪慧机敏、有理有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与友人的失信无礼、知错能改(“惭,下车引之”)形成鲜明对比;陈太丘的坚守约定与友人的拖延失约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强化了文章的道德主题。
3. 语言精炼,对话传神: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尤其是人物对话极具表现力。友人的怒语“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生动展现了其暴躁易怒的性格;元方的辩驳之语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凸显了他的聪慧与懂事。简洁的对话既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塑造了人物形象。
4. 以小见大,意蕴深远:文章以日常生活中的一次约会纠纷为切入点,通过小事件揭示大道理,传递了“诚信”“礼仪”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使文章通俗易懂,又能引发读者对道德修养的思考。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交代约会时间与事件的句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 描写陈太丘应对友人失约的句子: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 友人发怒指责陈太丘的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 元方辩驳友人的核心句子: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 描写友人致歉与元方态度的句子: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人物形象分析:要求概括陈元方(聪慧机敏、明辨是非、懂礼识仪)、友人(失信无礼、知错能改)、陈太丘(坚守诚信、正直有礼)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现。
2. “信”与“礼”的内涵探究:分析文章围绕“信”(约定守时)与“礼”(尊重他人、不随意辱骂)展开的冲突,探讨这两个道德准则在古代社会及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 元方“入门不顾”的态度评价:针对元方最后“入门不顾”的行为,探讨其是否失礼,结合文章主题与儿童的年龄特点发表看法,如认为其符合孩童的率真本性,或认为其不够宽容等。
4. 艺术特色赏析:赏析文章以小见大、对比鲜明、对话传神的写作手法,分析其在塑造人物、传递主题方面的作用。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世说新语》中的其他篇章(如《孔融让梨》)对比,分析其共同的道德教育主题与人物塑造手法;或与当代诚信故事对比,探讨诚信品质的时代价值。
(三)拓展延伸
1. 与《世说新语》的关联:本文是《世说新语·方正》篇的代表作品,该篇章主要收录了士人中品行正直、言行端庄的故事。《世说新语》通过大量类似的小故事,展现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与士人精神,是研究魏晋文化的重要文献。可结合该书其他篇章,全面理解其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2. 古代儿童教育的探讨:文章中陈元方的聪慧与懂礼,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如《三字经》《弟子规》中都有关于诚信、礼仪的内容。可结合古代儿童教育的理念,探讨本文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3. 文化影响:“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后世道德教育的经典素材。元方的辩驳之语与友人的知错能改,也成为人们讨论诚信与礼仪的常用案例。同时,文章中的“无信”“无礼”等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体系的构建产生了一定影响,提醒人们重视诚信与礼仪的修养。
语文基础
-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 《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 《寒食》唐·韩翃(hóng)
- 《迢迢(tiáo)牵牛星》汉·汉无名
-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 《长歌行》汉·汉乐府
- 《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
- 《石灰吟》明·于谦
- 《竹石》清·郑燮(xiè)
- 《小雅·采薇》先秦·诗经
- 《春夜喜雨》唐·杜甫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唐·韩愈
-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风》唐·李峤(qiáo)
- 《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古朗月行》唐·李白
- 《忆江南》唐·白居易
- 《江雪》唐·柳宗元
- 《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