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 :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时习 : 按时温习。时,按时。习,温习。
不亦说乎 :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愠 : 生气,发怒。君子 : 指有才德的人。
《学而》 : 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 : (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yú),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吾 : 人称代词,我。日 : 每天。
三省 :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 : 替人谋划事情。为,帮助。
忠 : 竭尽自己的心力。信 : 诚信。传 :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为政》
十有五 : 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 :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 : 迷惑,疑惑。
天命 : 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耳顺 : 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 : 顺从意愿。逾矩 : 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故而知新 :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罔 :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 : 疑惑。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kān)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yōng)也》
回 : 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箪 :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等制成的。堪 : 能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之 :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仁德。者 : 代词,……的人。好 : 喜好,爱好。乐 : 以……为快乐。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zhěn)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饭疏食 : “饭疏食”二句: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 : 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 :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义 : 即“宜”,行为的尺度。于 : 介词,对,对于。如浮云 : 像浮云一样。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焉 :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 : 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hǎn)》
川上 : 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 : “逝者”二句: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三军 : 指军队。夺 : 改变。匹夫 :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 : 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笃志 : 志向坚定。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 : 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仁 : 仁德。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讲解
《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内容。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后按时复习的重要性和乐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吾日三省吾身”则体现了古人对自我修养的重视,通过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来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贤哉,回也”则是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品质的高度赞扬,颜回能够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保持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作者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纂(zuǎn)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语文基础
- 《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 《寒食》唐·韩翃(hóng)
- 《迢迢(tiáo)牵牛星》汉·汉无名
-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 《长歌行》汉·汉乐府
- 《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
- 《石灰吟》明·于谦
- 《竹石》清·郑燮(xiè)
- 《小雅·采薇》先秦·诗经
- 《春夜喜雨》唐·杜甫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唐·韩愈
-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风》唐·李峤(qiáo)
- 《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古朗月行》唐·李白
- 《忆江南》唐·白居易
- 《江雪》唐·柳宗元
- 《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