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轴对称”的 5 类辅助线

轴对称的核心是“沿对称轴折叠后,两侧图形完全重合”,其性质为: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的连线,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在几何解题中,通过构造轴对称辅助线,可将分散的边、角集中到同一图形中(如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进而利用等腰、全等的性质突破难点。

一、“角平分线”相关的轴对称辅助线(核心:角平分线是对称轴)

角平分线本身是角的对称轴,沿角平分线折叠,角的两边会完全重合。因此,围绕角平分线构造轴对称辅助线,可直接利用“折叠后重合”的性质,产生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1. 向角的两边作垂线(“角平分线+垂线”模型)

适用条件

题目中出现角平分线,且需要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线段和差”,但已知条件中无明显全等/等腰关系。

作法

1. 取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通常是已知点,如角平分线上的动点、与其他线段的交点);

2. 过该点分别向角的两条边作垂线,垂足记为M、N;

3. 连接该点与两个垂足,得到两条垂线段(设为PD、PE,P为角平分线上的点,D在一边,E在另一边)。

原理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即PD=PE;同时,∠PDO=∠PEO=90°(O为角的顶点),OP为公共边,故Rt△PDO≌Rt△PEO(HL),可进一步推出OD=OE、∠DPO=∠EPO,实现边、角的转化。

示例

已知:如图,OC平分∠AOB,点P在OC上,PD⊥OA于D,PE⊥OB于E,求证:PD=PE。

辅助线:过P作PD⊥OA、PE⊥OB(即上述作法)。

证明:∵OC平分∠AOB,PD⊥OA,PE⊥OB,∴PD=PE(角平分线性质);又∵OP=OP,∴Rt△PDO≌Rt△PEO(HL),故OD=OE。

2. 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线段(“角平分线+截等长”模型)

适用条件

题目中出现角平分线,且需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个三角形全等”,但角的两边上无现成的相等线段。

作法

1. 设角平分线为OC,角的顶点为O,在OA上取一点D;

2. 以O为圆心、OD为半径画弧,交OB于点E,使OE=OD(即截取OE=OD);

3. 连接DE,交OC于点P(或直接连接P与D、E,P为OC上的已知点)。

原理

沿OC折叠,OA与OB重合,因OE=OD,故点D与点E重合,进而△ODP≌△OEP(SAS:OD=OE,∠DOP=∠EOP,OP=OP),可推出PD=PE、∠ODP=∠OEP,将分散的边、角集中到△PDE中(△PDE为等腰三角形,PD=PE)。

示例

已知:如图,OC平分∠AOB,点P在OC上,求证:若在OA上取OD=OB,则△ODP≌△OBP。

辅助线:在OA上截取OD=OB(O为顶点)。

证明:∵OC平分∠AOB,∴∠DOP=∠BOP;又∵OD=OB,OP=OP,∴△ODP≌△OBP(SAS),故PD=PB、∠ODP=∠OBP。

3. 延长角的一边构造对称三角形(“角平分线+延长线”模型)

适用条件

题目中出现角平分线,且角的一边上有线段,另一边无对应线段,需补全对称图形以构造全等。

作法

1. 设角平分线为AD,平分∠BAC,AB边较长,AC边较短;

2. 延长AC至点E,使AE=AB(即沿AD折叠,AB与AE重合,B与E重合);

3. 连接DE,此时AD为△ABE的对称轴。

原理

AE=AB,∠BAD=∠EAD,AD=AD,故△ABD≌△AED(SAS),可推出BD=DE、∠B=∠E,将△ABD中的边BD、角B转化到△AED中,利用DE与其他线段的关系(如DE=EC可推出∠E=∠C)解题。

示例

已知:如图,AD平分∠BAC,AB>AC,求证:AB-AC=BD-CD。

辅助线:延长AC至E,使AE=AB,连接DE。

证明:∵AD平分∠BAC,∴∠BAD=∠EAD;又AB=AE,AD=AD,∴△ABD≌△AED(SAS),故BD=DE、AB=AE。∵AE-AC=EC,∴AB-AC=EC;又∵DE=BD,若能证DE=CD(如∠E=∠C),则AB-AC=BD-CD。

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相关的轴对称辅助线(核心:垂直平分线是对称轴)

线段垂直平分线本身是线段的对称轴,沿垂直平分线折叠,线段的两个端点会完全重合。因此,连接“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可构造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解题。

1. 连接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中垂线+连端点”模型)

适用条件

题目中出现线段垂直平分线(或隐含垂直平分线条件,如“某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过线段中点且垂直于线段的直线”),需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三角形周长关系”。

作法

1. 设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l,点P在l上(P为已知点,如l与其他线段的交点、动点);

2. 连接PA、PB,此时PA=PB,△PAB为等腰三角形。

原理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即PA=PB;因此△PAB为等腰三角形,可推出∠PAB=∠PBA,实现“线段相等”与“角相等”的转化,或通过PA=PB简化三角形周长(如△PAC的周长=PA+PC+AC=PB+PC+AC)。

示例

已知:如图,l是AB的垂直平分线,点P在l上,C是l上另一点,求证:PA+PC=PB+PC。

辅助线:连接PA、PB(因l是AB的中垂线)。

证明:∵l是AB的垂直平分线,P在l上,∴PA=PB(中垂线性质);∴PA+PC=PB+PC,即△PAC与△PBC的周长差为AC与BC的差(若C固定,则周长关系可简化)。

2. 补全线段垂直平分线(“隐中垂线+作垂线”模型)

适用条件

题目中隐含“线段中点”(如M是AB的中点),但无垂直关系,需构造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以利用轴对称性质。

作法

1. 找到线段AB的中点M(已知或通过“中点”条件确定);

2. 过M作直线l⊥AB,即l为AB的垂直平分线;

3. 在l上取一点P(根据解题需求,如P与已知点C共线),连接PA、PB。

原理

l是AB的垂直平分线,故PA=PB,△PAB为等腰三角形;若P与C共线,则可通过PA=PB、MC⊥AB等条件,构造全等三角形(如△PAM≌△PBM,SAS:AM=BM,∠PMA=∠PMB=90°,PM=PM),进而推出其他边、角关系。

示例

已知:如图,M是AB的中点,∠ACB=90°,求证:CM=1/2 AB。

辅助线:过M作l⊥AB(即AB的垂直平分线),连接CM并延长交l于P,连接PA、PB。

证明:∵M是AB中点,l⊥AB,∴l是AB的中垂线,故PA=PB;又∠ACB=90°,M是AB中点,结合PA=PB可证△PAC≌△PBC(SSS),进而推出CM=AM=BM=1/2 AB(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本质是中垂线的轴对称应用)。

三、“等腰/等边三角形”相关的轴对称辅助线(核心: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是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三线重合,这条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条边上的“三线合一”线)。利用这条对称轴构造辅助线,可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简化计算或证明。

1. 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等腰+底边高”模型)

适用条件

题目中出现等腰三角形(AB=AC),需证明“底边中点”“角平分线”或计算“腰长、底边、高的长度”(如勾股定理应用)。

作法

1. 设等腰△ABC中,AB=AC,BC为底边;

2. 过顶点A作AD⊥BC,垂足为D,此时AD是△ABC的对称轴(AD同时是底边中线、顶角平分线)。

原理

AD是对称轴,沿AD折叠,B与C重合,故△ABD≌△ACD(HL:AB=AC,AD=AD,∠ADB=∠ADC=90°),可推出BD=DC(底边中点)、∠BAD=∠CAD(顶角平分线);若已知BC长度,可直接得BD=1/2 BC,结合勾股定理(AB²=AD²+BD²)计算腰长或高。

示例

已知:如图,等腰△ABC中,AB=AC,BC=8,AD⊥BC于D,AD=3,求AB的长。

辅助线:作AD⊥BC于D(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证明:∵AB=AC,AD⊥BC,∴BD=1/2 BC=4(三线合一);在Rt△ABD中,AB²=AD²+BD²=3²+4²=25,故AB=5。

2. 作等边三角形任意一边的高(“等边+边上高”模型)

适用条件

题目中出现等边三角形,需计算“高、面积”或证明“线段比例”“角的度数”(如60°、30°角的应用)。

作法

1. 设等边△ABC,边长为a;

2. 过A作AD⊥BC于D,AD为对称轴,将△ABC分为两个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BAD=30°,∠ABD=60°)。

原理

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角均为60°,AD是对称轴,故BD=1/2 BC=1/2 a,∠BAD=30°;在Rt△ABD中,AD= (√3/2)a(勾股定理:AD²=AB²-BD²=a²-(a/2)²= (3/4)a²),面积S=1/2×BC×AD= (√3/4)a²,可直接利用30°角的性质(30°所对直角边=斜边的一半)解题。

示例

已知: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4,求其高AD和面积。

辅助线:作AD⊥BC于D(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

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D⊥BC,∴BD=2(1/2边长),∠BAD=30°;在Rt△ABD中,AD= √(AB²-BD²)= √(4²-2²)= 2√3;面积S=1/2×4×2√3= 4√3。

3.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对称顶点(“等腰+对称顶点”模型)

适用条件

题目中出现等腰三角形,且有一个点在对称轴一侧,需在另一侧构造对称点,使线段和最小(如“将军饮马”问题)。

作法

1. 设等腰△ABC中,AB=AC,对称轴为AD(BC边上的高);

2. 点P是AB上的动点,需在AC上找一点Q,使PQ+QC最小(或其他线段和最小);

3. 作点C关于AD的对称点(因AD是对称轴,C的对称点为B),连接PB,PB与AC的交点即为Q,此时PQ+QC=PQ+QB=PB(最小值)。

原理

AD是对称轴,C与B对称,故QC=QB(对称点到对称轴上点的距离相等);因此PQ+QC=PQ+QB,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当P、Q、B共线时,PQ+QB=PB最小,实现“线段和最小”的转化(本质是“将军饮马”模型的等腰三角形应用)。

示例

已知:如图,等腰△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高,P是AB上动点,求P到AC和BC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

辅助线:作点B关于AD的对称点(即C),或作点P关于AC的对称点P',连接P'C(具体需结合距离定义)。

证明:利用AD的对称性,P到BC的距离=对称点P'到BC的距离,P到AC的距离=P'到AC的距离,故距离之和=P'到BC的距离,当P'在BC的垂线上时最小(即高的长度)。

四、“将军饮马”系列问题的轴对称辅助线(核心:利用轴对称转化线段,求最短路径)

“将军饮马”问题是轴对称辅助线的经典应用,核心是“将折线转化为直线”,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最短路径。根据动点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 两定一动(动点在直线上)

适用条件

已知两点A、B,动点P在直线l上,求PA+PB的最小值(或|PA-PB|的最大值)。

作法(求最小值)

1. 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

2. 连接A'B,A'B与直线l的交点即为使PA+PB最小的点P;

3. 此时PA+PB=PA'+PB=A'B(最小值,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原理

直线l是AA'的垂直平分线,故PA=PA'(轴对称性质),因此PA+PB=PA'+PB;当P在A'B与l的交点时,PA'+PB=A'B(直线段),若P为其他点,则PA'+PB>A'B(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故A'B是最小值。

示例

已知:如图,直线l外有A、B两点,求l上一点P,使PA+PB最小。

辅助线:作A关于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l于P。

证明:∵A与A'关于l对称,∴PA=PA';∴PA+PB=PA'+PB=A'B,若P'是l上另一点,则PA'+P'B>A'B(三角形三边关系),故P是所求点。

2. 两动一定(动点在两条直线上)

适用条件

已知点A,动点P在直线l₁上,动点Q在直线l₂上,求PA+PQ+QB的最小值(或其他三段线段和最小)。

作法

1. 作点A关于l₁的对称点A',作点B关于l₂的对称点B';

2. 连接A'B',A'B'与l₁的交点为P,与l₂的交点为Q;

3. 此时PA+PQ+QB=PA'+PQ+QB'=A'B'(最小值)。

原理

l₁是AA'的中垂线,故PA=PA';l₂是BB'的中垂线,故QB=QB';因此PA+PQ+QB=PA'+PQ+QB',当P、Q在A'B'上时,三段线段和为A'B'(直线段),是最小值。

示例

已知:如图,∠MON内有一点A,求在OM上找P、ON上找Q,使△APQ的周长最小。

辅助线:作A关于OM的对称点A',关于ON的对称点A'',连接A'A''交OM于P、ON于Q。

证明:∵A与A'关于OM对称,∴PA=PA';A与A''关于ON对称,∴QA=QA'';∴△APQ的周长=PA+PQ+QA=PA'+PQ+QA''=A'A''(最小值)。

3. 动点在圆上(“圆上动点+轴对称”模型)

适用条件

已知点A、B,动点P在⊙O上,求PA+PB的最小值(或最大值)。

作法(求最小值)

1. 作点A关于圆心O的对称点A'(或作A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点,需结合圆的对称性);

2. 连接A'B,A'B与⊙O的交点即为使PA+PB最小的点P(需判断A'B与圆的位置关系,若相交则交点为P);

3. 此时PA+PB=PA'+PB=A'B-2r(r为圆半径,若A'在圆内)或A'B(若A'在圆外,需结合具体位置)。

原理

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O,故OA=OA';若P在圆上,则PA'=2r-PA(或其他关系,需结合位置),通过轴对称转化PA为PA',再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A'B与圆的交点。

示例

已知:如图,⊙O的半径为2,A、B在圆外,OA=5,OB=4,求圆上一点P,使PA+PB最小。

辅助线:作A关于O的对称点A'(OA'=OA=5),连接A'B交⊙O于P。

证明:∵O是A'A的中点,P在圆上,∴PA=PA'(或通过三角形中位线等推导);∴PA+PB=PA'+PB=A'B,A'B的长度可由勾股定理计算(若A'B与圆相交,则P为交点,此时PA+PB最小)。

五、“折叠问题”中的轴对称辅助线(核心:折叠前后的图形关于折痕对称)

折叠是轴对称的直观体现,折痕即为对称轴,折叠前后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完全重合。因此,解决折叠问题的核心是“找出对应点,连接对应点,利用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连线”构造辅助线。

1. 连接折叠前后的对应点(“折叠+连对应点”模型)

适用条件

题目中出现“图形折叠”(如将△ABC沿DE折叠,点A落在A'处),需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计算“折痕长度”“线段长度”。

作法

1. 确定折叠前后的对应点(如A与A',B与B');

2. 连接对应点AA'(或BB'),此时折痕DE是AA'的垂直平分线;

3. 过折痕上的点(如D、E)作AA'的垂线,或连接D与A、A',利用全等三角形解题。

原理

折叠后A与A'关于DE对称,故DE垂直平分AA'(对称轴性质),即DE⊥AA',且M为AA'的中点(M为DE与AA'的交点);因此△ADM≌△A'DM(SAS:AM=A'M,∠AMD=∠A'MD=90°,DM=DM),可推出AD=A'D、∠DAM=∠DA'M,实现边、角的转化。

示例

已知:如图,将△ABC沿DE折叠,点A落在A'处,DE交AB于D、交AC于E,求证:DE∥BC。

辅助线:连接AA',设DE与AA'交于M。

证明:∵折叠后A与A'关于DE对称,∴DE⊥AA',且∠DAE=∠DA'E;若AB=AC(等腰三角形),则AA'⊥BC(三线合一),故DE∥BC(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 补全折叠后的对称图形(“折叠+补全图形”模型)

适用条件

题目中仅给出折叠后的部分图形(如将矩形ABCD沿BD折叠,点A落在A'处,A'在矩形内部),需补全对称图形以利用矩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作法

1. 确定原图形的形状(如矩形ABCD,AB=CD,AD=BC,∠A=90°);

2. 根据折叠性质,补全折叠后的对应边、对应角(如A'B=AB=CD,∠A'=∠A=90°);

3. 连接A'C、A'D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如△A'BD≌△ABD,△A'BC≌△DCB)。

原理

折叠后△ABD≌△A'BD(轴对称性质),故A'B=AB=CD,A'D=AD=BC,∠A'BD=∠ABD;结合矩形ABCD的性质(AB=CD,AD=BC),可推出△A'BC≌△DCB(SSS),进而计算∠A'BC=∠DCB,或A'C的长度。

示例

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AB=3,AD=4,沿BD折叠△ABD,使A落在A'处,求A'到BC的距离。

辅助线:补全A'B=AB=3,A'D=AD=4,作A'E⊥BC于E。

证明:∵折叠后A'B=AB=3,∠A'=∠A=90°;设A'E=x,BE=y,则EC=4-y;由勾股定理,A'E²+BE²=A'B²(x²+y²=9),A'E²+EC²=A'C²(需结合△A'BC≌△DCB得A'C=BC=4),解得x= 9/4(A'到BC的距离)。

六、总结:轴对称辅助线的核心思路

所有基于轴对称的辅助线,本质都是“利用对称轴的性质(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将分散的几何元素(边、角、线段)集中到同一图形中(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线段)”,进而利用已知定理(全等、等腰、勾股定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题。关键在于:

1. 识别“对称轴线索”: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等腰/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折叠的折痕;

2. 明确“转化目标”:需转化的是线段(如PA=PA')还是角(如∠BAD=∠CAD);

3. 选择“辅助线作法”:根据线索选择“作垂线”“截等长”“连对称点”“补全图形”等,确保转化后的元素能构成可利用的基本图形(全等、等腰、直线段)。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