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旋转”的 5 类辅助线
在平面几何证明或计算中,当题目出现等腰结构(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线段和差关系、角度特殊值(如30°、45°、60°、90°)、共顶点的相等线段时,通过“旋转”构造辅助线可将分散的条件(边、角)集中,转化为全等或相似三角形,进而突破解题瓶颈。
一、旋转辅助线的核心原理与通用步骤
(一)核心原理
旋转是“全等变换”的一种(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仅改变位置),其本质是利用“共顶点的相等线段”作为旋转的“对应边”,将一个三角形绕公共顶点旋转一定角度后,与另一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实现“边的转移”“角的转移”或“线段和差的重组”。
旋转的关键要素有三个:
1. 旋转中心:通常是“共顶点的相等线段”的公共端点(如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正方形的顶点);
2. 旋转角度:通常等于“相等线段的夹角”(如等腰三角形顶角、正方形的内角90°、等边三角形的内角60°);
3. 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可,需根据题目条件判断(以能构造全等、集中条件为原则)。
(二)通用步骤
1. 识别特征:观察题目中是否存在“共顶点的相等线段”(如AB=AC、OA=OB、正方形的邻边相等)、特殊角度(如60°、90°)或分散的线段/角;
2. 确定三要素:以“共顶点”为旋转中心,以“相等线段的夹角”为旋转角度,确定旋转方向(使分散的边/角靠拢已知条件);
3. 构造全等:将目标三角形绕旋转中心旋转后,得到新三角形,利用旋转的性质(旋转后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证明新三角形与原图形中的某三角形全等;
4. 利用全等解题: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将分散的条件转化为集中的线段和差、角度关系,进而求解。
二、按图形类型分类的旋转辅助线模型
(一)等腰三角形中的旋转辅助线
等腰三角形的核心特征是“两腰相等(AB=AC)、顶角为∠BAC、底角为∠B=∠C”,旋转辅助线通常以顶角顶点A为旋转中心,以顶角∠BAC为旋转角度,将含一腰的三角形(如△ABD)旋转,使另一腰AC与AB重合,构造全等三角形。
1. 模型特征
已知等腰△ABC(AB=AC),点D是平面内任意一点(可在BC上、BC外或BC延长线上),需证明与BD、DC、AD相关的线段和差或角度关系。
2. 操作方法
旋转中心:顶角顶点A;
旋转角度:∠BAC(若顶角为α,则旋转α角);
旋转对象:将△ADC绕点A顺时针旋转α角(或△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α角),使AC与AB重合,得到△ABE(此时AE=AD,BE=DC,∠BAE=∠CAD)。
3. 典型示例
例:在等腰△ABC中,AB=AC,∠BAC=90°,点D是BC上一点,求证:BD² + DC² = 2AD²。
辅助线构造:
1. 以A为旋转中心,将△ADC绕A逆时针旋转90°,使AC与AB重合,得到△ABE;
2. 由旋转性质:AE=AD(对应边相等),BE=DC(对应边相等),∠BAE=∠CAD(对应角相等),∠ABE=∠C(对应角相等);
3. 因∠BAC=90°,∠BAE=∠CAD,故∠DAE=∠DAB + ∠BAE = ∠DAB + ∠CAD = ∠BAC=90°,即△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DE²=AD² + AE²=2AD²;
4. 又因△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C=45°,故∠ABE=∠C=45°,则∠DBE=∠ABC + ∠ABE=45°+45°=90°,即△DBE是直角三角形,因此BD² + BE²=DE²;
5. 结合BE=DC、DE²=2AD²,可得BD² + DC²=2AD²,得证。
(二)等边三角形中的旋转辅助线
等边三角形的核心特征是“三边相等(AB=BC=AC)、三角均为60°”,旋转辅助线通常以任意顶点为旋转中心,以60°为旋转角度(因等边三角形的内角为60°),将含一边的三角形旋转,使另一边与原边重合,构造全等三角形(常伴随等边三角形的产生)。
1. 模型特征
已知等边△ABC,点D是平面内任意一点(常见于△ABC内或外),需证明与AD、BD、CD相关的线段和差(如AD=BD+CD)或角度关系(如∠ADB=60°)。
2. 操作方法
旋转中心:任意顶点(如A、B或C,常用B或C);
旋转角度:60°(与等边三角形的内角一致);
旋转对象:将△ADC绕点C顺时针旋转60°(或△BD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使AC与BC重合,得到△BEC(此时CE=CD,BE=AD,∠DCE=60°)。
3. 典型示例
例:在等边△ABC内有一点D,连接AD、BD、CD,求证:若∠ADB=120°,则AD + BD = CD。
辅助线构造:
1. 以B为旋转中心,将△ABD绕B顺时针旋转60°,使AB与BC重合,得到△CBE;
2. 由旋转性质:BE=BD(对应边相等),CE=AD(对应边相等),∠CBE=∠ABD(对应角相等),∠BEC=∠ADB=120°(对应角相等);
3. 因旋转角度为60°,∠DBE=∠DBC + ∠CBE=∠DBC + ∠ABD=∠ABC=60°,且BE=BD,故△DBE是等边三角形,因此BD=DE,∠BED=60°;
4. 又因∠BEC=120°,∠BED=60°,故∠DEC=∠BEC - ∠BED=60°,即点D、E、C共线(∠DEC=60°,且△DBE是等边三角形,∠BED=60°,故D-E-C在同一直线上);
5. 因此CD=CE + DE,结合CE=AD、DE=BD,可得CD=AD + BD,得证。
(三)正方形中的旋转辅助线
正方形的核心特征是“四边相等(AB=BC=CD=DA)、四角均为90°”,旋转辅助线通常以正方形的任意顶点为旋转中心,以90°为旋转角度(与正方形的内角一致),将含一边的三角形旋转,使邻边与原边重合,构造全等三角形(常伴随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产生)。
1. 模型特征
已知正方形ABCD,点E是平面内任意一点(可在正方形内、外或边上),需证明与AE、BE、CE相关的线段和差(如AE=BE + √2 CE)或角度关系(如∠AEB=45°)。
2. 操作方法
旋转中心:正方形的顶点(如C、B或A,常用C或B);
旋转角度:90°(与正方形的内角一致,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可);
旋转对象:将△BCE绕点C顺时针旋转90°(或△ABE绕点B逆时针旋转90°),使BC与CD重合,得到△DCF(此时CF=CE,DF=BE,∠ECF=90°)。
3. 典型示例
例:在正方形ABCD中,点E是BC上一点,点F是CD上一点,且∠EAF=45°,求证:EF=BE + DF。
辅助线构造:
1. 以A为旋转中心,将△ADF绕A顺时针旋转90°,使AD与AB重合,得到△ABG;
2. 由旋转性质:AG=AF(对应边相等),BG=DF(对应边相等),∠BAG=∠DAF(对应角相等),∠ABG=∠D=90°(对应角相等);
3. 因正方形ABCD中∠ABC=90°,∠ABG=90°,故∠GBE=∠ABC + ∠ABG=180°,即点G、B、E共线(G在EB的延长线上),因此GE=GB + BE=DF + BE;
4. 又因∠EAF=45°,∠DAB=90°,故∠DAF + ∠BAE=90° - 45°=45°,而∠BAG=∠DAF,因此∠GAF=∠BAG + ∠BAE=45°=∠EAF;
5. 在△AGE和△AFE中,AG=AF,∠GAF=∠EAF,AE=AE,故△AGE≌△AFE(SAS),因此EF=GE=BE + DF,得证。
(四)“手拉手”模型中的旋转辅助线
“手拉手”模型是旋转辅助线的典型延伸,核心特征是“两个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正方形)”,即“共顶点、等顶角、等腰边”,旋转辅助线的本质是将其中一个三角形绕公共顶点旋转,使两等腰边重合,构造全等三角形。
1. 模型分类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不同,分为“60°手拉手”(等边三角形)、“90°手拉手”(等腰直角三角形)、“任意角手拉手”(一般等腰三角形),三者操作逻辑一致,仅旋转角度不同。
2. 操作方法(以“90°手拉手”为例)
已知:等腰Rt△AOB(OA=OB,∠AOB=90°)和等腰Rt△COD(OC=OD,∠COD=90°),公共顶点为O;
旋转中心:公共顶点O;
旋转角度:90°(与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致);
旋转对象:将△AOC绕点O顺时针旋转90°,使OA与OB重合,得到△BOD(此时BD=AC,∠OBD=∠OAC,∠AOC=∠BOD)。
3. 典型结论(通用)
全等:旋转后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如△AOC≌△BOD);
线段关系:对应边相等(如AC=BD),且对应边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度(如AC与BD的夹角=90°);
角度关系:对应角相等(如∠OAC=∠OBD),且∠AOB + ∠COD = ∠AOC + ∠BOD(由旋转角推导)。
(五)含“60°/120°”角的三角形中的旋转辅助线
当三角形中存在60°或120°角时,可通过旋转60°构造等边三角形,将120°角转化为60°角,同时将分散的边集中为等边三角形的边,简化问题。
1. 模型特征
已知△ABC中,∠BAC=120°,AB=AC(或AB≠AC,但有60°角),需证明线段和差(如BC=AB + AC)或求边长。
2. 操作方法
旋转中心:含60°/120°角的顶点(如A);
旋转角度:60°(若原角为120°,旋转60°后可凑出180°,使三点共线);
旋转对象:将△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60°,使AD与AE重合,构造等边△ADE。
3. 典型示例
例:在△ABC中,AB=2,AC=3,∠BAC=120°,求BC的长。
辅助线构造:
1. 以A为旋转中心,将△ABC绕A逆时针旋转60°,使AB与AB'重合,得到△AB'C',连接CC';
2. 由旋转性质:AB'=AB=2,AC'=AC=3,∠BAB'=60°,∠BAC=∠B'AC'=120°;
3. 因∠BAB'=60°,∠BAC=120°,故∠B'AC=∠BAC - ∠BAB'=60°,则∠CAC'=∠B'AC' - ∠B'AC=120° - 60°=60°,且AC=AC',故△ACC'是等边三角形,因此CC'=AC=3;
4. 又因AB=AB',∠BAB'=60°,故△AB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BB'=AB=2,∠AB'B=60°;
5. 此时∠AB'C'=∠ABC,且∠AB'B=60°,若能证明B、B'、C'共线(需结合具体条件),则BC'=BB' + B'C'=AB + AC,进而用余弦定理求BC(因BC=B'C',旋转对应边相等)。
三、旋转辅助线的关键技巧与易错点
(一)关键技巧
1. “共顶点、等线段”优先旋转:只要题目中出现“公共顶点+两条相等线段”,优先考虑以该顶点为中心旋转,旋转角度等于两线段的夹角;
2. 旋转后必证“三点共线”:若需利用线段和差(如EF=BE+DF),旋转后需证明新构造的点与原线段的端点共线(如G、B、E共线),否则无法直接用和差关系;
3. 结合特殊三角形性质:旋转后常产生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需灵活运用其性质(如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2直角边);
4. 多角度尝试旋转中心:若以一个顶点旋转无法解决,可尝试以其他顶点为旋转中心(如正方形中,A、B、C、D均可作为旋转中心,需根据条件判断)。
(二)易错点
1. 旋转方向混淆:顺时针与逆时针旋转会导致新点的位置不同,需确保旋转后能与已知条件靠拢(如旋转后新边能与原边构成全等);
2. 旋转角度错误:旋转角度必须等于“共顶点相等线段的夹角”(如正方形中旋转90°,而非60°),否则无法构造全等;
3. 忽略“对应关系”:旋转后对应边、对应角需准确识别(如△ADC旋转后,AD的对应边是AE,而非AB),避免全等条件找错;
4. 漏证“全等”:旋转仅提供“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潜在关系,需通过SSS、SAS等定理严格证明全等,不可直接默认。
四、总结
基于旋转的辅助线核心是“利用全等变换集中条件”,其适用场景高度依赖“共顶点相等线段”和“特殊角度”,常见模型(等腰、等边、正方形、手拉手)的操作逻辑可归纳为“一找(找旋转中心)、二定(定旋转角度)、三构(构全等三角形)、四用(用全等性质解题)”。掌握这一逻辑后,可将复杂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全等关系,进而高效突破线段和差、角度计算、边长求解等问题。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和差、和倍、差倍、年龄
- 相遇、追及、环形、流水、过桥
-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
- 小学数学:工程问题
- 小学数学:牛吃草问题
- 数论:裂项
- 数论:整除
- 数论:不定方程
- 数论:同余 \(a\equiv b(\bmod m)\)
- 数论:数的表示
- 二次根式
- 多项式:分解定理
- 多项式:乘法公式
- 多项式:因式分解
- 一元一次方程、N元一次方程组
-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 分式方程
- 一元二次、三次、N次方程、韦达定理
-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 基于“中线”的 5 类辅助线
- 基于“角平分线”的 6 类辅助线
- 基于“高线”的 7 类辅助线
- 特殊三角形的辅助线
- 平行四边形(矩、菱、正)的辅助线
- 基于“平移”的辅助线
- 基于“旋转”的 5 类辅助线
- 基于“轴对称”的 5 类辅助线
- 梯形的 5 类辅助线
- 圆的 6 类辅助线
- 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 基于“全等三角形”的辅助线
- 基于“相似三角形”的辅助线
- 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中心对称
- 勾股定理
- 四边形
- 圆
- 定比分点、中点、黄金分割点
-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张角定理、分角、角平分线定理
- 三角形的垂心(H)
- 三角形的重心(G)
- 三角形的外心(O)
- 三角形的内心(I)
- 三角形的旁心(Ia、Ib、Ic)
- 垂足三角形
- 高中数学:必修B1-2、选修X1-2-3
- 集合、元素、性质、运算
- 命题、充分、必要、充要条件
- 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 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