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移”的辅助线

平移是平面几何中核心的图形变换之一,其本质是“图形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形状、大小、角度均不变,仅位置改变”,且平移后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基于平移的辅助线,核心是通过“构造平移图形”将分散的线段、角集中到同一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或“补全残缺图形”,从而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全等/相似性质、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突破解题难点。

一、平移辅助线的原理与基本特征

在学习具体作法前,需先明确平移辅助线的底层逻辑,这是后续应用的基础:

1. 平移的基本性质(辅助线依据):

平移后的线段与原线段平行且相等(若平移方向与原线段方向一致,则共线且相等);

平移后的角与原角大小相等,且对应角的两边分别平行(或共线);

平移后连接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形成的图形为平行四边形(如将线段AB平移至A'B',则四边形ABB'A'是平行四边形)。

2. 平移辅助线的核心目标:

集中元素:将题目中分散在不同位置的线段、角“移”到同一个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中,便于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求范围”“全等三角形证线段相等”等;

补全图形:将不规则图形(如缺角的多边形)通过平移补成规则图形(如矩形、平行四边形),便于计算面积或利用规则图形性质;

构造平行关系:通过平移构造平行四边形,利用“对边平行且相等”转化线段或角的关系。

二、按“平移对象”分类的辅助线作法

平移的核心是“平移线段”或“平移整个图形”,其中“平移线段”是最常用的辅助线形式,可细分为“平移已知线段”“平移待求线段”“平移关键线段(如中线、角平分线)”三类。

(一)平移已知线段:集中分散线段

当题目中存在“两条或多条线段位置分散,但需研究它们的和、差、关系”时,可通过平移其中一条已知线段,使它们的一个端点重合,形成可直接分析的图形(如三角形)。

1. 平移单条已知线段:构造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作法

已知线段AB和线段CD(端点不重合),若需将CD平移至与AB关联:

过点A作AE∥CD,且AE=CD(平移CD至AE,方向为从C到D,距离为CD的长度);

或过点B作BF∥CD,且BF=CD(平移CD至BF),连接对应线段形成三角形(如△ABE)或平行四边形(如四边形ACDE)。

原理

平移后AE=CD且AE∥CD,故四边形ACDE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因此AC=DE(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原问题中CD的关系(如长度、与其他线段的夹角)可转化为AE的关系,集中到△ABE中分析(如AB、AE、BE的关系)。

适用题型

已知三角形中两条不相邻的线段,求它们的和或差的范围;

证明“两条分散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如证明AB + CD=EF);

解决“四边形中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关系未知”的问题(如梯形中平移一腰)。

典型示例:梯形中平移一腰(核心应用场景)

在梯形ABCD中,AD∥BC,AD=3,BC=7,AB=4,求CD的取值范围。

分析:梯形中AD∥BC(一组对边平行),AB、CD为两腰(分散),需通过平移一腰将两腰和两底差集中到三角形中。

辅助线构造: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平移AB至DE,因AD∥BC,AB∥DE,故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推导过程:

1. 由平行四边形性质:DE=AB=4(平移后对应线段相等),BE=AD=3(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2. 计算EC=BC - BE=7 - 3=4(BC为下底,BE为上底的平移长度);

3. 在△DEC中,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DE - EC| < CD < DE + EC;

4. 代入数值:|4 - 4| < CD < 4 + 4 → 0 < CD < 8(因CD是梯形的腰,实际CD>0,故最终CD的取值范围是0 < CD < 8)。

2. 平移两条已知线段:构造特殊三角形(如等腰、直角三角形)

作法

已知两条线段AB、CD,若需研究它们的夹角或数量关系,可同时平移两条线段,使它们的一个端点重合:

过点O(任意点)作OA'∥AB且OA'=AB,作OB'∥CD且OB'=CD(平移AB至OA',平移CD至OB');

连接A'B',则△OA'B'中,OA'=AB、OB'=CD,∠A'OB'=AB与CD的夹角(平移不改变角的大小)。

原理

平移后线段的数量关系(AB=OA'、CD=OB')和夹角关系(∠A'OB'=AB与CD的夹角)均保持不变;

将原问题中AB、CD的关系转化为△OA'B'中OA'、OB'的关系,若△OA'B'为等腰(OA'=OB')或直角(∠A'OB'=90°)三角形,可直接利用对应性质求解。

适用题型

已知两条线段的长度和夹角,求它们的端点连线长度;

证明“两条线段垂直”(即平移后夹角为90°,△OA'B'为直角三角形);

解决“空间图形中线段关系”(如长方体中面对角线的夹角,可通过平移转化为平面三角形)。

典型示例:长方体中线段夹角

在长方体ABCD-A'B'C'D'中,AB=3,AD=4,AA'=5,求面对角线AC与体对角线BD'的夹角。

分析:AC在底面ABCD,BD'是体对角线,位置分散,需平移其中一条使它们共面。

辅助线构造: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E(因AC∥A'C',也可平移AC至A'C',使A'与B重合,此处选前者);

推导过程:

1. 平移后D'E=AC(对应线段相等),AC=√(AB² + AD²)=√(9 + 16)=5,故D'E=5;

2. 连接BE,BE=BC + CE=AD + AD=4 + 4=8(因CE=AD,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

3. 体对角线BD'=√(AB² + AD² + AA'²)=√(9 + 16 + 25)=√50=5√2;

4. 在△BD'E中,BD'=5√2,D'E=5,BE=8,由余弦定理:cos∠BD'E=(BD'² + D'E² - BE²)/(2×BD'×D'E);

5. 代入数值:cos∠BD'E=(50 + 25 - 64)/(2×5√2×5)=(11)/(50√2)=11√2/100,故夹角为arccos(11√2/100)。

(二)平移待求线段:转化求解目标

当题目中“待求线段位置隐蔽,无法直接利用现有图形性质”时,可通过平移待求线段,将其转化为“与已知条件关联的线段”,再结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求解。

作法

设待求线段为EF(端点E、F分别在不同图形上):

观察已知条件中与E、F相关的固定线段(如AB、CD),过E作EG∥AB且EG=AB,过F作FH∥AB且FH=AB;

或直接平移EF至E'F',使E'落在已知线段的端点上(如E'=A),且F'落在另一条已知线段上(如F'在BC上),则EF=E'F',转化为求E'F'的长度。

原理

平移不改变线段长度,故EF=E'F',将“求EF”转化为“求E'F'”;

E'F'的位置与已知线段(如AB、BC)关联,可通过已知边长、角度计算E'F'(如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

适用题型

待求线段为“折线中的某一段”(如不规则多边形的边);

待求线段在“动态图形中”(如点P在直线上移动,求AP的最小值,可平移AP至固定位置);

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如平移其中一条线段,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典型示例:最短路径中的线段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2),点B(4,5),直线l:y=x+1,点P在l上,求PA + PB的最小值。

分析:PA + PB的最小值是“将军饮马”模型,但A、B在直线l同侧,需通过平移或对称转化,此处用平移辅助线(本质与对称一致,核心是“化折为直”)。

辅助线构造:将点A沿直线l的方向平移至A',使AA'平行于l且AA'的长度等于l的方向向量长度(此处简化为“作A关于l的对称点A'”,本质是平移的特殊形式,或直接平移PB至A'P');

更直接的平移方法:过点A作AC∥l,且AC=“l上某段长度”,此处用标准“将军饮马”:

1. 作点A关于l的对称点A'(0,3)(计算过程:l的垂线斜率为-1,A到l的垂线方程为y-2=-(x-1),联立y=x+1得垂足(1,2)? 修正:正确对称点计算:设A'(x,y),中点((1+x)/2,(2+y)/2)在l上,且AA'⊥l,故(2+y)/2=(1+x)/2 + 1,(y-2)/(x-1)=-1,解得x=0,y=3,即A'(0,3));

2. 连接A'B,与l的交点即为P,PA + PB=PA' + PB=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A'B的长度=√((4-0)² + (5-3)²)=√(16 + 4)=√20=2√5,故PA + PB的最小值为2√5。

(注:此处“对称”可看作“沿垂线方向的平移”,本质是通过平移使分散的PA、PB集中到同一直线上,符合平移辅助线“化折为直”的核心目标)

(三)平移关键线段:利用特殊线段性质

在三角形或四边形中,“中线、角平分线、高线”是关键线段,平移这些线段可结合其特殊性质(如中线分线段为1:2、角平分线平分角),进一步关联已知条件。

1. 平移三角形的中线:构造平行四边形与倍长中线

作法

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BD=DC),若需利用中线性质:

过点C作CE∥AD,且CE=AD(平移AD至CE),连接DE、BE;

或延长AD至E,使DE=AD(本质是“倍长中线”,可看作“沿AD方向平移AD至DE”),连接CE。

原理

平移后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AD∥CE且AD=CE),故AB∥DE且AB=DE(因BD=DC,四边形ABED也是平行四边形);

倍长中线后,△ABD≌△ECD(SAS:BD=DC,∠ADB=∠EDC,AD=DE),故AB=CE、∠B=∠DCE,可将AB转化为CE,集中到△ACE中分析。

适用题型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中线,求第三边的范围(如已知AB=5、AC=7、中线AD=3,求BC);

证明“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中线的2倍”(如AB + AC > 2AD);

解决“中线与角平分线结合”的问题(如AD是中线且平分∠BAC,证明AB=AC)。

典型示例:倍长中线求第三边

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B=5,AC=7,AD=3,求BC的长。

辅助线构造:延长AD至E,使DE=AD(平移AD至DE,AD=DE=3,AE=6),连接CE(倍长中线法)。

推导过程:

1. 因AD是中线,BD=DC;又∠ADB=∠EDC(对顶角相等),AD=DE,故△ABD≌△ECD(SAS);

2. 由全等得CE=AB=5(对应边相等);

3. 在△ACE中,AC=7,CE=5,AE=6,由余弦定理求∠ACE:cos∠ACE=(AC² + CE² - AE²)/(2×AC×CE)=(49 + 25 - 36)/(2×7×5)=(38)/(70)=19/35;

4. 但需求BC,注意BC=2DC,在△CDE中,CD是边,CE=5,DE=3,∠CDE=∠ADB,而∠ADB=180°-∠EDC,可在△CDE中用余弦定理求CD:

先求∠CED:在△ACE中,cos∠CED=(CE² + AE² - AC²)/(2×CE×AE)=(25 + 36 - 49)/(2×5×6)=(12)/(60)=1/5;

在△CDE中,CD²=CE² + DE² - 2×CE×DE×cos∠CED=25 + 9 - 2×5×3×(1/5)=34 - 6=28;

故CD=√28=2√7,BC=2CD=4√7。

2. 平移角平分线:利用角平分线与平行的性质

作法

在△ABC中,AD是∠BAC的角平分线(∠BAD=∠CAD),若需利用角平分线与平行的关系:

过点C作CE∥AD,且CE=AD(平移AD至CE),交BA的延长线于E;

或过点D作DE∥AB,交AC于E(平移AB至DE),结合角平分线平分角的性质。

原理

平移后AD∥CE,故∠BAD=∠E(同位角相等)、∠CAD=∠ACE(内错角相等);

因AD是角平分线,∠BAD=∠CAD,故∠E=∠ACE,△ACE是等腰三角形,AE=AC(等角对等边),实现“角相等”到“边相等”的转化。

适用题型

证明“角平分线与某边的关系”(如AD平分∠BAC,且AB∥CE,证明AE=AC);

已知角平分线和两边,求第三边的长度(如已知AB=6、AC=4、AD=3,求BC);

解决“角平分线与平行线结合”的问题(如梯形中角平分线与腰平行,证明腰长等于底边长)。

典型示例:角平分线平移证等腰

在△ABC中,AD平分∠BAC,过点C作CE∥AD交BA的延长线于E,证明AE=AC。

辅助线构造:平移AD至CE(CE∥AD且CE=AD,此处只需CE∥AD,无需严格相等,核心是利用平行传递角)。

推导过程:

1. 因CE∥AD(平移性质),故∠BAD=∠E(同位角相等,AD与CE平行,BA是截线);

2. 同理,∠CAD=∠ACE(内错角相等,AD与CE平行,AC是截线);

3. 又AD平分∠BAC(已知),故∠BAD=∠CAD(角平分线定义);

4. 由等量代换得∠E=∠ACE(∠BAD=∠E且∠CAD=∠ACE,∠BAD=∠CAD);

5. 在△ACE中,∠E=∠ACE,故AE=AC(等角对等边),得证。

三、按“适用图形”分类的平移辅助线应用

平移辅助线可应用于三角形、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等各类图形,不同图形的应用场景有明确侧重,以下按图形类型梳理具体应用。

(一)三角形中的平移辅助线

三角形中平移辅助线的核心是“集中三边关系”或“利用特殊线段(中线、角平分线)”,常见场景有:

1.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中线,求第三边范围:

辅助线:平移中线至倍长(如倍长AD至E,连接CE);

原理:构造平行四边形,将两边(AB、AC)和中线的2倍(AE=2AD)集中到△ACE中,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求范围(|AC - CE| < AE < AC + CE,CE=AB)。

2. 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2倍中线”:

辅助线:平移中线至E,使AE=2AD;

原理:△ACE中,AC + CE > AE(三边关系),CE=AB,故AB + AC > 2AD。

3. 已知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两边,求角的大小:

辅助线:平移角平分线至CE,交BA延长线于E;

原理:△ACE为等腰三角形(AE=AC),利用等腰三角形内角和求角(如∠E=∠ACE,再结合∠BAC与∠E的关系)。

(二)四边形中的平移辅助线

四边形中平移辅助线的核心是“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重点应用于梯形、不规则四边形:

1.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

平移一腰: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 三角形”(如示例1中平移AB至DE,得▱ABED和△DEC),用于求腰长、底角、面积;

平移两腰:将两腰平移至同一顶点,形成“三角形”(如过A作AE∥BC,过D作DF∥BC,得△AEF),用于求两腰的夹角;

平移对角线:将一条对角线平移至另一条对角线的端点(如过D作DE∥AC交BC延长线于E),得▱ACED,△BDE的面积=梯形面积,用于求梯形面积(如已知对角线长和夹角,面积= (1/2)×AC×BD×sinθ)。

2. 不规则四边形(无对边平行):

平移一组对边:将四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 三角形”(如过A作AE∥CD,过B作BF∥CD,得▱AEFB和△AED、△BFC),用于求周长、面积;

平移一条对角线:将对角线平移至某顶点,形成“三角形”(如过A作AE∥BD交CD延长线于E),得△ACE,用于求四边形的面积(△ACE的面积=四边形ABCD的面积)。

(三)不规则图形中的平移辅助线

不规则图形(如缺角矩形、多边形、组合图形)中,平移辅助线的核心是“补全规则图形”,便于计算面积或周长:

1. 缺角矩形:

辅助线:将缺角的边平移至对边,补成完整矩形(如矩形缺一个小矩形,平移小矩形的边至大矩形的边,形成完整矩形和小矩形,面积=大矩形面积 - 小矩形面积);

示例:一个矩形长10、宽8,右上角缺一个长3、宽2的小矩形,求周长——平移小矩形的水平边和垂直边,周长=原矩形周长=2×(10+8)=36(平移后缺角的边被补全,周长不变)。

2. 多边形面积:

辅助线:将多边形的边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分割为“矩形 + 三角形”(如五边形可通过平移两边,分割为一个矩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

原理:平移不改变图形面积,分割后的规则图形面积之和=原多边形面积。

3. 组合图形中的最短路径:

辅助线:平移其中一个图形(如将一个正方形沿某方向平移,使两个图形的端点连线为直线),用于求两个图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如两个正方形相距5,边长为2,求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最短路径,平移后为直线距离)。

四、平移辅助线的解题步骤与核心技巧

(一)解题步骤

1. 识别问题类型:明确待求目标(边长、角度、面积、证明)和已知条件(线段长度、角度、图形类型),判断是否存在“分散元素”或“不规则图形”;

2. 确定平移对象:若线段分散,平移已知线段或待求线段;若涉及特殊线段(中线、角平分线),平移特殊线段;若图形不规则,平移边补全规则图形;

3. 构造平移图形:根据平移对象,确定平移方向和距离(方向:使平移后的线段与已知线段平行;距离:使端点重合或落在已知图形上),画出平移后的线段,形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

4. 利用性质求解:结合平移后的图形性质(如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三角形三边关系、全等/相似),关联已知条件与待求目标,计算或证明;

5. 验证结论:检查平移是否符合性质(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结论是否与图形实际情况一致(如边长为正、角度在0°~180°)。

(二)核心技巧

1. “平行”是关键:平移辅助线的核心是“构造平行关系”,若题目中已有平行线(如梯形的对边平行),优先沿平行线方向平移,避免构造复杂图形;

2. “集中”是目标:所有平移操作的最终目的是“将分散元素集中到同一图形”,若平移后元素仍分散,需调整平移方向(如从水平平移改为垂直平移);

3. 结合其他辅助线:平移辅助线可与“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结合使用(如平移后构造全等三角形证线段相等,再用勾股定理求长度);

4. 动态问题中抓“不变量”:在动态图形(如点移动、图形旋转)中,平移辅助线可抓住“不变的线段长度、角度”(如平移后线段长度不变,可作为定值代入计算)。

五、总结

基于平移的辅助线,本质是利用“平移不改变图形形状、大小、角度,仅改变位置”的性质,通过“构造平行关系”将分散的几何元素集中,或补全不规则图形为规则图形。其核心应用场景包括:

三角形中:平移中线(倍长中线)、角平分线,集中三边关系;

四边形中:梯形平移腰或对角线,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不规则图形中:平移边补全规则图形,计算面积或周长;

最短路径中:平移线段“化折为直”,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掌握平移辅助线的关键是“明确平移对象(已知线段、待求线段、特殊线段)”和“目标(集中元素、补全图形)”,并结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核心性质,即可突破大部分几何难题。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