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等三角形”的辅助线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依赖“边、角对应相等”,但很多几何问题中,直接可用的对应边、对应角往往不明显。此时,辅助线的核心作用是“构造满足全等条件的图形”——通过添加线段,补充缺失的边或角,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两个三角形中,使其满足SSS、SAS、ASA、AAS、HL等判定定理。以下按辅助线的功能分类,详细讲解所有基于全等三角形的辅助线作法、原理、适用场景及示例。

一、“倍长中线”类辅助线:构造SAS全等,转移线段与角

“中线”是三角形中连接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其核心特点是“中点分线段相等”(如AD是△ABC的中线,则BD=CD)。“倍长中线”的思路是延长中线至两倍长度,使延长后的线段与原中线构成对顶角相等,结合中点的“BD=CD”,构造SAS全等三角形,进而将原三角形的一边(如AB)转移到新三角形中,实现“线段或角的转移”。

作法

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D为BC中点,BD=CD),延长AD至点E,使DE=AD,连接BE(或CE),形成△CDE与△BDA(或△BDE与△CDA)。

原理

已知AD是中线→BD=CD(中点定义);

延长AD使DE=AD→AD=DE(构造的相等线段);

对顶角相等→∠ADC=∠EDB(或∠ADB=∠EDC);

满足SAS判定→△ADC≌△EDB(或△ADB≌△EDC);

全等性质→AC=BE(或AB=CE),∠C=∠EBD(或∠B=∠ECD)——实现“线段AC(或AB)的转移”和“角C(或角B)的转移”。

适用场景

题目中明确给出“中线”(或隐含“中点”,如某线段被一点平分);

需证明“某线段等于另一条线段的两倍”(如证明AB=2AD,可通过倍长AD构造全等,将2AD转化为AE,再证明AE=AB);

需转移分散的角或线段(如将△ABC中AC边的条件转移到△EBD中,与AB边集中)。

示例

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B=5,AC=3,求AD的取值范围。

作法:延长AD至E,使DE=AD,连接BE。

因AD是中线,故BD=CD;又AD=DE,∠ADC=∠EDB(对顶角),故△ADC≌△EDB(SAS);

由全等得BE=AC=3(线段转移);

在△ABE中,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AB-BE < AE < AB+BE,即5-3 < 2AD < 5+3(因AE=AD+DE=2AD);

化简得1 < AD < 4,即AD的取值范围为1<AD<4。

二、“截长补短”类辅助线:构造SAS/ASA全等,解决“和差关系”问题

当题目中出现“某线段等于另外两条线段之和(如AB=CD+EF)”或“某线段等于另外两条线段之差(如AB=CD-EF)”时,直接证明难以入手。“截长”与“补短”的核心思路是将“和差关系”转化为“线段相等”,再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

1. 截长法:在长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短线段,构造全等

作法

已知需证明“AB=CD+EF”(AB为长线段,CD、EF为短线段),在AB上截取AG=CD,再证明剩余部分GB=EF(需构造△AGX≌△CDY,进而推导GB=EF)。

原理

截取AG=CD(构造的相等线段);

结合题目已知条件(如角相等、公共边),证明△AGM≌△CDN(如SAS:AG=CD,∠A=∠C,AM=CN);

由全等得GM=DN(或∠AGM=∠CDN),再利用这些结论证明△GBM≌△EFN(如ASA:∠GBM=∠EFN,∠GMB=∠ENF,GM=DN),最终得GB=EF;

因此AB=AG+GB=CD+EF,完成“和差”证明。

适用场景

长线段的一个端点与某短线段的端点有公共角(便于构造SAS/ASA全等);

需证明“线段和”,且长线段可直接截取短线段。

2. 补短法:将短线段延长至与长线段相等,构造全等

作法

已知需证明“AB=CD+EF”(AB为长线段),延长CD至点H,使DH=EF,再证明CH=AB(需构造△CHM≌△ABN)。

原理

延长CD至H,使DH=EF(构造的相等线段);

结合已知条件,证明△DHM≌△EFM(如AAS:∠HDM=∠FEM,∠DHM=∠EFM,DH=EF),得HM=FM(或∠H=∠F);

再证明△CHM≌△ABN(如SSS:CH=AB,CM=AN,HM=BN;或SAS:CH=AB,∠C=∠A,CM=AN);

由全等得CH=AB,而CH=CD+DH=CD+EF,故AB=CD+EF。

适用场景

短线段延长后,可与长线段形成明显的对应角或公共边;

需证明“线段差”(如AB-CD=EF,可转化为AB=CD+EF,再用补短法)。

示例

已知:在△ABC中,∠B=2∠C,AD平分∠BAC,交BC于D,证明AB+BD=AC。

作法(截长法):在AC上截取AE=AB,连接DE。

因AD平分∠BAC,故∠BAD=∠EAD;

又AB=AE,AD=AD(公共边),故△BAD≌△EAD(SAS);

由全等得BD=ED,∠B=∠AED(转移角和线段);

已知∠B=2∠C,故∠AED=2∠C;

又∠AED=∠C+∠EDC(三角形外角性质),故2∠C=∠C+∠EDC→∠C=∠EDC;

因此ED=EC(等角对等边),而ED=BD,故BD=EC;

最终AC=AE+EC=AB+BD,得证。

三、“作垂线”类辅助线:构造HL/AAS全等,利用直角条件

当题目中出现“角平分线”“直角”“线段垂直”等条件时,“作垂线”可直接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HL(直角三角形专属)或AAS(直角+一组角+一组边)证明全等,核心是“通过垂直得到相等的直角(∠90°)”,补充全等所需的角条件。

1. 角平分线上作垂线:构造AAS全等(角平分线性质)

作法

已知OC是∠AOB的平分线,过OC上一点P,作PD⊥OA于D,PE⊥OB于E,形成Rt△PDO与Rt△PEO。

原理

角平分线定义→∠POD=∠POE;

作垂线→∠PDO=∠PEO=90°(直角相等);

公共边→PO=PO;

满足AAS判定→Rt△PDO≌Rt△PEO;

全等性质→PD=PE(角平分线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OD=OE(转移线段)。

适用场景

题目中存在“角平分线”,需证明“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需利用角平分线转移线段(如OD=OE)或角(如∠OPD=∠OPE)。

2. 线段两端作垂线:构造HL/AAS全等(直角+边相等)

作法

已知线段AB,过A作AC⊥AD于A,过B作BD⊥AD于D,或过AB两侧的点C、D分别作AB的垂线,形成Rt△ACB与Rt△DBA。

原理

作垂线→∠CAB=∠DBA=90°(直角相等);

若已知AC=BD,AB=BA(公共边),则满足HL→Rt△ACB≌Rt△DBA;

若已知∠C=∠D,AB=BA,则满足AAS→Rt△ACB≌Rt△DBA;

全等性质→BC=AD(转移线段),∠ABC=∠BAD(转移角)。

适用场景

需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且这两条线段分别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可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

题目中隐含“直角”条件(如矩形、正方形的内角,或垂直关系),需补充直角三角形的全等条件。

示例

已知: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且BD=CD,证明AB=AC。

作法:过D作DE⊥AB于E,DF⊥AC于F。

因AD平分∠BAC,DE⊥AB,DF⊥AC,故DE=DF(角平分线性质),且∠DEB=∠DFC=90°;

已知BD=CD,故Rt△DEB≌Rt△DFC(HL,直角边DE=DF,斜边BD=CD);

由全等得∠B=∠C(转移角);

因此AB=AC(等角对等边),得证。

四、“平移、旋转、对称”类辅助线:构造全等,转移图形位置

这类辅助线的核心是利用图形变换的性质(平移、旋转、对称后,对应边、对应角相等),将一个三角形“移动”到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的位置,直接构造全等。适用于图形中存在“相等的边”“固定的角”(如60°、90°)或“对称关系”的场景。

1. 平移构造全等:利用“平移后对应边平行且相等”

作法

在△ABC中,若需将AB边平移至DE位置,过D作DE∥AB且DE=AB,连接BE、CE,形成△ABC与△EDC。

原理

平移性质→AB∥DE且AB=DE,故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AD∥BE且AD=BE(转移线段);

若已知BC=DC,∠ABC=∠EDC(由AB∥DE得内错角相等),则满足SAS→△ABC≌△EDC;

全等性质→AC=EC(转移线段),∠ACB=∠ECD(转移角)。

适用场景

需将分散的边(如AB与DC)集中到同一三角形中,且两边平行或可构造平行;

题目中存在“平行线”条件,可通过平移补充全等所需的边或角。

2. 旋转构造全等:利用“旋转后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作法

已知△ABC中,AB=AD,∠BAD=60°(或90°),将△ABC绕点A旋转60°(或90°),使AB与AD重合,得到△ADE,形成△ABC≌△ADE。

原理

旋转定义→旋转角相等(∠BAC=∠DAE),对应边相等(AB=AD,AC=AE,BC=DE);

若旋转角为60°,则△ABD为等边三角形(AB=AD,∠BAD=60°),得BD=AB(补充边相等);

结合已知条件(如∠B=∠D),可满足SAS/ASA→△ABC≌△ADE;

全等性质→BC=DE(转移线段),∠ACB=∠AED(转移角)。

适用场景

题目中存在“相等的线段”(如AB=AD),且线段夹角为特殊角(60°、90°,便于构造等边/等腰直角三角形);

需将某条线段(如BC)绕固定点旋转后与另一条线段(如DE)重合,集中条件。

示例

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上一点,F是CD上一点,且∠EAF=45°,证明EF=BE+DF。

作法(旋转法):将△ADF绕点A顺时针旋转90°,使AD与AB重合,得到△ABG(此时G在CB的延长线上)。

旋转性质→△ADF≌△ABG,故DF=BG,AF=AG,∠DAF=∠BAG;

正方形中∠DAB=90°,∠EAF=45°,故∠DAF+∠BAE=45°→∠BAG+∠BAE=45°,即∠EAG=∠EAF=45°;

又AE=AE(公共边),故△AEF≌△AEG(SAS:AF=AG,∠EAF=∠EAG,AE=AE);

由全等得EF=EG,而EG=BE+BG=BE+DF,故EF=BE+DF,得证。

3. 对称构造全等:利用“轴对称后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作法

已知直线l是△ABC的对称轴,作△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则△ABC≌△A'B'C'。

原理

轴对称性质→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如AA'⊥l,且l平分AA'),对应边相等(AB=A'B',BC=B'C'),对应角相等(∠A=∠A',∠B=∠B');

若l是BC的垂直平分线,则AB=AC(等腰三角形),可构造△ABD≌△ACD(SSS:AB=AC,AD=AD,BD=CD);

全等性质→∠BAD=∠CAD(角平分线),∠ADB=∠ADC=90°(垂直)。

适用场景

题目中存在“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或“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是对称轴);

需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且图形具有对称潜力(如两边对称)。

五、“构造公共边/公共角”类辅助线:补充SSS/SAS/ASA条件

很多题目中,两个三角形缺少的全等条件是“公共边”或“公共角”,此时添加辅助线的核心是“创造一条公共边”或“构造一个公共角”,使分散的边、角集中到两个三角形中,满足全等判定。

1. 构造公共边:补充SSS或SAS条件

作法

已知线段AB,点C、D在AB两侧,连接CD,使CD与AB交于点O,或直接连接AC、AD,构造△ABC与△ABD(公共边AB)。

原理

构造公共边→AB=AB(或CD=CD);

若已知AC=AD,BC=BD,则满足SSS→△ABC≌△ABD;

若已知AC=AD,∠CAB=∠DAB,则满足SAS→△ABC≌△ABD;

全等性质→∠C=∠D(转移角),BC=BD(转移线段)。

适用场景

两个三角形有一组边相等(如AC=AD),但缺少公共边,需通过连接线段构造公共边;

需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如BC=BD),且这两条线段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可通过公共边关联。

2. 构造公共角:补充ASA或AAS条件

作法

已知∠A,在∠A的两边上取点B、C和D、E,使AB=AD,AC=AE,连接BE、CD,构造△ABE与△ADC(公共角∠A)。

原理

构造公共角→∠BAE=∠DAC(同一角或对顶角,视为公共角);

若已知AB=AD,AC=AE,则满足SAS→△ABE≌△ADC;

若已知∠B=∠D,AB=AD,则满足ASA→△ABE≌△ADC;

全等性质→BE=CD(转移线段),∠AEB=∠ACD(转移角)。

适用场景

两个三角形有一组角相等(或可构造相等角),但缺少公共角,需通过调整线段位置构造公共角;

需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如BE=CD),且这两条线段对应的角可通过公共角关联。

示例

已知:AB=AD,AC=AE,∠BAD=∠CAE,证明BC=DE。

作法:连接BC、DE(构造△ABC与△ADE)。

因∠BAD=∠CAE,故∠BAD+∠DAC=∠CAE+∠DAC(等式性质),即∠BAC=∠DAE(构造公共角的等角);

已知AB=AD,AC=AE,故△ABC≌△ADE(SAS);

由全等得BC=DE,得证。

六、基于全等三角形的辅助线核心原则与总结

全等三角形辅助线的本质是“补全全等条件”——题目中若缺少SSS、SAS、ASA、AAS、HL中的某一个条件,辅助线就针对性补充该条件,核心原则如下:

1. 见中线,倍延长(造SAS):中线的“中点分线段相等”+“倍长后的线段相等”+“对顶角相等”,直接满足SAS,是转移线段的首选;

2. 见和差,截或补(造SAS/ASA):线段和差需转化为“单一线段相等”,截长法在长线段上取短线段,补短法延长短线段至长线段,再用SAS/ASA证明全等;

3. 见角分线,作垂线(造AAS/HL):角平分线+垂线→点到两边距离相等,构造直角三角形,用AAS(角+直角+公共边)或HL(直角边+斜边)证明全等;

4. 见等线段,旋或移(造全等):相等线段可作为旋转的“对应边”,旋转后对应角相等,或平移后对应边平行,快速构造全等;

5. 缺公共边/角,巧构造(补条件):通过连接线段造公共边(补SSS/SAS),或通过等式性质造公共角(补ASA/AAS),填补全等的缺失条件。

实际解题中,需先观察“现有条件能满足全等的哪几个条件”(如已有一边一角,缺另一边或另一角),再根据上述原则选择辅助线,将分散的边、角集中到两个三角形中,最终通过全等性质推导所需结论。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