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 5 类辅助线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称为“底”,平行的两边分别为上底和下底)、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称为“腰”)的四边形。
由于梯形的对边平行关系特殊,直接利用已知条件解题往往受限,因此辅助线是转化梯形问题的核心工具——通过添加辅助线,可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等更易处理的基本图形,进而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求解。
一、“平移腰”类辅助线:转化腰与底的关系,构造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
平移腰是梯形中最基础的辅助线之一,核心思路是将梯形的一条腰(或两条腰)沿水平方向平移,使不平行的腰转化为三角形的边,同时构造平行四边形,将上底与下底的长度关系转化为三角形的边长。根据平移腰的数量,可分为“平移一腰”和“平移两腰”两种情况。
1. 平移一腰:单腰平移,构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作法
过梯形的一个顶点(通常是上底的一个端点),作另一条腰的平行线,与下底(或下底的延长线)相交,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例如:在梯形ABCD中,AD∥BC(AD为上底,BC为下底),AB、CD为腰。过点A作AE∥CD,交BC于点E。
原理
由AD∥BC、AE∥CD,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性质:AE=CD(平移后,对应腰相等)、AD=EC(上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
剩余部分△ABE中,BE=BC-EC=BC-AD(下底与上底的差转化为三角形的一条边),AB为原梯形的另一条腰,AE=CD(原梯形的腰),因此△ABE的三边分别对应梯形的“两腰”和“下底-上底”。
适用场景
已知梯形的两腰长度、上底与下底的长度,求梯形的内角(如顶角、底角)。
已知梯形的一个底角、腰长,求上底与下底的长度差,或求梯形的高。
示例
在梯形ABCD中,AD∥BC,AB=5,CD=3,BC=10,AD=4,求∠B的度数。
作法:过A作AE∥CD交BC于E,则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故EC=AD=4,AE=CD=3。
此时BE=BC-EC=10-4=6,在△ABE中,AB=5、AE=3、BE=6,可通过余弦定理计算∠B:
cosB=(AB²+BE²-AE²)/(2×AB×BE)=(25+36-9)/(2×5×6)=52/60=13/15,故∠B=arccos(13/15)。
2. 平移两腰:双腰平移,构造“三角形+两个平行四边形”
作法
过梯形上底的两个端点,分别作两条腰的平行线,与下底相交,将下底分成三段,形成两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中间的三角形。
例如:在梯形ABCD中,AD∥BC,过A作AE∥CD交BC于E,过D作DF∥AB交BC于F。
原理
四边形ABFD和AECD均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故AD=BF=EC(上底等于两段下底的部分),AE=CD、DF=AB(平移后腰相等)。
中间的△AEF中,EF=BC-BF-EC=BC-2AD(下底与两倍上底的差),AE=CD、DF=AB,因此△AEF的三边对应梯形的“两腰”和“下底-2×上底”。
若梯形为等腰梯形(AB=CD),则AE=DF,△AEF为等腰三角形,可进一步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底角相等、三线合一)。
适用场景
等腰梯形中,求底角、高或验证等腰梯形的对称性。
已知梯形两腰相等(等腰梯形),且已知上底、下底长度,求梯形的高或内角。
示例
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4,AD=2,BC=6,求梯形的高。
作法:过A作AE∥CD交BC于E,过D作DF∥AB交BC于F,则BF=EC=AD=2,EF=BC-BF-EC=6-2-2=2。
因AB=CD,故DF=AE=AB=CD=4,△DFE为等腰三角形(DF=DE=4)。过D作DH⊥EF于H,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EH=EF/2=1。
在Rt△DHE中,DH=√(DE²-EH²)=√(16-1)=√15,即梯形的高为√15。
二、“平移对角线”类辅助线:转化对角线关系,构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梯形的对角线不平行,且长度、夹角等关系不易直接利用,“平移对角线”的核心思路是将一条对角线沿梯形的底平移,使两条对角线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同时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转化对角线的长度和位置关系。
作法
过梯形的一个顶点(通常是上底的一个端点),作一条对角线的平行线,与下底的延长线相交,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例如:在梯形ABCD中,AD∥BC,AC、BD为对角线。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原理
由AD∥BC(即AD∥CE)、DE∥AC,可得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平行四边形性质:DE=AC(平移后,对应对角线相等)、AD=CE(上底等于延长部分的长度)。
此时△BDE中,BE=BC+CE=BC+AD(下底与上底的和转化为三角形的一条边),BD为原梯形的另一条对角线,DE=AC(原梯形的对角线),因此△BDE的三边分别对应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和“上底+下底”。
若梯形的对角线垂直(AC⊥BD),则DE⊥BD,△BDE为直角三角形,可利用勾股定理;若对角线相等(等腰梯形,AC=BD),则DE=BD,△BDE为等腰三角形。
适用场景
已知梯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度,求梯形的面积(利用△BDE的面积等于梯形面积,因平行四边形ACED与梯形同高,面积相等)。
已知梯形对角线的夹角(如垂直、60°角),求梯形的高或底边长。
等腰梯形中,验证对角线相等(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腰相等)。
示例
在梯形ABCD中,AD∥BC,AC=5,BD=12,AD=3,BC=9,且AC⊥BD,求梯形的面积。
作法:过D作DE∥AC交BC延长线于E,则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DE=AC=5,CE=AD=3,BE=BC+CE=12。
因AC⊥BD,故DE⊥BD,△BDE为直角三角形,其面积=1/2×BD×DE=1/2×12×5=30。
又因梯形ABCD的面积与△BDE的面积相等(同高,底分别为AD+BC和BE=AD+BC),故梯形面积=30。
三、“作高”类辅助线: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与矩形,利用勾股定理
梯形的高是上下底之间的垂直距离,“作高”是将梯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和矩形的直接方法,核心思路是通过垂直关系,将梯形的腰、上底与下底的差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进而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根据作高的数量,可分为“作一条高”和“作两条高”(最常用)。
1. 作两条高:双高垂直,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一个矩形”
作法
过梯形上底的两个端点,分别向下底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F,形成两个直角三角形(△ABE和△DCF)和一个矩形(AEFD)。
例如:在梯形ABCD中,AD∥BC,过A作AE⊥BC于E,过D作DF⊥BC于F。
原理
矩形AEFD的性质:AE=DF(梯形的高,两条高相等)、AD=EF(上底等于矩形的水平边)。
直角三角形△ABE中,AB为梯形的腰(斜边),AE为高(直角边),BE为下底的左段(直角边);△DCF中,CD为腰(斜边),DF为高(直角边),CF为下底的右段(直角边)。
下底BC=BE+EF+CF=BE+AD+CF,因此BE+CF=BC-AD(上底与下底的差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水平直角边之和)。
若为等腰梯形(AB=CD),则△ABE≌△DCF(HL,AE=DF、AB=CD),故BE=CF=(BC-AD)/2(两段水平直角边相等),这是等腰梯形作高的核心结论。
适用场景
已知梯形的腰长、上底与下底的长度,求梯形的高(最常用场景)。
已知梯形的高、腰长,求上底或下底的长度。
等腰梯形中,求底角(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如sinB=高/AB)。
示例
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5,AD=4,BC=10,求梯形的高。
作法:过A作AE⊥BC于E,过D作DF⊥BC于F,则EF=AD=4,BE=CF=(BC-EF)/2=(10-4)/2=3。
在Rt△ABE中,AE为高,由勾股定理得:AE=√(AB²-BE²)=√(25-9)=√16=4,故梯形的高为4。
2. 作一条高:单高垂直,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直角梯形”
作法
过梯形上底的一个端点(或下底的一个端点),作一条高,与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垂直,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例如:在梯形ABCD中,AD∥BC,过A作AE⊥BC于E,仅构造Rt△ABE和直角梯形AECD。
原理
直角梯形AECD中,AD∥EC,AE⊥EC,可进一步通过其他辅助线(如平移腰)转化,但单高作法通常需结合其他条件(如已知一个底角)。
适用场景较窄,多在仅需利用一个腰与高的关系时使用(如已知∠B和AB,求高AE=AB×sinB)。
四、“延长两腰”类辅助线:转化为相似三角形,利用比例关系
梯形的两腰不平行,延长后必相交于一点,“延长两腰”的核心思路是将梯形转化为两个相似三角形(原梯形的两腰延长后形成的大三角形,与上底为底的小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等性质求解。
作法
延长梯形的两条腰,使它们相交于一点,形成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以上底为底)。
例如:在梯形ABCD中,AD∥BC,延长AB和DC,相交于点P,形成△PAD和△PBC。
原理
由AD∥BC,根据“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可得△PAD∽△PBC(AA相似,∠P为公共角,∠PAD=∠PBC、∠PDA=∠PCB)。
相似三角形性质:①对应边成比例:PA/PB=PD/PC=AD/BC=k(k为相似比);②面积比=k²;③对应高的比=k(△PAD的高与△PBC的高之比等于相似比)。
梯形ABCD的面积=△PBC的面积-△PAD的面积,可通过相似比计算面积差。
适用场景
已知梯形的上底、下底长度,求两腰延长后交点到上底、下底的距离(高的比例)。
已知梯形的两腰延长线的交点位置(如PA、PB的长度),求上底或下底的长度。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求梯形腰上某点分腰的比例(如中点、定比分点)。
示例
在梯形ABCD中,AD∥BC,AD=2,BC=6,延长AB、DC交于点P,且△PAD的面积为4,求梯形ABCD的面积。
由AD∥BC,得△PAD∽△PBC,相似比k=AD/BC=2/6=1/3。
相似三角形面积比=k²=(1/3)²=1/9,设△PBC的面积为S,则4/S=1/9,解得S=36。
因此梯形ABCD的面积=△PBC的面积-△PAD的面积=36-4=32。
五、“连接一腰中点与顶点”类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转化底边长
当梯形中出现“腰的中点”时,连接中点与对底的顶点(或延长后相交),可构造全等三角形,将梯形的上底与下底转化为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核心思路是“利用中点的对称性,转移线段长度”。
作法
在梯形ABCD中,AD∥BC,E为腰CD的中点,连接AE并延长,与B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形成△ADE和△FCE。
原理
由AD∥BC(即AD∥CF),得∠DAE=∠CFE、∠ADE=∠FCE(内错角相等)。
因E为CD中点,故DE=CE(中点定义),因此△ADE≌△FCE(AAS全等)。
全等三角形性质:AD=CF(上底转化为延长部分的长度)、AE=EF(E为AF中点)。
此时△ABF中,BF=BC+CF=BC+AD(上底与下底的和转化为三角形的一条边),且AE=EF(E为AF中点),若连接BE,则BE为△ABF的中线,可利用“三角形中线平分面积”(△ABE的面积=△BEF的面积,且△BEF的面积=梯形ABCD的面积,因△ADE≌△FCE)。
适用场景
已知梯形的腰中点,求梯形的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
已知梯形的上底、下底长度,证明腰中点与另一腰端点的连线平分梯形面积。
已知梯形的一个底角,结合中点求腰长或高。
示例
在梯形ABCD中,AD∥BC,E为CD中点,AD=3,BC=7,且△ABE的面积为20,求梯形ABCD的面积。
作法:延长AE交BC延长线于F,由△ADE≌△FCE,得AD=CF=3,AE=EF,故BF=BC+CF=10。
因AE=EF,△ABE与△BEF等底(AE=EF)同高(从B到AF的高),故△BEF的面积=△ABE的面积=20。
又因△ADE≌△FCE,故梯形ABCD的面积=△ABF的面积=△ABE的面积+△BEF的面积=20+20=40。
六、辅助线添加的核心原则与总结
梯形辅助线的本质是“转化”——将梯形的“非平行关系”(腰、对角线)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已知关系”(全等、相似、勾股定理、平行性质)。添加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 看已知条件定辅助线:
已知腰长、底角→优先“作高”或“平移腰”;
已知对角线长度、夹角→优先“平移对角线”;
已知两腰延长线关系→优先“延长两腰”;
已知腰的中点→优先“连接中点并延长”。
2. 看目标需求定辅助线:
求面积→优先“平移对角线”(转化为三角形面积)或“连接中点”(转化为三角形面积);
求高→优先“作高”(勾股定理)或“平移腰”(转化为三角形高);
求角度→优先“平移腰”(转化为三角形内角)或“作高”(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
所有辅助线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梯形的特殊性”,将其转化为更熟悉的基本图形,因此需结合具体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与目标,灵活选择最简洁的辅助线作法。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
- 小学数学:工程问题
- 小学数学:牛吃草问题
- 数论:裂项
- 数论:整除
- 数论:不定方程
- 数论:同余 \(a\equiv b(\bmod m)\)
- 数论:数的表示
- 二次根式
- 多项式:分解定理
- 多项式:乘法公式
- 多项式:因式分解
- 一元一次方程、N元一次方程组
-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 分式方程
- 一元二次、三次、N次方程、韦达定理
-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 基于“中线”的 5 类辅助线
- 基于“角平分线”的 6 类辅助线
- 基于“高线”的 7 类辅助线
- 特殊三角形的辅助线
- 平行四边形(矩、菱、正)的辅助线
- 基于“平移”的辅助线
- 基于“旋转”的 5 类辅助线
- 基于“轴对称”的 5 类辅助线
- 梯形的 5 类辅助线
- 圆的 6 类辅助线
- 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 基于“全等三角形”的辅助线
- 基于“相似三角形”的辅助线
- 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中心对称
- 勾股定理
- 四边形
- 圆
- 定比分点、中点、黄金分割点
-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张角定理、分角、角平分线定理
- 三角形的垂心(H)
- 三角形的重心(G)
- 三角形的外心(O)
- 三角形的内心(I)
- 三角形的旁心(Ia、Ib、Ic)
- 垂足三角形
- 高中数学:必修B1-2、选修X1-2-3
- 集合、元素、性质、运算
- 命题、充分、必要、充要条件
- 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 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方程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均值不等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