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数问题
在小学数学中,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基础概念,核心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平均水平”。理解平均数,不仅能解决数学题,还能应用在生活中(如计算班级平均分、一周平均气温等)。
1. 定义:把若干个“数量”(总和)平均分成若干个“份数”(个数),每份的数量就是平均数。
2. 核心公式(3个关键量的关系):
平均数 = 总数量 ÷ 总份数
总数量 = 平均数 × 总份数
总份数 = 总数量 ÷ 平均数
3. 解题关键: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先找准“总数量”(所有数据的和)和“总份数”(数据的个数或分组数),再根据公式计算。
注意:“总数量”和“总份数”必须对应(比如求“平均每人植树棵数”,总数量是“总植树棵数”,总份数是“总人数”)。
解题方法与步骤:
1. 第一步:找“对应关系”:确定题目中的“总数量”(如总重量、总分数、总路程)和“总份数”(如个数、人数、时间),确保两者对应。
2. 第二步:选“公式”: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或“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3. 第三步:查“隐藏条件”:若总数量/总份数不直接给出,先通过其他条件计算(如多组数据先算各组总和,再算整体总和)。
类型1:基础型(直接求平均数)已知总数量和总份数,用“平均数 = 总数量 ÷ 总份数”计算。
例题1:小明买了3个苹果,重量分别是150克、160克、140克,这3个苹果的平均重量是多少克?
解析:先算总重量(总数量):150 + 160 + 140 = 450(克),总份数是3个。
平均重量 = 450 ÷ 3 = 150(克)。
答案:150克。
例题2:小红一周(7天)每天做口算题的数量是:10道、12道、10道、15道、13道、11道、13道,她平均每天做多少道口算题?
解析:总数量(一周总题数)= 10+12+10+15+13+11+14 = 84(道),总份数7天。
平均每天 = 84 ÷ 7 = 12(道)
答案:12(道)。
例题3:一个小组有5名同学,身高分别是135厘米、140厘米、138厘米、142厘米、135厘米,求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解析:总身高 = 135+140+138+142+135 = 690(厘米),总份数5人。
平均身高 = 690 ÷ 5 = 138(厘米)。
答案:138厘米。
类型2:逆用型(求总数量或总份数)
已知平均数和其中一个量(总数量/总份数),求另一个量,用“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或“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例题4:某食堂平均每天消耗大米12千克,照这样计算,一个月(30天)共消耗大米多少千克?
解析:已知平均数(12千克/天)和总份数(30天),求总数量。
总大米 = 12 × 30 = 360(千克)。
答案:360千克。
例题5: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平均每人需要交25元(包含车费和门票),一共收了1250元,参加春游的学生有多少人?
解析:已知平均数(25元/人)和总数量(1250元),求总份数(人数)。
人数 = 1250 ÷ 25 = 50(人)。
答案:50人。
例题6: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平均每小时行驶60千米,用了4小时到达。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平均速度”是平均数,“时间”是总份数,“路程”是总数量。
路程 = 速度 × 时间 = 60 × 4 = 240(千米)。
答案:240千米。
例题7:一根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5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解析:平均数(5米/段)× 总份数(8段)= 总数量(绳子总长)。
总长 = 5 × 8 = 40(米)。
答案:40米。
类型3:移多补少型(平均数的本质)平均数的本质是“多的部分补到少的部分,使所有数据相等”,这类题可通过“多的总量=少的总量”快速计算。
例题8:小明有12颗糖,小红有8颗糖,怎样调整能让两人的糖数一样多?
解析:先算平均数:(12+8)÷2 = 10(颗)。小明多12-10=2颗,小红少10-8=2颗,所以小明给小红2颗。
答案:小明给小红2颗糖。
例题9:3个小朋友分苹果,甲有5个,乙有7个,丙有4个,怎样分能让三人的苹果数相同?
解析:总苹果数=5+7+4=16?不对,5+7+4=16,16÷3不是整数,调整数据为“甲5、乙7、丙6”,总18个,平均6个。甲少1个(6-5=1),乙多1个(7-6=1),丙刚好6个。所以乙给甲1个。
答案:乙给甲1个苹果。
例题10:一组数据:8、10、12、x,这4个数的平均数是10,求x的值。
解析:总数量=10×4=40,已知3个数的和=8+10+12=30,所以x=40-30=10。
答案:x=10。
类型4:加权平均数(多组数据混合)有两组或多组数据,每组有各自的“数量”和“平均数”,求整体的平均数,需先算“总总数量”(各组总数量之和)和“总总份数”(各组份数之和)。
例题11:四年级(1)班有40人,平均数学成绩是85分;(2)班有35人,平均数学成绩是88分。求两个班的平均数学成绩(保留一位小数)。
解析:总分数(总数量)= 40×85 + 35×88 = 3400 + 3080 = 6480(分)。
总人数(总份数)= 40+35=75(人)。
平均成绩 = 6480 ÷ 75 ≈ 86.4(分)。
答案:86.4分。
例题12:商店运进两批水果:第一批10箱,每箱重25千克;第二批15箱,每箱重20千克。求这批水果平均每箱重多少千克?
解析:总重量=10×25 + 15×20 = 250 + 300 = 550(千克)。
总箱数=10+15=25(箱)。
平均每箱重=550 ÷ 25 = 22(千克)。
答案:22千克。
例题13: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前2小时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后3小时平均每小时行70千米。求这辆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总路程=2×60 + 3×70 = 120 + 210 = 330(千米)。
总时间=2+3=5(小时)。
平均速度=330 ÷ 5 = 66(千米/小时)。
答案:66千米/小时。
例题14:某书店第一天卖出15本故事书,平均每本售价20元;第二天卖出20本故事书,平均每本售价18元。这两天故事书平均每本售价多少元?
解析:总售价=15×20 + 20×18 = 300 + 360 = 660(元)。
总本数=15+20=35(本)。
平均每本售价=660 ÷ 35 ≈ 18.86(元),小学阶段可保留一位小数为18.9元。
答案:约18.9元。
类型5:复杂场景型(含“隐藏条件”):题目中“总数量”或“总份数”不直接给出,需先通过其他条件计算。
例题15: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88分,数学95分,求英语成绩是多少分?
解析:三科总分数=92×3=276(分)。
英语成绩=276 - 88 - 95 = 93(分)。
答案:93分。
例题16:一个书架有3层,第一层和第二层平均每层放25本书,第三层放了30本书。求这个书架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
解析:第一层+第二层总本数=25×2=50(本)。
三层总本数=50+30=80(本)。
平均每层=80 ÷ 3 ≈ 26.67(本),小学阶段可写“26本余2本”或保留一位小数26.7本。
答案:约26.7本(或26本余2本)。
例题17:5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00,求这5个自然数的平均数和其中最大的数。
解析:平均数=100 ÷ 5 = 20(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是中间数)。
中间数是20,所以5个数是18、19、20、21、22,最大数是22。
答案:平均数是20,最大数是22。
例题18:小明从家到学校,去时每分钟走60米,用了10分钟;回来时每分钟走50米,用了12分钟。求小明往返的平均速度(提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解析:家到学校的距离=60×10=600(米)。
往返总路程=600×2=1200(米)。
往返总时间=10+12=22(分钟)。
平均速度=1200 ÷ 22 ≈ 54.5(米/分钟)。
答案:约54.5米/分钟。
例题19:某班有20名男生,平均身高145厘米;15名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保留整数)。
解析:男生总身高=20×145=2900(厘米)。
女生总身高=15×140=2100(厘米)。
全班总身高=2900+2100=5000(厘米)。
全班总人数=20+15=35(人)。
平均身高=5000 ÷ 35 ≈ 143(厘米)。
答案:143厘米。
例题20:有3个数,前两个数的平均数是15,后两个数的平均数是18,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6。求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解析:设三个数为a、b、c。
前两个数总和:a+b=15×2=30(①)
后两个数总和:b+c=18×2=36(②)
第一个和第三个数总和:a+c=16×2=32(③)
①+②+③:2(a+b+c)=30+36+32=98 → a+b+c=49(总数量)。
c=49-30=19,a=49-36=13,b=49-32=17。
答案:这三个数分别是13、17、19。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小学数学、中考数学、高考数学、考研数学
- 中考真题:2024年广东中考数学试题
- 中考真题:2025年广东中考数学试题
- 高考真题:2022年新高考数学1卷试题
- 高考真题:2023年新高考数学1卷试题
- 高考真题:2024年新高考数学1卷试题
- 高考真题:2025年新高考数学1卷试题(待续)
- 考研真题: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数一)
- 小学数学:消元法
- 小学数学:换元法
- 小学数学:配方法
- 小学数学:主元法
- 小学数学:目录(一年级 ... 六年级)
- 小学数学: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定义、运算性质
- 小学数学:平均数问题
- 小学数学:归一问题、归总问题
- 小学数学:盈亏问题
-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
- 小学数学:页码问题
-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
- 小学数学:和差、和倍、差倍、年龄问题
- 行程问题:相遇、追及、环形跑道、流水行船、列车过桥问题
-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
- 小学数学:工程问题
- 小学数学:牛吃草问题
- 小学数学:裂项相消法
- 小学数学:特殊数列求和公式与推导
- 初等数论:整数的概念、分类、性质
- 初等数论:实数的进位制与相互转化
- 初等数论:分数化小数与小数化分数
- 初等数论:实数的连分数表示
- 初等数论:\(b\mid a\)整除的概念与整除的性质
- 初等数论:因式分解、分解公式:\(a^n-b^n\)与\(a^n+b^n\)
- 初等数论:勾股数组\((a, b, c)\)与本原勾股数组公式
- 初等数论:勾股数组与单位圆\(x^{2}+y^{2}=1\)
- 初等数论:高次幂之和与费马大定理\(x^{n}+y^{n}=z^{n}\)
- 初等数论:带余除法:\(a = bq + r\)
- 初等数论:最大公因数:\((a,b)\) 最小公倍数:\([a,b]\)
- 初等数论:辗转相除法(欧几里得算法)
- 初等数论:素数(质数)与合数
- 初等数论:算术基本定理-正整数的唯一分解定理
- 初等数论:数的奇偶性和平方数
- 初等数论:高斯函数(取整)\(y=[x]\)
- 初等数论:二元一次不定方程\(ax + by = c\)
- 初等数论:同余 \(a\equiv b(\bmod m)\)、欧拉定理、同余方程
- 初等数论:剩余类、完全剩余系、简化剩余系、中国剩余定理
- 初中数学:七、八、九年级总目录
- 初中数学 01 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四则运算
- 初中数学 02 实数: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
- 初中数学 03 二次根式、重二次根式、根式与绝对值的非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