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线”的 7 类辅助线

在平面几何解题中,“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与垂足间的线段)是最常用的辅助线之一。通过构造高线,可将原图形转化为含直角的特殊图形(如直角三角形、矩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如勾股定理、锐角互余、HL全等、射影定理)或面积关系突破解题难点。

一、锐角三角形中基于高线的辅助线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均在三角形内部,构造高线的核心目的是“拆分三角形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角度关系求解。

1. 单条高线:拆分三角形,用勾股定理建立边长关系

作法

从锐角三角形的任意一个顶点(通常选择已知边或待求边的对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得到一条高线和两个直角三角形。例如在锐角△ABC中,若已知AB、AC的长度,且需求BC的长或∠B的度数,可过A作BC边上的高线AD,垂足为D,将△ABC拆分为Rt△ABD和Rt△ADC。

原理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在Rt△ABD中,AB² = AD² + BD²;在Rt△ADC中,AC² = AD² + CD²。

公共高线AD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桥梁”,可通过AD建立BD与CD的关系(BD + CD = BC,因D在BC上)。

适用题型

已知三角形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求第三边长度;

已知三角形三边,求某一内角的度数(通过高线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用三角函数求解);

证明线段长度关系(如“AB² + AC² = 2AD² + 2BD²”,需用勾股定理展开后结合BD = CD的特殊条件,如等腰三角形)。

示例

在锐角△ABC中,AB=5,AC=√13,BC=6,求BC边上的高AD的长。

构造AD⊥BC于D,设BD=x,则CD=6 - x。

在Rt△ABD中:5² = AD² + x² → 25 = AD² + x²;

在Rt△ADC中:(√13)² = AD² + (6 - x)² → 13 = AD² + 36 - 12x + x²;

两式相减消去AD²:25 - 13 = x² - (36 - 12x + x²) → 12 = 12x - 36 → x=4;

代入得AD²=25 - 4²=9 → AD=3。

2. 两条高线:利用面积相等建立等式

作法

从锐角三角形的两个不同顶点向对边作高线,得到两条高线(如过A作BC的高线AD,过B作AC的高线BE)。

原理

三角形的面积具有唯一性,即“面积 = 1/2 × 底 × 高”,因此可通过不同底和高的组合建立等式:1/2 × BC × AD = 1/2 × AC × BE → BC × AD = AC × BE。

适用题型

已知三角形三边和一条高线,求另一条高线的长;

证明两条线段的比例关系(如AD/BE = AC/BC,由面积等式变形可得);

结合相似三角形(若两条高线形成的直角三角形相似,可进一步推导角度或边长关系)。

示例

在锐角△ABC中,BC=5,AC=4,BC边上的高AD=3.2,求AC边上的高BE的长。

由面积相等:1/2 × BC × AD = 1/2 × AC × BE → 5 × 3.2 = 4 × BE → BE=4。

二、直角三角形中基于高线的辅助线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本身就是高线(分别垂直于另一条直角边),斜边的高线是核心辅助线,可触发“母子相似”和“射影定理”,是解题的关键突破口。

1. 斜边高线:构造“母子相似”模型

作法

在Rt△ABC中,∠C=90°,过直角顶点C向斜边AB作高线CD,垂足为D,此时CD将原Rt△ABC拆分为Rt△ACD和Rt△CBD。

原理

母子相似定理:Rt△ABC ∽ Rt△ACD ∽ Rt△CBD(三个直角三角形两两相似)。

推导依据:∠A是Rt△ABC和Rt△ACD的公共角,且均为直角三角形,故AA相似;同理∠B是Rt△ABC和Rt△CBD的公共角,故AA相似。

射影定理(二级结论):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推导得出:

1. 直角边的射影性质:AC² = AD × AB,BC² = BD × AB(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与该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的乘积,射影即AD、BD);

2. 斜边高线的射影性质:CD² = AD × BD(斜边上的高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乘积);

3. 面积关系:AC × BC = AB × CD(直角三角形面积的两种表示,与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原理一致)。

适用题型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求斜边的高或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

证明线段的平方关系(如“AC² + BC² = AB²”,可通过射影定理将AC²、BC²展开为AD×AB + BD×AB = (AD+BD)×AB = AB²,间接证明勾股定理);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证明角度关系(如∠ACD = ∠B,因Rt△ACD ∽ Rt△CBD)。

示例

在Rt△ABC中,∠C=90°,AB=10,AC=6,求斜边AB上的高CD和BD的长。

第一步:用勾股定理求BC:BC² = AB² - AC² = 10² - 6² = 64 → BC=8;

第二步:用面积相等求CD:1/2 × AC × BC = 1/2 × AB × CD → 6×8=10×CD → CD=4.8;

第三步:用射影定理求BD:BC² = BD × AB → 8² = BD × 10 → BD=6.4。

2. 直角边延长线的高线:处理“斜边外的直角”

作法

若直角三角形的某条直角边被延长,需在延长线上构造高线。例如在Rt△ABC中,∠C=90°,延长BC至点D,需证明AD与某线段的关系,可过A作AD的垂线(或过D作AC的高线),构造新的直角三角形。

原理

利用“直角 + 公共角”证明全等或相似(如∠CAD + ∠ACD=90°,∠B + ∠ACD=90°,故∠CAD=∠B);

延长线的高线可与原直角边形成矩形(如过D作DE⊥AC于E,则四边形CDEB为矩形,DE=BC,CE=BD)。

适用题型

涉及直角三角形边长延长的证明题(如证明AD=AE);

构造“一线三垂直”模型(见下文)的基础。

三、钝角三角形中基于高线的辅助线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中,钝角对边的高线在三角形内部,另外两条锐角对边的高线在三角形外部(需延长锐角的对边才能作出高线)。构造外部高线是钝角三角形解题的核心,需注意“延长线”的处理。

1. 钝角对边的高线:内部高线,拆分钝角为两个直角

作法

在钝角△ABC中,∠A为钝角,过A作BC边上的高线AD(AD在△ABC内部),将△ABC拆分为Rt△ABD和Rt△ADC。

原理

勾股定理的延伸:因∠A是钝角,D在BC之间,BD + CD = BC,且AB² = AD² + BD²,AC² = AD² + CD²;

若需证明“BC² = AB² + AC² + 2BD×CD”(钝角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变形),可通过勾股定理展开BC = BD + CD,代入后推导。

适用题型

已知钝角三角形的钝角对边和两条邻边,求钝角的度数(通过高线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用三角函数);

证明钝角三角形的边长平方关系(如余弦定理的几何证明)。

2. 锐角对边的高线:外部高线,处理“延长线上的垂足”

作法

在钝角△ABC中,∠C为钝角,需作AB边上的高线(锐角∠A的对边是BC,锐角∠B的对边是AC),此时需延长AB至点D,使CD⊥AD(D在AB的延长线上,CD在△ABC外部),构造Rt△ACD和Rt△BCD。

原理

勾股定理的外部应用:在Rt△ACD中,AC² = AD² + CD²;在Rt△BCD中,BC² = BD² + CD²;

注意:AD = AB + BD(因D在AB延长线上),需明确线段的和差关系,避免符号错误;

角度关系:∠CBD是△ABC的外角,等于∠A + ∠ACB,而∠CBD + ∠BCD=90°(直角三角形锐角互余),可建立角度间的等式。

适用题型

已知钝角三角形的锐角对边和其他边长,求外部高线的长;

解决“钝角三角形中某条边的延长线与高线形成的线段关系”问题(如证明AC² - BC² = AD² - BD²)。

示例

在钝角△ABC中,∠C=120°,AC=2,BC=3,求AB边上的高CD(D在AB延长线上)。

第一步:先用余弦定理求AB:AB² = AC² + BC² - 2×AC×BC×cos∠C = 2² + 3² - 2×2×3×cos120° = 4 + 9 - 12×(-1/2) = 19 → AB=√19;

第二步:用面积求CD(钝角三角形面积=1/2×AC×BC×sin∠C):

面积=1/2×2×3×sin120°=3×(√3/2)= (3√3)/2;

同时面积=1/2×AB×CD → (3√3)/2 = 1/2×√19×CD → CD= (3√57)/19。

四、跨三角形的“高线辅助线”模型

除了单一三角形内的高线,多个三角形组合时,构造高线可形成固定模型,最典型的是“一线三垂直”模型,常用于全等或相似的证明。

一线三垂直模型:利用高线构造全等/相似

模型定义

在同一条直线l上,有三个垂足A、B、C,且AB⊥l、BC⊥l、DE⊥l(或AD⊥DE、BE⊥DE),形成“三条高线垂直于同一直线”的结构,称为“一线三垂直”。

作法

1. 全等型(直角边相等):如图,直线l上有A、B两点,AD⊥l,BE⊥l,且∠DCE=90°(C在l上),构造CD⊥CE,此时△ACD≌△CBE(AAS)。

推导:∠ACD + ∠BCE=90°(因∠DCE=90°),∠ACD + ∠ADC=90°(Rt△ACD),故∠BCE=∠ADC;又∠ADC=∠CEB=90°,AC=BC(已知),故AAS全等。

2. 相似型(直角边成比例):若上述模型中AC与BC不成相等,而是成比例(如AC/BC=k),则△ACD∽△CBE(AA相似),对应边比例为k。

原理

垂直产生的直角相等(∠ADC=∠CEB=90°);

同角的余角相等(∠ACD=∠BCE),为全等或相似提供“角相等”的条件;

高线(AD、BE)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边相等”或“边成比例”提供依据。

适用题型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线段长度问题(如已知两点坐标,求某点坐标,构造高线转化为直角三角形);

证明线段相等或比例关系(如证明AD + BE = DE);

几何压轴题中的“动态三角形”问题(如点C在线上运动,构造高线保持垂直关系)。

示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0,3),B(4,0),点C在x轴上,且△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点C的坐标。

分情况讨论,其中一种情况需构造高线:

当∠ACB=90°时,过C作CD⊥y轴于D,CE⊥x轴于E(即CD、CE为高线),则△ACD≌△BCE(AAS),故AD=BE,CD=CE。

设C(x,0),则CE=0(y坐标),CD=|x|,AD=3 - 0=3,BE=|4 - x|,解得x=-3或x=1,故C(-3,0)或(1,0)。

五、基于高线的辅助线核心总结

1. 构造原则:“遇角需直角,遇边需拆分,遇面积找双高”——当题目涉及直角、边长平方关系(勾股定理)、面积计算时,优先考虑构造高线;

2. 注意事项:

钝角三角形的外部高线需明确“延长线”的线段和差(如AD=AB + BD,而非AB - BD);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高线必触发“母子相似”,优先用射影定理或面积关系解题;

“一线三垂直”模型需抓住“直角相等”和“余角相等”两个核心条件,区分全等与相似的适用场景;

3. 解题步骤:

1. 分析题目条件:是否有直角、边长、面积、角度等关键词;

2. 确定高线位置:在三角形内部(锐角、直角)或外部(钝角);

3. 利用工具: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全等/相似、面积公式;

4. 验证结论:检查线段和差、角度关系是否符合图形实际。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