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足三角形
一、垂足三角形
在平面几何中,垂足三角形(Pedal Triangle) 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垂足依次连接形成的新三角形,是研究三角形内特殊点、特殊线段(如高、垂心)的重要工具。其定义、性质及特殊情况均与原三角形的结构紧密关联:
对任意一个锐角三角形(后续会说明钝角三角形的特殊情况)\(\triangle ABC\),按以下步骤构造其垂足三角形:
1. 从顶点\(A\)向对边\(BC\)作垂线,垂足记为\(D\);
2. 从顶点\(B\)向对边\(AC\)作垂线,垂足记为\(E\);
3. 从顶点\(C\)向对边\(AB\)作垂线,垂足记为\(F\);
4. 连接三个垂足\(D、E、F\),得到的\(\triangle DEF\)即为原三角形\(\triangle ABC\)的垂足三角形。
需特别注意:
上述定义的前提是\(\triangle ABC\)为锐角三角形。若\(\triangle ABC\)为钝角三角形,钝角顶点处的高会落在对边的延长线上,此时三个垂足连接形成的三角形会“退化”到原三角形外部,称为旁垂足三角形;若为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的垂足与自身重合,垂足三角形会退化为一条线段(直角边的高)。
二、垂足三角形的性质
垂足三角形的性质与原三角形的垂心、高、外接圆等紧密相关,是其核心研究价值所在,主要包括以下8点:
1. 垂心是垂足三角形的内心
原三角形\(\triangle ABC\)的垂心(三条高的交点,记为\(H\)),恰好是其垂足三角形\(\triangle DEF\)的内心(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原理:由于\(AD \perp BC\)、\(CE \perp AB\),四边形\(AEHD\)的内角和为\(360^\circ\),可得\(\angle EHD = 180^\circ - \angle A\);同时,\(\angle EFD = 180^\circ - \angle A\)(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互补),因此\(H\)到\(DE、EF、FD\)的距离相等,即\(H\)是\(\triangle DEF\)的内心。
2. 内角与原三角形内角的关系
垂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与原三角形的内角存在固定互补关系:
\(\angle EDF = 180^\circ - 2\angle A\)
\(\angle DEF = 180^\circ - 2\angle B\)
\(\angle DFE = 180^\circ - 2\angle C\)
推导依据:利用原三角形的高形成的直角三角形(如\(\triangle ADB、\triangle ADC\)),结合圆周角定理(四点共圆)可得。
3. 边长与原三角形边长、外接圆半径的关系
设原三角形\(\triangle ABC\)的外接圆半径为\(R\),则垂足三角形\(\triangle DEF\)的边长可表示为:
\(DE = BC \cdot \cos A = 2R \cdot \sin A \cdot \cos A = R \cdot \sin 2A\)
\(EF = AC \cdot \cos B = R \cdot \sin 2B\)
\(FD = AB \cdot \cos C = R \cdot \sin 2C\)
核心逻辑:原三角形边长\(BC = 2R \cdot \sin A\)(正弦定理),结合直角三角形中\(\cos A = \frac{DE}{BC}\)(由四点共圆性质推导),即可得出上述关系。
4. 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外接圆半径的关系
垂足三角形\(\triangle DEF\)的面积\(S_{\triangle DEF}\)与原三角形\(\triangle ABC\)的面积\(S_{\triangle ABC}\)满足:
\( S_{\triangle DEF} = 2 \cdot S_{\triangle ABC} \cdot \cos A \cdot \cos B \cdot \cos C \)
推导思路:先通过边长公式(性质3)计算\(\triangle DEF\)的面积(海伦公式或正弦面积公式),再代入原三角形面积\(S_{\triangle ABC} = \frac{1}{2}ab\sin C = 2R^2 \sin A \sin B \sin C\),化简后可得。
5. 四点共圆性质
垂足三角形的顶点与原三角形的顶点、垂心构成多组四点共圆,这是推导其他性质的关键:
例如:\(A、E、H、F\)四点共圆(因\(\angle AEH = \angle AFH = 90^\circ\),同直径\(AH\)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
同理:\(B、D、H、F\)四点共圆,\(C、D、H、E\)四点共圆。
6. 对原三角形边的“截距”关系
垂足\(D、E、F\)在原三角形的边上形成的线段(截距)满足:
在\(BC\)边上:\(BD = AB \cdot \cos B\),\(DC = AC \cdot \cos C\);
在\(AC\)边上:\(CE = BC \cdot \cos C\),\(EA = AB \cdot \cos A\);
在\(AB\)边上:\(AF = AC \cdot \cos A\),\(FB = BC \cdot \cos B\);
依据:在直角三角形(如\(\triangle ABD\))中,邻边=斜边·余弦值。
7. 钝角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若原三角形\(\triangle ABC\)为钝角三角形(设\(\angle A > 90^\circ\)),则:
钝角顶点\(A\)处的高\(AD\)落在\(BC\)的延长线上,垂足\(D\)在\(BC\)外侧;
此时\(\triangle DEF\)为“旁垂足三角形”,且\(\angle EDF = 2\angle A - 180^\circ\)(不再是\(180^\circ - 2\angle A\)),其他内角仍满足与原三角形锐角的互补关系。
8. 直角三角形的退化情况
若原三角形\(\triangle ABC\)为直角三角形(设\(\angle C = 90^\circ\)),则:
直角顶点\(C\)处的高与自身重合(垂足\(E、F\)分别在\(AC、BC\)上,\(D\)与\(C\)重合);
垂足三角形\(\triangle DEF\)退化为线段\(EF\)(平行于\(AB\),且为\(AB\)的中位线的一半)。
三、垂足三角形的重要应用
垂足三角形不仅是几何理论中的基础模型,还在实际问题和竞赛题中频繁出现,核心应用包括:
1. 证明“锐角三角形内最短的内接三角形是垂足三角形”
在锐角三角形\(\triangle ABC\)内部,任意作一个内接三角形(顶点分别在\(\triangle ABC\)的三边上),其周长的最小值即为垂足三角形的周长。这一结论可通过“对称点转化”或“费马原理”(类比光的反射最短路径)证明,是垂足三角形的经典应用。
2. 推导原三角形的垂心性质
利用垂足三角形的“垂心为内心”(性质1)和“四点共圆”(性质5),可快速证明原三角形垂心的其他性质,例如:
垂心到顶点的距离:\(AH = 2R \cdot \cos A\)(由四点共圆的直径与圆周角关系推导);
垂心与顶点的连线平分垂足三角形的内角(因垂心是内心)。
3. 解决几何竞赛中的“路径最短”问题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地块内修一条三角形小路,要求小路的顶点分别在地块的三边上,且总长度最短,此时小路的形状即为垂足三角形。
总结
垂足三角形是连接原三角形“高、垂心、外接圆”与“内接三角形、最短路径”的关键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
1. 理论层面:揭示了三角形内特殊点(垂心)与特殊图形(内接三角形)的深层关联;
2. 应用层面:为解决“最短内接三角形周长”等实际问题提供了数学模型。
理解垂足三角形的性质时,需结合“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四点共圆”等基础几何知识,同时注意区分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中垂足三角形的不同形态。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基于“中线”的 5 类辅助线
- 基于“角平分线”的 6 类辅助线
- 基于“高线”的 7 类辅助线
- 特殊三角形的辅助线
- 平行四边形(矩、菱、正)的辅助线
- 基于“平移”的辅助线
- 基于“旋转”的 5 类辅助线
- 基于“轴对称”的 5 类辅助线
- 梯形的 5 类辅助线
- 圆的 6 类辅助线
- 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 基于“全等三角形”的辅助线
- 基于“相似三角形”的辅助线
- 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中心对称
- 勾股定理
- 四边形
- 圆
- 定比分点、中点、黄金分割点
-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张角定理、分角、角平分线定理
- 三角形的垂心(H)
- 三角形的重心(G)
- 三角形的外心(O)
- 三角形的内心(I)
- 三角形的旁心(Ia、Ib、Ic)
- 垂足三角形
- 高中数学:必修B1-2、选修X1-2-3
- 集合、元素、性质、运算
- 命题、充分、必要、充要条件
- 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 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方程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均值不等式
- 一元二次不等式:含参、恒成立、根分布
- 一元高次不等式(奇穿偶回)
- 分式不等式
- 糖水不等式
- 根式不等式(无理不等式)
- 绝对值不等式、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 三角函数不等式
- Aczel 不等式(柯东不等式)
- 柯西不等式
- 赫尔德不等式
- 卡尔松不等式
- 权方和不等式
- 排序不等式
- 闵可夫斯基不等式
- 琴生不等式
- 切线不等式(切线放缩)
- 对数均值不等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