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似三角形”的辅助线

相似三角形的核心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但很多几何问题中,相似关系并非直接显现,需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这类辅助线的核心目标是创造“平行关系”“共角/共边条件”或“等角环境”,使分散的角或线段集中,满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AS、SSS)。

一、“作平行线”类辅助线:构造“平行型相似”(AA判定)

“作平行线”是构造相似三角形最常用的方法,核心思路是通过作一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某一边(或梯形的底),利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AA判定),形成“A型”“8字型”等经典相似模型。

1. 过三角形顶点作平行线:构造“A型相似”

作法

在△ABC中,若需构造以BC为基准边的相似三角形,过顶点A(或B、C)作某条线段的平行线,与对边(或对边延长线)相交。

例如:已知△ABC中,D为AB上一点,过D作DE∥BC,交AC于E;或过A作AF∥CD,交BC的延长线于F。

原理

以“DE∥BC”为例:由DE∥BC,得内错角相等(∠ADE=∠B,∠AED=∠C),结合公共角∠A=∠A,满足AA判定,故△ADE∽△ABC。

相似性质:对应边成比例(AD/AB = AE/AC = DE/BC),对应高的比、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适用场景

已知三角形一边上的点(如D为AB中点),求线段比例(如AE/EC)或线段长度(如DE)。

已知线段比例(如AD/DB=2/3),证明角相等或线段平行。

示例

在△ABC中,AB=10,AC=8,D为AB上一点,AD=4,过D作DE∥BC交AC于E,求AE的长度。

由DE∥BC,得△ADE∽△ABC(AA),相似比k=AD/AB=4/10=2/5。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AE/AC=k,即AE/8=2/5,解得AE=16/5=3.2。

2. 过三角形边上的点作平行线:构造“8字型相似”

作法

在△ABC中,若AB、CD相交于点O(O为线段交点,非顶点),过O作OE∥AC交BC于E,或过O作OF∥BC交AC于F;或在四边形中(如梯形、任意四边形),过对角线交点作一边的平行线,形成“8字型”(两组对边平行,顶点呈8字分布)。

例如:在四边形ABCD中,AB与CD交于O,过O作OE∥AD交BC于E。

原理

以“OE∥AD”为例:由OE∥AD,得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BOE=∠BAD,∠BEO=∠BDA),结合公共角∠B=∠B,满足AA判定,故△BOE∽△BAD;同时,OE∥AD也可推出△COE∽△CDA(AA,∠COE=∠CDA,∠OCE=∠DCA)。

核心比例关系:OE/AD = BO/BA = BE/BD(来自△BOE∽△BAD),OE/AD = CO/CD = CE/CA(来自△COE∽△CDA),可联立比例求解线段长度或比例。

适用场景

已知两条线段的交点(如对角线交点O),求线段分比(如BO/OA)或某条线段的长度(如OE)。

证明两条线段的比例关系(如BE/EC = BO/OA)。

示例

在△ABC中,AB与CD交于O,AO/OB=2/3,过O作OE∥AC交BC于E,若AC=10,求OE的长度。

由OE∥AC,得△BOE∽△BAC(AA,∠BOE=∠BAC,∠OBE=∠ABC)。

相似比k=BO/BA,因AO/OB=2/3,设AO=2x,OB=3x,则BA=AO+OB=5x,故k=3x/5x=3/5。

根据相似比:OE/AC=k,即OE/10=3/5,解得OE=6。

3. 过定点作平行线:构造“多组相似”

作法

当题目中存在“定点”(如线段中点、定比分点)时,过定点作某条关键线段的平行线,同时构造两组或多组相似三角形,利用比例传递性求解。

例如:在△ABC中,D为BC中点,E为AB上一点,过D作DF∥AE交AC于F,或过E作EG∥BC交AD于G。

原理

以“D为BC中点,EG∥BC”为例:EG∥BC→△AEG∽△ABD(AA,∠A为公共角,∠AGE=∠ADB),同时EG∥DC→△AEG∽△ADC(AA,∠A为公共角,∠AEG=∠ACD);因D为BC中点,BD=DC,故两组相似的相似比可关联,推出AE/AB=AG/AD=EG/BD=EG/DC,进而得到AG=GD(G为AD中点)。

适用场景

已知线段中点,证明另一条线段为中点(如“中位线定理”的推导,本质是此类相似)。

已知定比分点(如AE/EB=1/2),求另一组线段的分比(如AG/GD)。

示例

在△ABC中,D为BC中点,E为AB上一点,AE/EB=1/3,过E作EG∥BC交AD于G,求AG/GD的比值。

由EG∥BC,得△AEG∽△ABD(AA),相似比k=AE/AB。

因AE/EB=1/3,设AE=x,EB=3x,则AB=4x,故k=x/4x=1/4。

根据相似比:AG/AD=k=1/4,设AG=m,AD=4m,则GD=AD-AG=3m,故AG/GD=m/3m=1/3。

二、“构造共角/共边”类辅助线:利用“共角型相似”(AA/SAS判定)

“共角型相似”是指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公共角(或相等的角),通过辅助线构造另一个相等的角,或使公共角的两边成比例,满足AA或SAS判定。这类辅助线的核心是聚焦“公共角”,通过添加线段创造等角或比例边。

1. 构造公共角的“对顶角”或“同位角”:补充等角(AA判定)

作法

在△ABC中,若存在公共角∠A,过B作BD交AC于D,使∠ABD=∠C(或过C作CE交AB于E,使∠ACE=∠B),形成△ABD与△ACB(公共角∠A,∠ABD=∠C)。

例如:在△ABC中,∠A为公共角,作∠ABD=∠C,BD交AC于D。

原理

公共角∠A=∠A,构造的等角∠ABD=∠C,满足AA判定,故△ABD∽△ACB。

相似性质:对应边成比例(AB/AC = AD/AB = BD/CB),可推出“AB²=AD×AC”(比例交叉相乘),这是“共角型相似”的核心推论(类似射影定理的形式)。

适用场景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如AB、AC),求某条线段的长度(如AD)或证明线段乘积关系(如AB²=AD×AC)。

已知一个角等于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构造相似证明角相等。

示例

在△ABC中,AB=6,AC=9,作∠ABD=∠C(D在AC上),求AD的长度。

由∠A=∠A(公共角),∠ABD=∠C,得△ABD∽△ACB(AA)。

根据相似比:AB/AC = AD/AB,即6/9 = AD/6,交叉相乘得AD= (6×6)/9=4。

2. 构造公共边的“比例边”:补充SAS条件

作法

在△ABC与△ADE中,若有公共角∠A(或∠BAC=∠DAE),通过辅助线使AB/AD = AC/AE(即公共角的两边成比例),例如:在AB上取点D,使AD=2,AB=5,在AC上取点E,使AE=4,AC=10(满足AB/AD=AC/AE=5/2)。

原理

公共角∠BAC=∠DAE,且公共角的两边成比例(AB/AD=AC/AE),满足SAS判定,故△ABC∽△ADE。

相似性质:对应角相等(∠B=∠D,∠C=∠E),对应边成比例(BC/DE=AB/AD=AC/AE)。

适用场景

已知两个角相等(非公共角),构造比例边证明相似。

已知线段比例,证明角相等或线段平行(如由∠B=∠D推出BC∥DE)。

示例

在△ABC中,∠BAC=60°,在AB上取D,使AD=3,AB=6;在AC上取E,使AE=4,AC=8,连接DE,证明DE∥BC。

由AD/AB=3/6=1/2,AE/AC=4/8=1/2,得AD/AB=AE/AC;又∠BAC=∠DAE(公共角),故△ADE∽△ABC(SAS)。

由相似得∠ADE=∠B(对应角相等),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出DE∥BC。

三、“构造直角三角形”类辅助线:利用“直角型相似”(AA/HL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可通过“AA”(一个锐角相等+直角相等)或“HL”(斜边与直角边成比例)判定,辅助线的核心是构造直角(如作高),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共享一个锐角,或使斜边、直角边成比例,典型模型为“母子相似”(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分割出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1. 作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高”:构造“母子相似”(AA判定)

作法

在Rt△ABC中,∠C=90°,过C作CD⊥AB于D(D为垂足),分割出Rt△ACD和Rt△CBD。

原理

原Rt△ABC与Rt△ACD:∠C=∠ADC=90°,∠A=∠A(公共角),满足AA判定,故△ABC∽△ACD。

原Rt△ABC与Rt△CBD:∠C=∠CDB=90°,∠B=∠B(公共角),满足AA判定,故△ABC∽△CBD。

综上:△ABC∽△ACD∽△CBD(“母子相似”),衍生出“射影定理”:

① CD²=AD×BD(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

② AC²=AD×AB(直角边是斜边与该直角边射影的比例中项);

③ BC²=BD×AB(另一条直角边的射影结论)。

适用场景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求斜边上的高(如已知AB=10,AC=6,求CD)。

证明直角三角形中的线段乘积关系(如CD²=AD×BD)。

示例

在Rt△ABC中,∠C=90°,AB=13,AC=5,作CD⊥AB于D,求CD的长度。

由勾股定理得BC=√(AB²-AC²)=√(169-25)=√144=12。

由“母子相似”,△ABC∽△ACD,相似比k=AC/AB=5/13;或利用面积法(Rt△ABC面积=1/2×AC×BC=1/2×AB×CD),得CD=(AC×BC)/AB=(5×12)/13=60/13。

2. 作两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线段:构造“直角型相似”(AA判定)

作法

若有一条直线l(如x轴、某条已知线段),过点A作AD⊥l于D,过点B作BE⊥l于E,形成Rt△ACD和Rt△BCE(或其他直角三角形),若∠ACD=∠BCE(对顶角或公共角),则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例如:直线l上有C、D、E三点,AD⊥l,BE⊥l,∠ACD=∠BCE。

原理

Rt△ACD与Rt△BCE:∠ADC=∠BEC=90°,∠ACD=∠BCE(等角),满足AA判定,故△ACD∽△BCE。

相似性质:AD/BE = CD/CE = AC/BC(对应边成比例)。

适用场景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坐标,求线段比例或某点坐标(通过作x轴/y轴垂线构造直角相似)。

几何题中存在“一线三垂直”模型(如∠A=∠B=∠D=90°),利用直角相似求线段长度。

示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5),点B(6,2),过A作AD⊥x轴于D(D(2,0)),过B作BE⊥x轴于E(E(6,0)),若∠ACO=∠BCO(C在x轴上),求点C的坐标。

由AD⊥x轴、BE⊥x轴,得∠ADC=∠BEC=90°;又∠ACD=∠BCE(∠ACO=∠BCO),故△ACD∽△BCE。

设C(x,0),则CD=|x-2|,CE=|6-x|,AD=5,BE=2。

由相似比:AD/BE=CD/CE,即5/2=|x-2|/|6-x|,因C在x轴上且∠ACO=∠BCO,C在A、B右侧或左侧,此处取右侧(x>6),则5/2=(x-2)/(x-6),解得5(x-6)=2(x-2)→5x-30=2x-4→3x=26→x=26/3,故C(26/3,0)。

四、“延长线段”类辅助线:构造“延长型相似”(AA/SAS判定)

当线段长度不完整或角的位置分散时,通过延长两条线段交于一点,可构造新的三角形,使其中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核心思路是延长后创造公共角或等角,满足相似判定条件。

1. 延长三角形的两边交于一点:构造“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相似”

作法

在△ABC中,若D在AB上,E在AC上,且DE不平行于BC,延长DE与BC的延长线交于F,构造△FAD与△FCE(或△FDB与△FEC)。

例如:在△ABC中,D为AB中点,E为AC上一点,DE延长交BC延长线于F,作DG∥AC交BC于G。

原理

由DG∥AC,得△FDG∽△FEC(AA,∠F为公共角,∠FDG=∠FEC);同时,D为AB中点,DG∥AC→G为BC中点(中位线性质),DG=1/2AC。

若已知AE/EC=2/1,可结合相似比推出DF/FE=DG/EC= (1/2AC)/EC= (1/2×3EC)/EC=3/2,进而得到DF=3FE。

适用场景

已知三角形一边中点,求延长线的比例(如DF/FE)。

已知线段比例,证明某点为中点(如G为BC中点)。

示例

在△ABC中,D为AB中点,E为AC上一点,AE/EC=2/1,延长DE交BC延长线于F,求DF/FE的比值。

过D作DG∥AC交BC于G,因D为AB中点,DG∥AC,故G为BC中点(中位线定理),DG=1/2AC。

由DG∥AC,得△FDG∽△FEC(AA,∠F=∠F,∠FDG=∠FEC)。

因AE/EC=2/1,设EC=x,则AE=2x,AC=3x,故DG=1/2×3x=3x/2。

根据相似比:DF/FE=DG/EC= (3x/2)/x=3/2,故DF/FE=3/2。

2. 延长梯形的两腰交于一点:构造“梯形转化为相似三角形”

作法

在梯形ABCD中,AD∥BC,延长AB、DC交于P,构造△PAD与△PBC(此为梯形中“延长两腰”的经典相似模型,本质是“平行型相似”的延伸)。

原理

由AD∥BC,得∠P=∠P(公共角),∠PAD=∠PBC,∠PDA=∠PCB(同位角相等),满足AA判定,故△PAD∽△PBC。

相似比k=AD/BC,衍生性质:PA/PB=PD/PC=k,面积比=k²,梯形面积=△PBC面积-△PAD面积。

适用场景

已知梯形的上底、下底长度,求两腰延长线交点到上底、下底的距离(如P到AD的距离h1,到BC的距离h2,h1/h2=k)。

已知梯形面积,求△PAD或△PBC的面积。

示例

在梯形ABCD中,AD∥BC,AD=4,BC=6,延长AB、DC交于P,若△PAD的面积为16,求梯形ABCD的面积。

由AD∥BC,得△PAD∽△PBC(AA),相似比k=AD/BC=4/6=2/3。

面积比=k²=(2/3)²=4/9,设△PBC的面积为S,则16/S=4/9→S=36。

梯形ABCD的面积=△PBC面积-△PAD面积=36-16=20。

五、辅助线添加的核心原则与总结

基于相似三角形的辅助线,本质是“创造相似条件”,需围绕以下原则选择:

1. 缺“平行”补“平行”:若题目中无平行关系但需比例,优先作平行线(构造A型、8字型相似);

2. 缺“等角”补“等角”:若有公共角但缺另一个等角,通过作角平分线、对顶角等构造等角(共角型相似);

3. 缺“直角”补“直角”:若涉及直角三角形,优先作斜边上的高(母子相似)或垂直于直线的线段(直角型相似);

4. 缺“完整三角形”补“延长线”:若线段分散,延长后构造完整三角形(延长型相似)。

所有辅助线的最终目标是“满足AA、SAS、SSS判定”,需结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如中点、比例、直角)和目标(求长度、证比例、证平行),灵活选择最直接的构造方式,避免过度添加辅助线导致图形复杂。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