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

四边形是平面几何中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形成的封闭图形,是多边形家族的基础成员。其中,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是特殊四边形,它们在普通四边形的共性基础上,衍生出独特的边、角、对角线关系,且存在明确的从属逻辑(如矩形、菱形是特殊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矩形与菱形)。

一、普通四边形(非特殊四边形)

普通四边形是所有四边形的“基础模型”,无特殊边、角约束,仅具备四边形的共性特征。

1. 定义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形成的封闭平面图形,称为四边形

2. 核心性质(共性)

内角和与外角和:①内角和为\(360^\circ\)(可通过“连接一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180^\circ\),故\(2×180^\circ=360^\circ\)”推导);②外角和为\(360^\circ\)(任意多边形外角和均为\(360^\circ\),与边数无关)。

对角线:任意四边形有2条对角线,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4个三角形,且两条对角线长度无固定关系(特殊四边形除外)。

面积计算:无通用公式,需通过“分割法”转化为三角形或特殊图形(如梯形、平行四边形)计算,例如:连接一条对角线,面积 = 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结论1:四边形对角线与面积的关系

若四边形两条对角线长为\(d_1\)、\(d_2\),且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如菱形、正方形),则面积 = \(\frac{1}{2}d_1d_2\)(本质是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frac{1}{2}d_1×\frac{d_2}{2} + \frac{1}{2}d_1×\frac{d_2}{2} = \frac{1}{2}d_1d_2\))。

结论2: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性质

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形成的新四边形(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推导:中点连线平行于对角线且等于对角线一半,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故为平行四边形);若原四边形对角线相等,中点四边形为矩形;若原四边形对角线垂直,中点四边形为菱形。

二、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特殊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母体”。

1. 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称为平行四边形(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

2. 核心性质(边、角、对角线、对称性)

边的性质: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定义延伸);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判定与性质互通)。

角的性质:①两组对角分别相等;②邻角互补(和为\(180^\circ\),因平行线同旁内角互补)。

对角线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即对角线交点是两条对角线的中点)。

对称性:中心对称图形(绕对角线交点旋转\(180^\circ\)后与原图形重合),无对称轴(非轴对称图形)。

3. 判定定理(5条,满足其一即可判定)

1.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定义判定);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3.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4.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5. 对角线互相平分。

结论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面积 = 底 × 高(底为任意一边,高为该底对应的垂线段长度;“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若相邻两边长为\(a\)、\(b\),两边夹角为\(\theta\),则面积 = \(ab\sin\theta\)(由三角函数“高 = \(b\sin\theta\)”推导)。

结论2: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与边长的关系

设对角线长为\(d_1\)、\(d_2\),相邻两边长为\(a\)、\(b\),则\(d_1^2 + d_2^2 = 2(a^2 + b^2)\)(“对角线平方和等于四边平方和”,由余弦定理推导:对角线平方 = 两边平方和 ± \(2ab\cos\theta\),两式相加消去\(\cos\theta\))。

结论3:过对角线交点的直线性质

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交点的任意直线,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全等图形(面积、对应边/角均相等)。

三、矩形

矩形是“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兼具平行四边形共性与直角特性。

1. 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称为矩形(也叫长方形)。

2. 核心性质(共性+专属特性)

共性(继承平行四边形):①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②两组对角相等(均为\(90^\circ\));③对角线互相平分;④中心对称图形。

专属特性:①四个角都是直角(\(90^\circ\));②对角线相等(平行四边形中唯一对角线相等的类型);③轴对称图形(2条对称轴,过两组对边中点)。

3. 判定定理(3条)

1.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定义判定);

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3. 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直接判定,无需先证平行四边形)。

结论1:矩形面积公式

面积 = 长 × 宽(直角特性使长、宽即相邻两边,无需找高);若已知对角线长\(d\)、一条边长\(a\),则面积 = \(a\sqrt{d^2 - a^2}\)(由勾股定理求另一条边)。

结论2:矩形与直角三角形的关联

矩形对角线将其分成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且对角线的一半 = 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结合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斜边中线 = 斜边一半,故矩形四个顶点共圆,对角线为直径)。

结论3:矩形折叠问题的隐含关系

折叠矩形一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形成的三角形必为直角三角形,可通过勾股定理求折叠边长(高频考点)。

四、菱形

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与矩形对称,兼具平行四边形共性与边长相等特性。

1. 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称为菱形

2. 核心性质(共性+专属特性)

共性(继承平行四边形):①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邻边相等故四边均相等);②两组对角相等;③对角线互相平分;④中心对称图形。

专属特性:①四条边都相等;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③轴对称图形(2条对称轴,即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

3. 判定定理(3条)

1.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定义判定);

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3.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直接判定)。

结论1:菱形面积公式

面积 = 底 × 高(同平行四边形);或面积 = \(\frac{1}{2}d_1d_2\)(\(d_1\)、\(d_2\)为对角线,因对角线垂直,可拆为4个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

结论2:菱形对角线与边长的关系

设对角线长\(d_1\)、\(d_2\),边长为\(a\),则\((\frac{d_1}{2})^2 + (\frac{d_2}{2})^2 = a^2\)(由勾股定理,对角线一半与边长构成直角三角形)。

结论3:菱形的角与对角线的关联

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故对角线将菱形分成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且直角三角形的锐角 = 菱形对应角的一半。

五、正方形

正方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与菱形的“交集”,兼具两者所有性质。

1. 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称为正方形

2. 核心性质(继承矩形+菱形所有特性)

:四条边都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四个角都是直角(\(90^\circ\))。

对角线:①互相平分;②相等;③互相垂直;④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对角线与边长夹角为\(45^\circ\))。

对称性:①中心对称图形;②轴对称图形(4条对称轴,过两组对边中点及两条对角线)。

3. 判定定理(4条)

1. 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定义判定);

2.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3.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4. 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1:正方形面积公式

面积 = 边长²;或面积 = \(\frac{1}{2}d^2\)(\(d\)为对角线,因对角线相等且垂直,代入菱形面积公式)。

结论2:正方形对角线与边长的关系

对角线长\(d = a\sqrt{2}\)(\(a\)为边长,由勾股定理\(a^2 + a^2 = d^2\)推导)。

结论3:正方形内接图形的特性

正方形内接圆的直径 = 正方形边长;正方形外接圆的直径 = 正方形对角线长。

六、梯形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核心区别是“仅一组对边平行”,分为普通梯形与特殊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1. 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称为梯形。其中:两腰相等的梯形称为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称为直角梯形(直角腰垂直于两底)。

2. 核心性质(普通梯形+特殊梯形特性)

(1)普通梯形

平行的两边称为“底”(上底\(a\)、下底\(b\),通常上底短、下底长),不平行的两边称为“腰”;

两腰之间的距离称为“高\(h\)”(垂直于两底的垂线段长度);

面积 = \(\frac{1}{2}(a + b)h\)(“上底加下底乘高除以二”,通过割补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推导)。

(2)等腰梯形(特殊特性)

两腰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如底\(a\)上的两个角相等,底\(b\)上的两个角相等);

对角线相等;

轴对称图形(1条对称轴,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直角梯形(特殊特性)

有一组邻边垂直(直角腰垂直于两底);

面积可表示为“直角腰 × (上底 + 下底) ÷ 2”(直角腰即高);

无对称轴,非中心对称图形。

3. 判定定理(重点为等腰梯形)

1.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梯形定义判定);

2. 两腰相等的梯形(等腰梯形定义判定);

3. 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等腰梯形判定);

4.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等腰梯形判定);

5.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直角梯形判定)。

结论1:等腰梯形的“辅助线技巧”

解决等腰梯形问题常用辅助线:①过一腰端点作另一腰的平行线(构造平行四边形与等腰三角形);②过两腰端点作下底的垂线(构造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与矩形);③延长两腰交于一点(构造等腰三角形)。

结论2:直角梯形的“边长关系”

若直角梯形的直角腰为\(h\),非直角腰为\(l\),上底\(a\)、下底\(b\),则\(l^2 = h^2 + (b - a)^2\)(非直角腰、高、下底与上底的差构成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推导)。

结论3: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称为“中位线”,中位线长度 = \(\frac{1}{2}(a + b)\)(平行于两底),且梯形面积 = 中位线 × 高(由面积公式推导,\(\frac{1}{2}(a + b)h = 中位线 × h\))。

七、例题精讲

例题1:普通四边形内角和应用。已知四边形\(ABCD\)中,\(\angle A = 80^\circ\),\(\angle B = 100^\circ\),\(\angle C = 70^\circ\),求\(\angle D\)的度数。

解析:

由四边形内角和为\(360^\circ\),得\(\angle D = 360^\circ - \angle A - \angle B - \angle C = 360^\circ - 80^\circ - 100^\circ - 70^\circ = 110^\circ\)。

答案:\(110^\circ\)。

例题2:平行四边形性质应用。在□ABCD中,\(AB = 6\),\(BC = 8\),\(\angle A = 60^\circ\),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以\(AB\)为底(\(a = 6\)),高\(h = BC \cdot \sin60^\circ = 8×\frac{\sqrt{3}}{2} = 4\sqrt{3}\),故面积 = \(6×4\sqrt{3} = 24\sqrt{3}\)。

答案:\(24\sqrt{3}\)。

例题3:平行四边形判定。已知四边形\(ABCD\)中,\(AB \parallel CD\),且\(AB = CD = 5\),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由“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已知\(AB \parallel CD\)且\(AB = CD\),故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例题4:矩形对角线性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 = 10\),\(AB = 6\),求\(BC\)的长度。

解析:

矩形对角线相等且将矩形分为直角三角形,在\(Rt\triangle ABC\)中,\(AC\)为斜边,由勾股定理得\(BC = \sqrt{AC^2 - AB^2} = \sqrt{10^2 - 6^2} = \sqrt{64} = 8\)。

答案:\(8\)。

例题5:矩形折叠问题。矩形\(ABCD\)中,\(AB = 4\),\(AD = 6\),将边\(AD\)沿\(AE\)折叠,使点\(D\)落在\(BC\)上的点\(F\)处,求\(DE\)的长度。

解析:

折叠后\(AD = AF = 6\),\(DE = EF\)(设\(DE = x\),则\(EC = 4 - x\))。在\(Rt\triangle ABF\)中,\(BF = \sqrt{AF^2 - AB^2} = \sqrt{6^2 - 4^2} = \sqrt{20} = 2\sqrt{5}\),故\(FC = BC - BF = 6 - 2\sqrt{5}\)。

在\(Rt\triangle EFC\)中,由勾股定理\(EF^2 = EC^2 + FC^2\),即\(x^2 = (4 - x)^2 + (6 - 2\sqrt{5})^2\),解得\(x = \frac{14 - 6\sqrt{5}}{2} = 7 - 3\sqrt{5}\)(验证:计算过程需注意平方展开,最终结果为正数)。

答案:\(7 - 3\sqrt{5}\)。

例题6:菱形对角线与面积。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和\(8\),求菱形的面积与边长。

解析:

①面积 = \(\frac{1}{2}×6×8 = 24\);

②对角线交点平分对角线,故半对角线长为\(3\)和\(4\),边长 = \(\sqrt{3^2 + 4^2} = 5\)(勾股定理)。

答案:面积\(24\),边长\(5\)。

例题7:菱形判定。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 \perp BD\),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证明:

由“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已知\(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AC \perp BD\),故\(ABCD\)是菱形。

例题8:正方形对角线与面积。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4\sqrt{2}\),求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解析:

设边长为\(a\),由对角线\(d = a\sqrt{2}\),得\(a = \frac{4\sqrt{2}}{\sqrt{2}} = 4\);

面积 = \(a^2 = 16\)(或面积 = \(\frac{1}{2}d^2 = \frac{1}{2}×(4\sqrt{2})^2 = 16\))。

答案:边长\(4\),面积\(16\)。

例题9:正方形内接圆。正方形的边长为\(6\),求其内切圆的半径与外接圆的直径。

解析:

①内切圆直径 = 正方形边长,故半径 = \(3\);

②外接圆直径 = 正方形对角线,故直径 = \(6\sqrt{2}\)。

答案:内切圆半径\(3\),外接圆直径\(6\sqrt{2}\)。

例题10:普通梯形面积计算。梯形\(ABCD\)中,上底\(AB = 3\),下底\(CD = 7\),高\(h = 4\),求梯形面积。

解析:面积 = \(\frac{1}{2}(AB + CD)×h = \frac{1}{2}(3 + 7)×4 = 20\)。

答案:\(20\)。

例题11: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ABCD\)中,上底\(AD = 2\),下底\(BC = 6\),高\(h = 2\),求等腰梯形的腰长。

解析:

过\(A\)、\(D\)作\(BC\)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则\(BE = FC = \frac{BC - AD}{2} = \frac{6 - 2}{2} = 2\)。

腰长\(AB = \sqrt{BE^2 + h^2} = \sqrt{2^2 + 2^2} = 2\sqrt{2}\)。

答案:\(2\sqrt{2}\)。

例题12:直角梯形边长关系。直角梯形\(ABCD\)中,上底\(AD = 3\),下底\(BC = 5\),直角腰\(AB = 4\),求非直角腰\(CD\)的长度。

解析:

非直角腰\(CD\)、高\(AB\)、下底与上底的差(\(BC - AD = 2\))构成直角三角形,故\(CD = \sqrt{AB^2 + (BC - AD)^2} = \sqrt{4^2 + 2^2} = \sqrt{20} = 2\sqrt{5}\)。

答案:\(2\sqrt{5}\)。

例题13: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平方和。在□ABCD中,\(AB = 5\),\(AD = 3\),求对角线\(AC^2 + BD^2\)的值。

解析:

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平方和公式\(AC^2 + BD^2 = 2(AB^2 + AD^2)\),代入得\(2(5^2 + 3^2) = 2(25 + 9) = 68\)。

答案:\(68\)。

例题14:矩形中点四边形。矩形\(ABCD\)的四条边中点分别为\(E\)、\(F\)、\(G\)、\(H\),连接\(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菱形。

证明:

由中点四边形性质,矩形对角线相等,故中点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等于对角线的一半且平行,即两组对边相等且邻边相等(因对角线相等),故四边形\(EFGH\)是菱形。

例题15:菱形角与对角线。菱形\(ABCD\)中,\(\angle ABC = 60^\circ\),边长为\(4\),求对角线\(AC\)的长度。

解析:

\(\angle ABC = 60^\circ\),对角线\(AC\)平分\(\angle BAD\),且\(AB = BC = 4\),故\(\triangle ABC\)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为\(60^\circ\)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因此\(AC = AB = 4\)。

答案:\(4\)。

例题16:正方形折叠求角度。将正方形\(ABCD\)的边\(BC\)沿\(BF\)折叠,使点\(C\)落在\(AD\)上的点\(E\)处,求\(\angle EBF\)的度数。

解析:

折叠后\(BE = BC = AB\)(正方形边长相等),故\(\triangle AB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ngle ABE = 45^\circ\)。又\(\angle EBF = \angle CBF\)(折叠角相等),故\(\angle EBF = \frac{1}{2}(90^\circ - 45^\circ) = 22.5^\circ\)。

答案:\(22.5^\circ\)。

例题17:梯形中位线应用。梯形的中位线长为\(8\),高为\(5\),求梯形的面积。

解析:

梯形面积 = 中位线 × 高 = \(8×5 = 40\)。

答案:\(40\)。

例题18:等腰梯形判定。已知梯形\(ABCD\)中,\(AD \parallel BC\),且\(AC = BD\),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证明:

过\(D\)作\(DE \parallel AC\)交\(BC\)延长线于\(E\),则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AD \parallel CE\),\(AC \parallel DE\)),故\(DE = AC = BD\),\(\triangle BDE\)是等腰三角形,\(\angle DBC = \angle DEC = \angle ACB\)。又\(AC = BD\),\(BC = CB\),故\(\triangle ABC \cong \triangle DCB\)(SAS),\(AB = DC\),因此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例题19: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高的关系。□ABCD中,\(AB = 4\),面积为\(24\),求\(AB\)边上的高与\(AD\)边上的高的比(设\(AD = 6\))。

解析:

①\(AB\)边上的高\(h_1 = \frac{面积}{AB} = \frac{24}{4} = 6\);

②\(AD\)边上的高\(h_2 = \frac{面积}{AD} = \frac{24}{6} = 4\);

③高的比\(h_1:h_2 = 6:4 = 3:2\)。

答案:\(3:2\)。

例题20:四边形中点四边形判定。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连接其四条边中点形成四边形\(EFGH\),判断四边形\(EFGH\)的形状。

解析:

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任意四边形中点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又原四边形对角线垂直,故中点四边形的邻边分别平行于对角线且垂直(平行线的传递性),因此四边形\(EFGH\)是矩形。

答案:矩形。

八、总结

四边形家族的核心是“共性与特性的分层”:普通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是基础;平行四边形是特殊四边形的“母体”,矩形、菱形、正方形通过“直角”“邻边相等”的约束衍生;梯形则以“仅一组对边平行”区别于平行四边形。掌握各图形的定义(判定依据)、性质(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及二级结论(面积、辅助线、折叠关系),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而例题中的“辅助线技巧”(如梯形作高、平行四边形连对角线)和“折叠问题勾股定理应用”,是考试中的高频考点,需重点练习。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