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论:剩余类、完全剩余系、简化剩余系、中国剩余定理
一、剩余类
设\(m\)是一个正整数,对于任意整数\(a\),所有与\(a\)模\(m\)同余的整数构成的集合,称为模\(m\)的一个剩余类。
记为\(\overline{a}\),其中\(\overline{a}=\{x|x\in Z,x\equiv a(\bmod m)\}\)。
例如,当\(m = 5\)时,模\(5\)的一个剩余类\(\overline{2}=\{\cdots,-8,-3,2,7,12,\cdots\}\),这些数除以\(5\)的余数都是\(2\)。
二、完全剩余系
从模\(m\)的每一个剩余类中各取一个代表元素,所构成的集合称为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例如,\(\{0,1,2,3,4\}\)是模\(5\)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通常情况下,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是\(\{0,1,\cdots,m - 1\}\),但完全剩余系的选取不唯一,\(\{-2,-1,0,1,2\}\)也是模\(5\)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完全剩余系的性质
性质一:元素个数固定:模\(m\)的完全剩余系含有\(m\)个元素。这是因为模\(m\)共有\(m\)个不同的剩余类,每个剩余类取一个代表元素组成完全剩余系,所以元素个数为\(m\)。
性质二:同余关系保持:设\(\{a_1,a_2,\cdots,a_m\}\)是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对于任意整数\(b\),\(\{a_1 + b,a_2 + b,\cdots,a_m + b\}\)也是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证明如下:
假设\(a_i + b\equiv a_j + b(\bmod m)\)(\(i\neq j\)),根据同余的性质,两边同时减去\(b\),可得\(a_i\equiv a_j(\bmod m)\),这与\(\{a_1,a_2,\cdots,a_m\}\)是完全剩余系矛盾,所以\(\{a_1 + b,a_2 + b,\cdots,a_m + b\}\)中任意两个元素模\(m\)不同余,即它是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性质三:乘法保持(在与\(m\)互质的情况下):设\(\{a_1,a_2,\cdots,a_m\}\)是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若整数\(c\)与\(m\)互质\((c,m)=1\),则\(\{ca_1,ca_2,\cdots,ca_m\}\)也是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证明如下:
假设\(ca_i\equiv ca_j(\bmod m)\)(\(i\neq j\)),因为\((c,m)=1\),根据同余除法性质,可得\(a_i\equiv a_j(\bmod m)\),这与\(\{a_1,a_2,\cdots,a_m\}\)是完全剩余系矛盾,所以\(\{ca_1,ca_2,\cdots,ca_m\}\)中任意两个元素模\(m\)不同余,即它是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剩余类和完全剩余系的应用
简化计算:在计算整数关于模\(m\)的同余问题时,可以利用完全剩余系来简化计算。
例如,计算\(1001\times1002\times\cdots\times2000\)除以\(1000\)的余数。因为\(\{1001,1002,\cdots,2000\}\)与\(\{1,2,\cdots,1000\}\)是模\(1000\)的完全剩余系,所以\(1001\times1002\times\cdots\times2000\equiv1\times2\times\cdots\times1000(\bmod1000)\),而\(1\times2\times\cdots\times1000\)能被\(1000\)整除,余数为\(0\)。
同余方程求解:在求解同余方程\(ax\equiv b(\bmod m)\)时,剩余类和完全剩余系的概念也很有用。
例如,通过在模\(m\)的完全剩余系中逐一验证来求解简单的同余方程。对于方程\(3x\equiv1(\bmod5)\),在模\(5\)的完全剩余系\(\{0,1,2,3,4\}\)中分别代入\(x\)进行验证,找到满足方程的解\(x = 2\)。
三、简化剩余系
设\(m\)是一个正整数,一个模\(m\)的简化剩余系是指从模\(m\)的完全剩余系中与\(m\)互质的数所构成的集合。
例如,对于\(m = 10\),其完全剩余系是\(\{0,1,2,3,4,5,6,7,8,9\}\),而与\(10\)互质的数为\(1,3,7,9\),所以\(\{1,3,7,9\}\)是模\(10\)的一个简化剩余系。
简化剩余系性质
性质一:元素个数与欧拉函数相关
模\(m\)的简化剩余系中元素的个数为\(\varphi(m)\),其中\(\varphi(m)\)是欧拉函数。
例如,当\(m = 6\)时,\(\varphi(6)=2\)(因为与\(6\)互质的数有\(1\)和\(5\)),其简化剩余系可以是\(\{1,5\}\)。
性质二:乘法封闭性(在一定条件下)
设\(r_1,r_2\)是模\(m\)的简化剩余系中的任意两个元素,则\(r_1r_2\)(模\(m\)运算后)的结果仍然属于模\(m\)的简化剩余系(前提是\((r_1r_2,m)=1\))。例如,对于模\(8\)的简化剩余系\(\{1,3,5,7\}\),\(3\times5 = 15\equiv7(\bmod8)\),\(7\)仍然属于模\(8\)的简化剩余系。
构造简化剩余系的方法
方法一:筛选法(基于完全剩余系)
先写出模\(m\)的完全剩余系,然后逐一判断每个元素与\(m\)是否互质,将互质的元素挑选出来组成简化剩余系。
例如,对于\(m = 12\),完全剩余系是\(\{0,1,2,3,4,5,6,7,8,9,10,11\}\),通过判断互质关系,得到简化剩余系为\(\{1,5,7,11\}\)。
方法二:利用已知简化剩余系和同余关系构造(对于互质的整数)
设\(m_1\)和\(m_2\)是互质的正整数,已知模\(m_1\)的简化剩余系\(r_{11},r_{12},\cdots,r_{1\varphi(m_1)}\)和模\(m_2\)的简化剩余系\(r_{21},r_{22},\cdots,r_{2\varphi(m_2)}\),可以通过中国剩余定理构造模\(m = m_1m_2\)的简化剩余系。具体构造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根据同余方程求解。
1. 中国剩余定理内容
设\(m_1,m_2,\cdots,m_n\)是两两互质的正整数,\(a_1,a_2,\cdots,a_n\)是任意整数,则同余方程组
\(\begin{cases}x\equiv a_1\pmod{m_1}\\x\equiv a_2\pmod{m_2}\\\cdots\\x\equiv a_n\pmod{m_n}\end{cases}\)在模\(M = m_1m_2\cdots m_n\)下有唯一解。
2. 中国剩余定理解法示例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对于同余方程组\(\begin{cases}x\equiv2\pmod{3}\\x\equiv3\pmod{5}\\x\equiv2\pmod{7}\end{cases}\)。
首先,计算\(M = 3\times5\times7 = 105\)。
然后,分别计算\(M_1=\frac{M}{m_1}=\frac{105}{3}=35\),\(M_2=\frac{M}{m_2}=\frac{105}{5}=21\),\(M_3=\frac{M}{m_3}=\frac{105}{7}=15\)。
接着,求\(M_1\)关于\(m_1\)的逆元\(y_1\),即找到满足\(35y_1\equiv1\pmod{3}\)的\(y_1\),通过计算可知\(y_1 = 2\);求\(M_2\)关于\(m_2\)的逆元\(y_2\),满足\(21y_2\equiv1\pmod{5}\),可得\(y_2 = 1\);求\(M_3\)关于\(m_3\)的逆元\(y_3\),满足\(15y_3\equiv1\pmod{7}\),可得\(y_3 = 1\)。
最后,根据公式\(x=(a_1M_1y_1 + a_2M_2y_2+\cdots+a_nM_ny_n)\bmod M\),可得\(x=(2\times35\times2 + 3\times21\times1+2\times15\times1)\bmod105 = 23\),所以该同余方程组的解为\(x\equiv23\pmod{105}\)。
3. 中国剩余定理证明思路
令\(M = m_1m_2\cdots m_n\),对于每个\(i = 1,2,\cdots,n\),定义\(M_i=\frac{M}{m_i}\)。由于\(m_i\)两两互质,所以\(M_i\)与\(m_i\)互质,根据裴蜀定理,存在整数\(y_i\)使得\(M_iy_i\equiv1\pmod{m_i}\)。
构造一个解\(x=a_1M_1y_1 + a_2M_2y_2+\cdots+a_nM_ny_n\)。对于任意的\(j = 1,2,\cdots,n\),当\(i\neq j\)时,\(m_j\mid M_i\),所以\(a_iM_iy_i\equiv0\pmod{m_j}\)。而对于\(i = j\),\(a_iM_iy_i\equiv a_i\pmod{m_i}\)。
所以\(x\)满足同余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即\(x\)是同余方程组的一个解。再证明解的唯一性,假设\(x_1\)和\(x_2\)是同余方程组的两个解,那么对于每个\(i\),\(x_1 - x_2\equiv0\pmod{m_i}\),因为\(m_i\)两两互质,所以\(x_1 - x_2\equiv0\pmod{M}\),即\(x_1\equiv x_2\pmod{M}\),所以在模\(M\)下解是唯一的。
4. 中国剩余定理历史背景与应用
历史背景:中国剩余定理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原文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杰出成就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论方面的智慧。
应用领域:
在数学领域,中国剩余定理是数论中的重要定理,它为解决同余方程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在抽象代数等相关学科中,也用于研究环和模的结构等。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密码学和编码理论中有广泛应用。例如,在RSA加密算法的某些改进和扩展中,中国剩余定理可以用来加速模幂运算,提高加密和解密的效率。在纠错编码中,它也可以用于设计高效的纠错码,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在天文学中,用于计算天文周期等复杂的周期问题,通过将多个周期问题转化为同余方程组,利用中国剩余定理求解。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小学数学:和差、和倍、差倍、年龄问题
- 行程问题:相遇、追及、环形跑道、流水行船、列车过桥问题
-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
- 小学数学:工程问题
- 小学数学:牛吃草问题
- 小学数学:裂项相消法
- 小学数学:特殊数列求和公式与推导
- 初等数论:整数的概念、分类、性质
- 初等数论:实数的进位制与相互转化
- 初等数论:分数化小数与小数化分数
- 初等数论:实数的连分数表示
- 初等数论:\(b\mid a\)整除的概念与整除的性质
- 初等数论:因式分解、分解公式:\(a^n-b^n\)与\(a^n+b^n\)
- 初等数论:勾股数组\((a, b, c)\)与本原勾股数组公式
- 初等数论:勾股数组与单位圆\(x^{2}+y^{2}=1\)
- 初等数论:高次幂之和与费马大定理\(x^{n}+y^{n}=z^{n}\)
- 初等数论:带余除法:\(a = bq + r\)
- 初等数论:最大公因数:\((a,b)\) 最小公倍数:\([a,b]\)
- 初等数论:辗转相除法(欧几里得算法)
- 初等数论:素数(质数)与合数
- 初等数论:算术基本定理-正整数的唯一分解定理
- 初等数论:数的奇偶性和平方数
- 初等数论:高斯函数(取整)\(y=[x]\)
- 初等数论:二元一次不定方程\(ax + by = c\)
- 初等数论:同余 \(a\equiv b(\bmod m)\)、欧拉定理、同余方程
- 初等数论:剩余类、完全剩余系、简化剩余系、中国剩余定理
- 初中数学:七、八、九年级总目录
- 初中数学 01 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四则运算
- 初中数学 02 实数: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
- 初中数学 03 二次根式、重二次根式、根式与绝对值的非负性
- 初中数学 04 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加减法
- 初中数学 05 整式乘法、整式除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
- 初中数学 06 分式性质:约分、通分、运算
- 初中数学 07 一元一次方程、含字母系数
- 初中数学 08 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法
- 初中数学 09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 初中数学 10 分式方程:增根
- 初中数学 11 一元二次、三次、四次、五次方程、韦达定理
- 初中数学 12 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
- 初中数学 13 一次函数:\(y = kx + b\)(\(k≠0\))
- 初中数学 14 二次函数、图像、性质:\(y = ax^{2}+bx + c\)
- 初中数学 15 反比例函数:\(y=\frac{k}{x}\)(\(k\)为常数,\(k≠0\))
- 初中数学 16 图形的初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
- 初中数学 17 相交线与平行线
- 初中数学 18 三角形:角平分线、中线、高、三角形的五心
- 初中数学 19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
- 初中数学 20 轴对称、中垂线、等腰三角形
- 初中数学 21 勾股定理:\(a^{2}+b^{2}=c^{2}\)
- 初中数学 22 平行四边形、中位线、矩形、菱形、正方形
- 初中数学 23 圆:与圆有关的角、线、垂径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