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登高》杜甫(fǔ)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新近停止。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译文

狂风猛烈,天空高远,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讲解

前四句写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从多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形、声、色、态俱全,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整体上描绘了远景,诗人仰视落叶飘零,俯视江水奔流,“无边”“不尽”使画面显得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境界宏阔深远,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后四句抒情: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诗人从空间(万里)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雄阔高浑的诗句之中。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风格沉郁顿挫,体裁以古体、律诗见长,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