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菩(pú)萨(sà)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1. 郁孤台:位于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
2. 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们。
3. 长安:这里代指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北宋的都城。
4. 可怜:可惜。
5.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讲解
创作背景: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屡遭排挤、贬谪。淳熙三年(1176年),他任江西提点刑狱,途经造口(今江西万安皂口)时,因这里曾见证隆祐太后被金兵追击的屈辱历史,触景生情,写下此词。
上片解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开篇将郁孤台下的赣江水与“行人泪”联系起来,化用建炎三年金兵南侵,隆祐太后率群臣经江西逃亡,百姓流离失所的历史事件,以江水喻泪水,虚实结合,奠定了沉郁悲怆的基调。“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词人遥望西北的汴京,却被无数青山遮挡,“望”字体现对沦陷故土的眷恋,“可怜”二字则流露出对南宋朝廷偏安、不思进取的无奈与痛心,青山也象征着收复中原道路上的重重阻碍。
下片解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笔锋一转,强调青山虽能阻挡视线,却无法阻挡江水向东流去,以江水喻抗金复国的大势,表达了词人坚信沦陷的国土终有一天会重归南宋。“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暮色降临,词人正满怀愁绪,又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既暗示了收复中原“行不得”的现实困境,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孤独。
作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语文基础
- 高考诗词《蜀(shǔ)道难》李白
- 高考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 高考诗词《将(qiānɡ)进酒》李白
- 高考诗词《燕歌行》高适
- 高考诗词《蜀相》杜甫(fǔ)
- 高考诗词《客至》杜甫(fǔ)
- 高考诗词《登高》杜甫(fǔ)
- 高考诗词《登岳阳楼》杜甫(fǔ)
- 高考诗词《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 高考诗词《李凭箜(kōng)篌(hóu)引》李贺
- 高考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yún)
- 高考诗词《锦瑟》李商隐
- 高考诗词《虞(yú)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yù)
- 高考诗词《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 高考诗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 高考诗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 高考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高考诗词《登快阁》黄庭坚
- 高考诗词《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 高考诗词《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 高考诗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 高考诗词《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 高考诗词《临安春雨初霁(jì)》陆游
- 高考诗词《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 高考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 高考诗词《菩(pú)萨(sà)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 高考诗词《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 高考诗词《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kuí)
- 高考诗词《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王实甫(fǔ)
- 高考诗词《氓(méng)》《诗经》
- 高考诗词《关雎(jū)》《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