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蜀相》杜甫(fǔ)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2.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3.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4. 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5.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自”“空”二字含情,表明诗人无心赏玩、倾听,因为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6. 三顾频烦天下计: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频烦,犹“频繁”,多次。

7.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8.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译文

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长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讲解

这首诗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设问的方式开篇,点明了寻找丞相祠堂的地点,“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中间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描写了祠内的景物,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看似美好,却因无人欣赏而显得寂寥,暗示了诸葛亮身后的寂寞,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怅惘。

后四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和命运的高度概括与评价。“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赞颂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忠诚勤勉,他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这两句诗也引发了后世无数英雄豪杰的共鸣,他们为诸葛亮的命运而感慨,同时也可能联想到自己的壮志难伸。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以区别于李商隐与杜牧的“小李杜”。759 - 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他。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