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原文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释

1. 贺新郎:词牌名。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阕各十句,六仄韵。

2. 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

3. 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

4. 国脉:国家的命脉。

5. 长缨:长带子,这里指代能够制服敌人的力量。

6. 戎主:敌人的首领。

7. 尺度:标准,这里指用人的标准。

8. 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9. 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10. 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11. 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12. 联句:两人或多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谓联句。

13. 登楼揽镜:上楼照镜,慨叹功业未建,人已衰老。

14. 冲梯:冲车和云梯,古代攻城的工具。

15. 制难:挽回危难的局势。

16. 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

17. 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

18. 投笔:投笔从戎,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典故。

19. 题柱: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译文

王实之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其中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语,我回笔疾书回答他。

国家的命脉已经微弱得像一根丝缕。请问,什么时候才能拿到长缨,去捆绑敌人的首领?人间并非没有好汉,只是谁能放宽用人的标准呢?看看当年的韩世忠吧。他哪里有谷城公那样的人传授兵书,也不曾遇到骊山母那样的仙人指点。但他却能在谈笑之间崛起于两河路,成为抗金名将。

我年轻时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如今登楼远望,揽镜自照,感慨自己已经衰老,多次耽误了从军报国的机会。听说北方的蒙古军来势汹汹,边境上攻城的冲梯频繁舞动。你不要说敌人投鞭断流是虚言,自古以来,一个贤能的人就能挽救国家的危难。即使有坚固的城池,难道就可以没有张巡、许远那样的名将吗?赶快投笔从戎吧,不要再想着靠写文章来获取高官厚禄了。

讲解

创作背景:蒙古军从1235年开始南侵,南宋军民虽进行了抵抗,但国势仍危殆。1243年,蒙古军攻四川,破大安军,次年五月又围攻寿春府。刘克庄听到边境告警消息,希望当权者广招人才挽救危亡,于是写下此词。这是他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

上片解析:开篇“国脉微如缕”以形象比喻指出国家命脉衰微,接着“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表达了对擒获敌人首领的渴望,反映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报国之志。“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则抒发了任人唯贤的议论,认为人间有好汉,只是缺乏宽松的用人标准,并以韩世忠为例,说明即使没有名师传授和神仙指点,照样能建立功勋,强调了人才的能力和潜力。

下片解析:“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自己年轻时曾有过在军营联句的经历,如今却已衰老,多次错过从军机会。“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描绘了蒙古军南侵的紧迫形势。“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作者提醒人们不要轻视敌人的威胁,强调贤能之人对于挽救国家危难的重要性,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需要良将坚守。最后“快投笔,莫题柱”,作者呼吁有志之士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只想着通过文辞获取功名,表达了对爱国志士的期望和与友人共勉的情怀。

作者

刘克庄(1187—1269年),本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南宋词人。他早年师从真德秀,又与翁卷、赵师秀等人友善。其诗词风格早期瑰丽精琢,后期因眼见南宋国势飘摇,宦海沉浮,写了很多感慨时事的作品,风格豪放悲壮,成为辛派词人中的领袖人物。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其中词作五卷,被辑为《后村长短句》。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