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李凭箜(kōng)篌(hóu)引》李贺

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释

1. 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2.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

3.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4.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5. 高秋:指弹奏时间,九月深秋。

6. 空山: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7. 江娥:一作“湘娥”,指娥皇、女英。

8.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9. 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10. 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11. 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12. 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

13. 二十三丝:竖箜篌有二十三弦。

14.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15.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

16. 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17. 神山:一作“坤山”。

18. 神妪:《搜神记》中好音乐、能弹箜篌的成夫人。

19. 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

20. 吴质:即吴刚。

21. 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22. 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讲解

诗歌结构:诗的开篇先写箜篌构造精良,以衬托演奏者技艺高超,接着从侧面烘托乐声的美妙,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用云、湘娥、素女的反应来展现箜篌声的感染力。然后正面描写乐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声写声、以形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和优美动听。后半部分则着重渲染乐声的效果,从长安十二门前的冷光被融,到打动紫皇,再到乐声传入天界,引发石破天惊、秋雨洒落,以及神山神妪、老鱼瘦蛟等的反应,将乐声的神奇美妙推向极致。

艺术特色:全诗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奇特的比喻,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等,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同时,诗人还通过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将抽象的音乐形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极具艺术感染力。

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他是“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著有《昌谷集》。李贺的诗歌风格独特,以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和瑰丽的语言著称,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