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拟行路难》(其四)鲍(bào)照

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

泻:倾,倒。

安能:怎能。

自宽:自我宽慰。

断绝:停止。

吞声:声将发又止。

踯躅:徘徊不前。

译文

水倒在平坦的地上,自然地向四面八方流去。人生也有自己的命运,怎么能边走边叹息,坐下又忧愁呢?我斟酒来安慰自己,举杯时却觉得歌声难以继续。我的心不是木头和石头,难道会没有感情吗?我抑制着声音,徘徊不前,不敢说出心中的感受。

讲解

内容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诗人以“泻水置平地”起兴,形象地揭示了人生贵贱穷达的不一致,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同时又通过“心非木石岂无感”展现了内心的愤懑,而“吞声踯躅不敢言”则反映出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与隐忍。

艺术特色:诗人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水的流向不同比喻人生境遇的差异,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全诗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灵活变换,形成了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作者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又称他为鲍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