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拟行路难》(其四)鲍(bào)照
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
泻:倾,倒。
安能:怎能。
自宽:自我宽慰。
断绝:停止。
吞声:声将发又止。
踯躅:徘徊不前。
译文
水倒在平坦的地上,自然地向四面八方流去。人生也有自己的命运,怎么能边走边叹息,坐下又忧愁呢?我斟酒来安慰自己,举杯时却觉得歌声难以继续。我的心不是木头和石头,难道会没有感情吗?我抑制着声音,徘徊不前,不敢说出心中的感受。
讲解
内容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诗人以“泻水置平地”起兴,形象地揭示了人生贵贱穷达的不一致,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同时又通过“心非木石岂无感”展现了内心的愤懑,而“吞声踯躅不敢言”则反映出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与隐忍。
艺术特色:诗人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水的流向不同比喻人生境遇的差异,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全诗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灵活变换,形成了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作者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又称他为鲍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语文基础
- 高考文言文《劝学》《荀子》节选
- 高考文言文《屈原列传》司马迁
- 高考文言文《谏(jiàn)太宗十思疏》魏征
- 高考文言文《师说》韩愈
- 高考文言文《阿(ē)房宫赋》杜牧
- 高考文言文《六国论》苏洵
- 高考文言文《答司马谏(jiàn)议书》王安石
- 高考文言文《赤壁赋》苏轼
- 高考文言文《项脊轩志》归有光
- 高考文言文《子路、曾晳、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 高考文言文《报任安书》司马迁
- 高考文言文《过秦论》(上)贾谊
- 高考文言文《礼运》《礼记》
- 高考文言文《陈情表》李密
- 高考文言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 高考文言文《种树郭橐(tuó)驼传》柳宗元
- 高考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 高考文言文《石钟山记》苏轼
- 高考文言文《登泰山记》姚鼐(nài)
- 高考诗词《静女》《诗经·邶(bèi)风》
- 高考诗词《无衣》《诗经·秦风》
- 高考诗词《离骚(sāo)》屈原
- 高考诗词《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 高考诗词《短歌行》曹操
- 高考诗词《归园田居》(其一)陶潜
- 高考诗词《拟行路难》(其四)鲍(bào)照
- 高考诗词《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高考诗词《蜀(shǔ)道难》李白
- 高考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 高考诗词《将(qiānɡ)进酒》李白
- 高考诗词《燕歌行》高适
- 高考诗词《蜀相》杜甫(fǔ)
- 高考诗词《客至》杜甫(fǔ)
- 高考诗词《登高》杜甫(fǔ)
- 高考诗词《登岳阳楼》杜甫(fǔ)
- 高考诗词《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 高考诗词《李凭箜(kōng)篌(hóu)引》李贺
- 高考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yún)
- 高考诗词《锦瑟》李商隐
- 高考诗词《虞(yú)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yù)
- 高考诗词《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 高考诗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 高考诗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 高考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高考诗词《登快阁》黄庭坚
- 高考诗词《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 高考诗词《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 高考诗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 高考诗词《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 高考诗词《临安春雨初霁(jì)》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