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子路、曾晳、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1.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2.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3.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毋,不要;后一个“以”同“已”,停止。
4. 居:平日,平时。
5.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6.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7. 摄:夹处。
8.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的)军队来攻打它。加,施加;师旅,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9. 因之以饥馑:接下来又有饥荒。因,接续;饥馑,泛指饥荒。
10. 比及:等到。
11. 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12. 哂:微笑。
13. 如:或者。
14. 俟:等待。
15. 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16.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17. 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18.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19.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20. 铿尔:铿的一声,指止瑟声。
21. 作:立起来,站起身。
22. 撰:才具,才能。
23. 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
24. 冠者: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这里指成年人。
25. 喟然:叹息的样子。
26. 与:赞成。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讲解
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录了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谈话,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子路的回答表现出他的轻率急躁,冉有则显得谦虚,公西华更加委婉曲致,而曾皙的回答则展现出高雅宁静的气质。孔子赞赏曾皙的观点,是因为曾皙描绘的“春服图”符合孔子重视礼乐教化的思想主张,比起其他三者更为雅洁。同时,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的描写,如“率尔而对”“夫子哂之”“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等,生动地表现出各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
作者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弟子的言行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周游列国,但其政治主张不被采用,退而讲学、著述,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文基础
- 中考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 中考诗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 中考诗词《满江红·小住京华》近代·秋瑾(jǐn)
- 中考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 中考诗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
- 中考诗词《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宋·辛弃疾
- 中考诗词《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 中考诗词《十五从军征》汉·两汉乐府
- 中考诗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 中考诗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 中考诗词《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 中考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 中考诗词《南安军》宋·文天祥
- 中考诗词《别云间》明·夏完淳
- 中考诗词《中吕·朝天子》明·王磐
- 高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 高考文言文《劝学》《荀子》节选
- 高考文言文《屈原列传》司马迁
- 高考文言文《谏(jiàn)太宗十思疏》魏征
- 高考文言文《师说》韩愈
- 高考文言文《阿(ē)房宫赋》杜牧
- 高考文言文《六国论》苏洵
- 高考文言文《答司马谏(jiàn)议书》王安石
- 高考文言文《赤壁赋》苏轼
- 高考文言文《项脊轩志》归有光
- 高考文言文《子路、曾晳、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 高考文言文《报任安书》司马迁
- 高考文言文《过秦论》(上)贾谊
- 高考文言文《礼运》《礼记》
- 高考文言文《陈情表》李密
- 高考文言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 高考文言文《种树郭橐(tuó)驼传》柳宗元
- 高考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 高考文言文《石钟山记》苏轼
- 高考文言文《登泰山记》姚鼐(nài)
- 高考诗词《静女》《诗经·邶(bèi)风》
- 高考诗词《无衣》《诗经·秦风》
- 高考诗词《离骚(sāo)》屈原
- 高考诗词《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 高考诗词《短歌行》曹操
- 高考诗词《归园田居》(其一)陶潜
- 高考诗词《拟行路难》(其四)鲍(bào)照
- 高考诗词《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高考诗词《蜀(shǔ)道难》李白
- 高考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 高考诗词《将(qiānɡ)进酒》李白
- 高考诗词《燕歌行》高适
- 高考诗词《蜀相》杜甫(fǔ)
- 高考诗词《客至》杜甫(fǔ)
- 高考诗词《登高》杜甫(f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