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有道而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注释:敏,勤勉就,靠近、接近正,匡正、改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讲解:这一章体现了孔子对君子好学品质的界定。他认为君子不应过于注重物质生活,而应把精力放在做事和提升道德修养上。“敏于事而慎于言”强调了行为上的积极和言语上的谨慎。“就有道而正焉”则指出了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即向有道德学问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注释:如……何,对……怎么办。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讲解:孔子认为,礼和乐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仁爱之心则是内在的本质。如果一个人内心缺乏仁爱,那么他所遵循的礼和乐就只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实际意义。这体现了孔子对道德本质的重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注释:道,在这里指儒家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等。

译文:孔子说:“如果早晨能够领悟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可以了。”

讲解: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真理和道的强烈追求和向往。他认为,道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一旦能够领悟到道,生命就有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即使生命短暂,也无所遗憾。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注释:喻,明白、知晓。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讲解:这是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一种区分标准。君子以义作为行为的准则,注重道德和伦理规范,追求的是符合正义和道德的事情。而小人则往往只看重个人的利益,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这种区分体现了孔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注释: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齐,看齐。内自省,内心自我反省。

译文:孔子说:“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错误。”

讲解:这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和态度。通过向贤能的人学习,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才能。同时,通过对不贤之人的反思,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从而使自己不断进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注释:质,质朴、朴实。文,文采、文饰。野,粗野、粗俗。史,虚浮、浮华。彬彬,形容文质兼备、配合适当。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得当,才是君子。”

讲解:这一章讨论了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的关系。孔子认为,一个人既要有朴实的内在品质,又要有适当的外在文采,两者要相互协调,这样才符合君子的标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注释:士,这里指读书人。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弘,广大。毅,坚强。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使命,难道还不重大吗?到死才停止,难道还不遥远吗?”

讲解:曾子强调了读书人应有的担当和使命。作为士,要以实现仁为己任,这是一个重大而长远的目标,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去为之奋斗终身。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注释:篑,盛土的竹筐。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虽然只倒下一筐土,但我愿意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愿意前进的。”

讲解:这一章用堆山的比喻说明了做事的坚持和自主的重要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同时,是否继续前进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和决心。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注释:知,通“智”,智慧。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困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讲解:这一章高度赞扬了智慧、仁德、勇敢三种美德。智慧的人能够明辨是非,所以不会困惑;仁德的人内心充满仁爱,没有过多的私欲和烦恼,所以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能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释:一言,一个字。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讲解:“恕”道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重要道德准则,体现了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思想。它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不把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注释:小子,指学生们。兴,激发人的情感。观,观察社会现实。群,合群、团结。怨,讽刺、批评。迩,近。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讲解: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认为它具有多种功能,如激发情感、培养观察力、促进人际交往、表达不满等,同时还能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和自然知识,是修身和治国的重要教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注释: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目,条目,具体内容。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道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讲解:“克己复礼”是孔子关于“仁”的核心思想之一。孔子认为,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就能实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是具体的实践方法,从人的视听言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道。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