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礼运》《礼记》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为:是,表判断。

与:通“举”,选举,推举。

修:培养。

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指女子出嫁。

恶:憎恶。

藏:私藏。

是故:因此,所以。

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作:兴起。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青壮年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讲解

文章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了纲领性说明,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接着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人人得到社会关爱,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最后指出在大同社会中,阴谋诡计、盗窃作乱等现象不会发生,呈现出“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局面。本文通过对理想的“大同”社会的描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其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是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作者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