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六国论》苏洵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1. 率:一律,一概。
2. 判:确定,断定。
3. “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 终:最后。
5. 与:亲附、亲近。
6. 既:已经。
7. 免:幸免。
8. 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 速:招致。
10. 再:两次。
11. 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12. 洎:及,等到。
13. 谗:小人的坏话。
14. 殆:快要。
15. 智力:智谋和力量。
16. 使:假如。
17.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18. 以:用。
19. 事:侍奉。
20. 礼:礼待,名词作动词。
21. 下:吞下,名词作动词。咽:咽喉。
22. 势:形势。
23. 而:却。
24. 日、月:每天、每月,名词作状语。
25. 为:治理。
26. 劫:胁迫,挟制。
27. 于:比。
28. 可以:可以凭借。
29. 苟:如果。
30. 故事:旧事,前例。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力量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讲解
写作特点:
借古讽今: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喻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苏洵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以六国灭亡的教训来告诫北宋统治者。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方面指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说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接着通过对比秦国受贿赂所得与战胜所得、诸侯赂秦所失与战败所失,以及举例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情况,进一步论证论点。最后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并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语言特色: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通过对比,形象地写出了诸侯对土地的不爱惜。
作者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中期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精于散文创作,尤其擅长政论,其文章风格犀利,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除了《六国论》,他还著有《权书》《衡论》《嘉祐集》等。
语文基础
- 中考诗词《行香子·树绕村庄》宋·秦观
- 中考诗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 中考诗词《梅岭三章》现代·陈毅
- 中考诗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范仲淹
- 中考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 中考诗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 中考诗词《满江红·小住京华》近代·秋瑾(jǐn)
- 中考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 中考诗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
- 中考诗词《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宋·辛弃疾
- 中考诗词《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 中考诗词《十五从军征》汉·两汉乐府
- 中考诗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 中考诗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 中考诗词《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 中考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 中考诗词《南安军》宋·文天祥
- 中考诗词《别云间》明·夏完淳
- 中考诗词《中吕·朝天子》明·王磐
- 高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 高考文言文《劝学》《荀子》节选
- 高考文言文《屈原列传》司马迁
- 高考文言文《谏(jiàn)太宗十思疏》魏征
- 高考文言文《师说》韩愈
- 高考文言文《阿(ē)房宫赋》杜牧
- 高考文言文《六国论》苏洵
- 高考文言文《答司马谏(jiàn)议书》王安石
- 高考文言文《赤壁赋》苏轼
- 高考文言文《项脊轩志》归有光
- 高考文言文《子路、曾晳、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 高考文言文《报任安书》司马迁
- 高考文言文《过秦论》(上)贾谊
- 高考文言文《礼运》《礼记》
- 高考文言文《陈情表》李密
- 高考文言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 高考文言文《种树郭橐(tuó)驼传》柳宗元
- 高考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 高考文言文《石钟山记》苏轼
- 高考文言文《登泰山记》姚鼐(nài)
- 高考诗词《静女》《诗经·邶(bèi)风》
- 高考诗词《无衣》《诗经·秦风》
- 高考诗词《离骚(sāo)》屈原
- 高考诗词《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 高考诗词《短歌行》曹操
- 高考诗词《归园田居》(其一)陶潜
- 高考诗词《拟行路难》(其四)鲍(bào)照
- 高考诗词《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高考诗词《蜀(shǔ)道难》李白
- 高考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 高考诗词《将(qiānɡ)进酒》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