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劝学》《荀子》节选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已:停止。
中绳:合乎墨线。中,符合。
𫐓: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规:圆规。
有:通“又”。
槁暴:槁,枯。暴,同“曝”,晒干。
砺:磨刀石。
参省:检查反省。参,检验、检查。省,反省。
知:通“智”,智慧。
须臾:片刻。
跂:踮起脚后跟。
疾:声音宏大。
假:借助,利用。
生:通“性”,资质、天赋。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骐骥:骏马。
驽马:劣马。
锲:雕刻。
镂:雕刻。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子,(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讲解
《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论说文。文章开篇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点明中心论点,强调学习的持续性。接着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和发展。又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等内容,阐述了学习要注重实践和借助外物的道理。在学习态度上,强调要积累、坚持和专一,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了积累与坚持的重要性。
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语文基础
- 中考诗词《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
- 中考诗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 中考诗词《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 中考诗词《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 中考诗词《无题》唐·李商隐
- 中考诗词《行香子·树绕村庄》宋·秦观
- 中考诗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 中考诗词《梅岭三章》现代·陈毅
- 中考诗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范仲淹
- 中考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 中考诗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 中考诗词《满江红·小住京华》近代·秋瑾(jǐn)
- 中考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 中考诗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
- 中考诗词《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宋·辛弃疾
- 中考诗词《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 中考诗词《十五从军征》汉·两汉乐府
- 中考诗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 中考诗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 中考诗词《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 中考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 中考诗词《南安军》宋·文天祥
- 中考诗词《别云间》明·夏完淳
- 中考诗词《中吕·朝天子》明·王磐
- 高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 高考文言文《劝学》《荀子》节选
- 高考文言文《屈原列传》司马迁
- 高考文言文《谏(jiàn)太宗十思疏》魏征
- 高考文言文《师说》韩愈
- 高考文言文《阿(ē)房宫赋》杜牧
- 高考文言文《六国论》苏洵
- 高考文言文《答司马谏(jiàn)议书》王安石
- 高考文言文《赤壁赋》苏轼
- 高考文言文《项脊轩志》归有光
- 高考文言文《子路、曾晳、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 高考文言文《报任安书》司马迁
- 高考文言文《过秦论》(上)贾谊
- 高考文言文《礼运》《礼记》
- 高考文言文《陈情表》李密
- 高考文言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 高考文言文《种树郭橐(tuó)驼传》柳宗元
- 高考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 高考文言文《石钟山记》苏轼
- 高考文言文《登泰山记》姚鼐(nài)
- 高考诗词《静女》《诗经·邶(bèi)风》
- 高考诗词《无衣》《诗经·秦风》
- 高考诗词《离骚(sāo)》屈原
- 高考诗词《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 高考诗词《短歌行》曹操
- 高考诗词《归园田居》(其一)陶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