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1. 学者:求学的人。
2. 所以:用来……的。
3. 传道:传授儒家的道统。
4. 受:通“授”,传授。
5.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6. 惑:疑难问题。
7. 庸:发语词,难道。
8. 师道:从师的传统。
9. 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0.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1. 下:不如,名作动。
12. 耻:以……为耻。
13. 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14. 不:通“否”。
15. 小学: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之不知”)学习。
16. 遗:丢弃,放弃。
17. 百工:各种手艺。
18. 相师:拜别人为师。
19. 族:类。
20. 谀:谄媚。
21.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22. 常师:固定的老师。
23. 专攻:专门研究。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讲解
《师说》是唐代大散文家韩愈所作的一篇有名的说理文。文章写于公元803年,当时韩愈为了使古文运动得到更好开展,广泛与青年后学交往,却被指责好为人师,他作此文以纠正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不良风气,并回应诽谤者。
文章开篇强调从师的重要性,提出老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以“道”的有无作为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第二段批判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尚,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为子弟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说明人必有师,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最后说明写作原因是赞许李蟠能行古道。
全文逻辑严密,对比鲜明,具有高度的说服力和气势,对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的不良风气起到了挽救和校正的作用。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师说》深度解析(唐·韩愈)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魏晋以来浮华空洞的骈文文风,强调文章的“文以载道”功能。
《师说》创作于唐贞元十八年(802年)前后,当时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唐代中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普遍存在“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年轻人往往以从师学习为耻,导致人才培养受阻。韩愈针对这一不良社会现象,写下《师说》一文,系统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师道的内涵以及择师的标准,力图扭转当时的颓风,重振师道尊严。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体文)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可用于阐述道理、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行文灵活自由。《师说》以“师道”为核心,通过立论、驳论相结合的方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兼具议论的严谨性与散文的流畅性。它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标志性作品,更是中国教育史上论述师道的经典文献,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原文呈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学者:求学的人(古今异义,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传道,传授儒家之道。受业,传授学业(受,同“授”)。解惑,解答疑难问题。
3. 生而知之者:天生就懂得道理的人。
4. 孰能无惑:孰,谁。惑,疑难问题。
5. 惑而不从师:从师,跟随老师学习。
6.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道,领悟道理。固,本来。乎,比(介词)。
7. 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意动用法)。
8.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难道。知,知道。年,年龄。
9. 无贵无贱:无,无论、不分。
10.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 出人:超出众人。
13. 犹且:尚且、还。
14.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
15. 下圣人:低于圣人。
16. 耻学于师: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17. 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前一个“圣”“愚”为名词,指圣人、愚人;后一个为形容词,指圣明、愚昧。
18. 于其身也:于,对于。其身,自己。
19. 惑矣:惑,糊涂。
20.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相当于现在的标点。
21. 小学而大遗: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大遗,大的方面放弃。
2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古代从事祭祀、占卜和医疗的人。乐师,演奏音乐的人。百工,各种手工业者。
23. 不耻相师:相师,互相学习、以对方为师。
24. 士大夫之族:族,类。
25. 年相若:年龄相近。
26.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位卑,地位低下。足羞,足以感到羞耻。官盛,官职高。谀,阿谀奉承。
27. 不齿:不屑一提,极度轻视。
28. 其可怪也欤: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29. 无常师:没有固定的老师。
30.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均为古代贤能之人,孔子曾向他们学习。
31.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意为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32. 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不一定。
33. 术业有专攻:术业,学问和技艺。专攻,专门研究。
34. 李氏子蟠:李蟠,韩愈的弟子。
35. 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经传,经指经典本文,传指对经典的注释和解读。
36. 不拘于时:不拘泥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于,被。
37. 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行古道,践行古代的师道。
38. 贻之:贻,赠送。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受”同“授”,译为“传授”。
2.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中“师”(以……为师);“耻学于师”中“耻”(以……为耻)。
3.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明确教师的职责,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译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不懂得断句,不能解答疑难问题”。
5. 状语后置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正常语序为“乎吾前生”“乎吾后生”,译为“在我之前出生”“在我之后出生”。
“学于余”,正常语序为“于余学”,译为“向我学习”。
6.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译为“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难问题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终究不能解决。
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文: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传承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难的!
5.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众人的程度很远,尚且还跟随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低于圣人的程度也很远,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6.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译文: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但对于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能解答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放弃,我没有看出他们的明智之处。
8.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9.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领悟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的研究,不过是这样罢了。
10.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我赞许他能够践行古代的师道,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四、作品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以“师道”为核心,系统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确了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文章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又通过列举圣人从师的事例,论证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辩证观点,强调了学习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最终,韩愈希望通过重振师道,扭转社会颓风,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二)艺术特色
1. 立论鲜明,逻辑严密:文章开篇即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核心论点,随后围绕教师职责、从师必要性、择师标准等展开论述,层层深入。中间部分通过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同态度,强化论点;结尾以孔子从师的事例与辩证观点升华主题,全文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说服力极强。
2. 对比鲜明,批判有力: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突出了不良风气的危害;士大夫疼爱子女“择师而教”与自身“耻师焉”对比,揭露了其矛盾与虚伪;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从师态度对比,批判了士大夫的傲慢与无知。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批判更具针对性,主题更加突出。
3. 语言精炼,气势充沛: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兼具古文的严谨与散文的流畅。句式上长短结合,既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样简洁的判断句,也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样情感充沛的感叹句。同时,文章善用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与气势,体现了韩愈“文以气为主”的创作主张。
4. 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文章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批判现实—升华主题—总结赠言”的逻辑展开,层次分明。开篇立论,中间驳论与立论结合,结尾以具体事例呼应主题并点明写作目的,结构完整,过渡自然,使读者能够清晰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与论证脉络。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文章的核心论点及教师职责定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从师学习必要性的句子: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择师标准的核心句子: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 批判当时“师道不传”社会风气的句子: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 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态度的句子: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 揭露士大夫阶层矛盾行为的句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7. 辩证阐述师生关系的经典句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 写作目的的句子: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教师职责与师道内涵探究:分析“传道受业解惑”的具体内涵,探讨韩愈所倡导的“师道”的核心价值,以及这一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 对比手法的赏析: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章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探讨对比如何突出主题、增强批判力度。
3. 择师标准与师生关系的辩证分析:解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以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辩证观点,分析其在打破等级观念、促进学术交流方面的意义。
4. 文章的现实意义:结合当代社会的教育现状,如“择校热”“师德建设”等问题,探讨《师说》的现实价值,如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师德培养等。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比,分析两篇文章共同的师道主题与不同的表达风格;或与《劝学》对比,探讨两篇文章在学习理念、教育思想方面的异同。
六、拓展延伸
1. 与古文运动的关联:《师说》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重要作品,体现了古文运动“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核心主张。文章抛弃了魏晋以来骈文的浮华文风,采用简洁流畅的古文形式,通过阐述师道道理,实现了文学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可结合古文运动的背景,全面理解《师说》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2. 古代师道文化的探讨:“师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经典中对师道有诸多论述,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系统总结了古代师道的内涵,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对后世的教育制度、师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探讨古代师道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当代价值。
3. 文化影响:《师说》中的诸多名句流传千古,成为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符号。“传道受业解惑”明确了教师的核心职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成为择师的基本准则,“弟子不必不如师”打破了传统的师生等级观念。文章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师生观念。
语文基础
-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 《无题》唐·李商隐
- 《行香子·树绕村庄》宋·秦观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 《梅岭三章》现代·陈毅
-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范仲淹
-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 《满江红·小住京华》近代·秋瑾(jǐn)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
-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宋·辛弃疾
-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清·纳兰性德
- 《十五从军征》汉·两汉乐府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 《南安军》宋·文天祥
- 《别云间》明·夏完淳
- 《中吕·朝天子》明·王磐
- 《论语》十二章
- 《劝学》《荀子》节选
- 《屈原列传》司马迁
-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 《师说》韩愈
- 《阿(ē)房宫赋》杜牧
- 《六国论》苏洵
- 《答司马谏(jiàn)议书》王安石
- 《赤壁赋》苏轼
- 《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 《报任安书》司马迁
- 《过秦论》(上)贾谊
- 《礼运》《礼记》
- 《陈情表》李密
-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 《种树郭橐(tuó)驼传》柳宗元
-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 《石钟山记》苏轼
- 《登泰山记》姚鼐(nài)
- 《静女》《诗经·邶(bèi)风》
- 《无衣》《诗经·秦风》
- 《离骚(sāo)》屈原
-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 《短歌行》曹操
- 《归园田居》(其一)陶潜
-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蜀(shǔ)道难》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