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jiàn)议书》王安石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某启:信的开头称“某启”或“敬启者”,是当时的习惯写法。某,作者自称。

蒙教:承蒙您赐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君实:司马光的字。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所操之术:指彼此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强聒:勉强唠叨。聒,语声嘈杂。

见察:被您理解。

上报:给您回信。

反覆:指书信往来。

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具,同“俱”,详细。

名实:名义和实际。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生事:惹是生非,制造事端。

征利:与民争利,夺取财利。

拒谏:拒绝接受意见。

人主:君主。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举:施行,推行。

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批驳。

难壬人:责难巧言谄媚的人。难,责难。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苟且:得过且过,只顾眼前。

恤:关心,忧虑。

胥怨:相怨,都抱怨。胥,相互。

度:计划。

度义:考虑是否合理。度,估量,考虑。义,适宜。

是:认为正确。

膏泽斯民:使百姓得到恩惠。膏泽,施加恩惠。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前一个“事”是动词,做。

无由:没有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小,这里指自己的私情。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而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讲解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王安石通过对“名实”关系的辨析,逐一反驳了司马光的指责,表明自己推行新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文章先叙两人交往情谊及分歧原因,再针对司马光的指责进行有力反驳,接着以盘庚迁都为例,说明改革不应因反对声而退缩,最后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全文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语言简洁有力,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尊重,又不失坚定的立场,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果敢和担当。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王文公。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开始官宦生涯。执政期间,实行变法革新,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面对保守派反对与宋神宗立场转变,王安石两次罢相,后退居江宁。元祐元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后追赠太傅,谥号“文”。在文学上,王安石提倡经世致用,其诗、文皆有很高成就,代表作有《伤仲永》《登飞来峰》等。

# 《答司马谏议书》深度解析(北宋·王安石)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宋神宗时期主持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扭转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答司马谏议书》创作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当时,变法推行不久便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强烈反对。司马光时任右谏议大夫,他连续致信王安石,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要求王安石废除新法。王安石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阐明变法的必要性与合法性,写下这封回信。文章既是一场政治论战的重要文献,也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改革决心与文学才华。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政论性书信(驳论文) 。作为书信,它具备书信的基本格式,语气庄重而不失礼节;作为驳论文,它针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进行驳斥,立论鲜明、论证严谨。文章以简洁犀利的语言,阐明了变法的指导思想与政治立场,展现了王安石坚定的改革意志与高超的论辩技巧。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政论文的经典之作,更是研究北宋变法运动与士大夫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

二、原文呈现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言不足恤。昔者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某启:某,王安石自称(书信中常用谦称)。启,陈述、说明。

2. 蒙教:承蒙教诲(谦辞,指收到对方来信)。

3. 游处相好:交往相处,关系友好。

4.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秉持、采用。术,治国之术、政治主张。异,不同。

5. 强聒:强行絮叨,指极力辩解。

6. 见察:被理解、被体察(“见”表被动)。

7. 略上报:简略地回复。上报,回信(古代书信中对上级或平辈的谦称)。

8. 视遇厚:看待、对待优厚。

9. 反覆不宜卤莽: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轻率、鲁莽。

10.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明原因。具,详细。道,说明。所以,……的原因。

11. 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或,或许。见恕,被宽恕(“见”表被动)。

12. 名实:名称与实际内容,这里指名义与事实。

13.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14. 生事:无事生非,指凭空制造事端。

15. 征利:与民争利。

16. 拒谏:拒绝劝谏。

17. 怨谤:怨恨与指责。

18. 人主:君主,指宋神宗。

19.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议,商议。修,修订、完善。

20. 有司: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21. 举先王之政:举,推行、采用。先王之政,古代圣明君主的治国政策。

22. 辟邪说,难壬人:辟,驳斥、抨击。邪说,荒谬的言论。难,责难、驳斥。壬人,奸邪小人。

23. 前知:预先知道。

24. 人言不足恤:恤,忧虑、顾忌。指百姓的议论不值得忧虑(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25. 盘庚之迁:盘庚,商朝君主,为巩固统治,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26. 胥怨:相互怨恨。胥,皆、都。

27. 改其度:改变他的计划。度,计划、主张。

28. 度义而后动:度,衡量、考虑。义,道义、适宜。动,行动。

29.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认为正确。不见可悔,不觉得有值得后悔的地方。

30. 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惠、造福。斯民,百姓。

31. 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为动词,做;后一个“事”为名词,事情)。

32. 守前所为:固守过去的做法。

33. 非某之所敢知:不敢苟同、不敢认可(谦辞,表达坚决反对的态度)。

34. 无由会晤:没有机会见面。

35.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任,不胜。区区,谦辞,指自己的诚挚之心。向往之至,极度仰慕(书信结尾的客套语)。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蒙”“见”均表被动,译为“最终一定不会被您理解”。

“冀君实或见恕也”:“见”表被动,译为“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

2. 状语后置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译为“在朝廷上商议并修订法令制度”。

3. 宾语前置

“则非某之所敢知”:正常语序为“则非某之所敢知(之)”,省略宾语“之”,译为“这是我所不敢认可的”。

4. 固定句式

“所……者”:“今君实所以见教者”,译为“如今您用来教诲我的内容”,“所……者”可译为“……的内容/原因”。

“以为”:“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译为“我私下认为和您交往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以为”译为“认为”。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我私下认为和您交往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议论政事时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秉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啊。

2.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文:大凡儒家学者所争论的,尤其在于名义与事实是否相符。名义与事实已经明确,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3.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译文:接受君主的命令,在朝廷上商议并修订法令制度,然后把它交给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去执行,这不算是侵犯职权。

4.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文:推行古代圣明君主的治国政策,来兴办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端,这不算是无事生非;为天下治理财政,这不算是与民争利;驳斥荒谬的言论,责难奸邪小人,这不算是拒绝劝谏。

5. 人言不足恤。昔者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译文:百姓的议论不值得忧虑。从前盘庚迁都的时候,相互怨恨的是百姓,不只是朝廷中的士大夫。

6.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译文:盘庚没有因为百姓怨恨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衡量了事情的适宜性之后才行动,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因而不觉得有值得后悔的地方。

7.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都不做,只是固守过去的做法罢了,这是我所不敢认可的。

8.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对您的仰慕之情不胜言表!

四、作品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的核心主旨是驳斥司马光等保守派对变法的指责,阐明变法的合法性与必要性。王安石以“名实之辨”为理论基础,逐一反驳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大指控,明确了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同时,文章通过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批判了保守派“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的消极态度,并含蓄地表达了对宋神宗支持变法的期待。最终,文章展现了王安石为实现国家富强而勇于改革、不畏非议的政治魄力。

(二)艺术特色

1. 立论鲜明,驳论有力:文章开篇即点明与司马光的分歧核心在于“所操之术多异”,随后以“名实之辨”为切入点,针对四大指控逐一进行驳斥,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每一条驳斥都紧扣“名实相符”的原则,既澄清了误解,又阐明了变法的本质,体现了高超的论辩技巧。

2. 语言简洁犀利,气势充沛:文章语言精炼凝练,没有冗余的修饰,却极具说服力。如“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一句,简洁明了地提出核心论证原则;“辟邪说,难壬人”等短句,犀利有力地表达了驳斥保守派的态度。同时,文章善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与气势,展现了王安石坚定的改革立场。

3. 巧用历史典故,增强说服力:文章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以古代贤君坚持正确决策、不畏百姓怨恨的故事,类比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既丰富了论证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典故的运用使抽象的政治主张变得具体可感,也体现了王安石深厚的历史素养。

4. 语气得体,情理兼顾:作为一封回复同僚的书信,文章既保持了礼貌与谦逊(如开篇的客套语、结尾的仰慕之词),又不失坚定的政治立场。在驳斥对方观点时,王安石避免了人身攻击,而是聚焦于政治主张的分歧,做到了以理服人,同时也表达了对司马光“视遇厚”的感激之情,体现了情理兼顾的沟通智慧。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点明与司马光议事不合原因的句子: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 提出核心论证原则的句子: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 逐一驳斥“侵官”指控的句子: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4. 逐一驳斥“生事”“征利”“拒谏”指控的句子: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 表达变法决心的核心句子:人言不足恤。

6. 引用历史典故的句子:昔者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7. 表明反对保守派消极态度的句子: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名实之辨”的内涵与作用探究:分析“名实之辨”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探讨其作为论证基础的作用,以及这一儒家思想在政治论辩中的价值。

2. 驳论技巧的赏析: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章如何针对保守派的指控进行逐一驳斥,探讨其驳论的逻辑性与说服力,总结王安石的论辩技巧。

3.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与决心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如“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以及他“人言不足恤”的改革决心,探讨其思想的进步性。

4. 历史典故的作用分析:解读盘庚迁都典故在文中的含义,分析其如何支撑王安石的改革立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对比,分析双方的政治主张分歧,探讨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与变法的历史必然性;或与《六国论》对比,分析两篇文章在“借古讽今”“政论技巧”方面的异同。

六、拓展延伸

1. 与王安石变法的关联:本文是王安石变法期间与保守派论战的重要文献,集中反映了变法的核心主张与面临的阻力。王安石变法涉及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诸多领域,旨在解决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与军事困境。可结合变法的历史背景,全面理解本文的政治意义与历史价值。

2. 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情怀探讨:本文展现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作为士大夫的政治责任感与不同的治国理念。两人虽立场对立,但都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情怀。可探讨北宋士大夫政治的特点,以及这种政治情怀对后世的影响。

3. 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改革与创新同样面临各种挑战与非议。本文中王安石坚持真理、勇于改革、不畏非议的精神,以及注重“名实相符”的论证方法,对当代的改革实践与公共论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推进改革时,既要明确目标、坚守原则,也要注重沟通、以理服人,同时要有应对困难与非议的勇气和决心。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