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头看。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人,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讲解
《涉江采芙蓉》是东汉《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五言诗。全诗以凝练的语言、深远的意象,勾勒出一场跨越时空的相思。
文本逐句细读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主人公“涉江”采莲,暗示江南水泽之地。“兰泽”点明环境幽美,芳草与芙蓉并提,营造出芬芳清丽的画面。“芙蓉”谐音“夫容”,在汉代已成为思念的象征,而“兰”喻高洁,暗示主人公情感的纯粹。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花本为赠人,却突然自问,揭示动作背后的情感动机——所思之人远在他乡。赠花草表达情意是汉代习俗,但此处“远道”使礼物无法送达,形成强烈落差。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视角从“采莲者”转为“远行者”。学界对此句主语有争议,或理解为采莲者想象游子回望故乡,或视为游子自述。无论哪种,均通过空间阻隔强化了孤独感。“旧乡”既指游子的故乡,也暗喻与所思之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前六句的含蓄至此喷薄而出。“同心”与“离居”的矛盾,直指人类永恒的困境:相爱者无法相守。“终老”一词,将瞬间的思念延伸为一生,苍凉彻骨。
情感层析
此诗最大魅力在于抒情主体的模糊性,形成双重思念的镜像结构。可能是思妇之辞,女子采莲怀远,想象游子望乡;也可能是游子自述,男子羁旅,回忆故乡有人采莲欲赠己,而己望乡不得。现代解读则认为,诗歌通过空间错位、人称省略,使两种思念交织,成为人类共通的离愁。
作者
《涉江采芙蓉》的作者是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一批作诗而未留名的诗人的统称,梁代萧统编《文选》时将其收录。这些诗内容大多数是写夫妇之间或朋友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语文基础
- 中考诗词《别云间》明·夏完淳
- 中考诗词《中吕·朝天子》明·王磐
- 高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 高考文言文《劝学》《荀子》节选
- 高考文言文《屈原列传》司马迁
- 高考文言文《谏(jiàn)太宗十思疏》魏征
- 高考文言文《师说》韩愈
- 高考文言文《阿(ē)房宫赋》杜牧
- 高考文言文《六国论》苏洵
- 高考文言文《答司马谏(jiàn)议书》王安石
- 高考文言文《赤壁赋》苏轼
- 高考文言文《项脊轩志》归有光
- 高考文言文《子路、曾晳、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 高考文言文《报任安书》司马迁
- 高考文言文《过秦论》(上)贾谊
- 高考文言文《礼运》《礼记》
- 高考文言文《陈情表》李密
- 高考文言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 高考文言文《种树郭橐(tuó)驼传》柳宗元
- 高考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 高考文言文《石钟山记》苏轼
- 高考文言文《登泰山记》姚鼐(nài)
- 高考诗词《静女》《诗经·邶(bèi)风》
- 高考诗词《无衣》《诗经·秦风》
- 高考诗词《离骚(sāo)》屈原
- 高考诗词《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 高考诗词《短歌行》曹操
- 高考诗词《归园田居》(其一)陶潜
- 高考诗词《拟行路难》(其四)鲍(bào)照
- 高考诗词《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高考诗词《蜀(shǔ)道难》李白
- 高考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 高考诗词《将(qiānɡ)进酒》李白
- 高考诗词《燕歌行》高适
- 高考诗词《蜀相》杜甫(fǔ)
- 高考诗词《客至》杜甫(fǔ)
- 高考诗词《登高》杜甫(fǔ)
- 高考诗词《登岳阳楼》杜甫(fǔ)
- 高考诗词《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 高考诗词《李凭箜(kōng)篌(hóu)引》李贺
- 高考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yún)
- 高考诗词《锦瑟》李商隐
- 高考诗词《虞(yú)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yù)
- 高考诗词《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 高考诗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 高考诗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 高考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高考诗词《登快阁》黄庭坚
- 高考诗词《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 高考诗词《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