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王实甫(fǔ)
原文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注释
正宫: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端正好:曲牌名,套数首牌,曲调庄重、肃穆。
黄花:指菊花。
霜林醉:形容经霜的树叶像醉酒一样颜色发红。
离人:处于离别中的人。
译文
天空碧蓝,大地上开满了菊花,西风凄紧而猛烈,北雁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像醉酒人的脸一样红了?那都是离别的人的眼泪染成的啊!
讲解
写作背景:《西厢记》创作于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当时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科举制度长期废止,文人地位低下。王实甫的《西厢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不满,渴望追求自由和美好爱情的思想诉求。“长亭送别”这一折,是《西厢记》中矛盾冲突的高潮之一,集中展现了崔莺莺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内容赏析:此曲可分为两层。前四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为第一层,描绘了一幅深秋郊外的萧瑟景象,从天空到地面,从秋风到飞雁,全方位地渲染出离别时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后两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为第二层,由写景转为抒情,通过设问和夸张的手法,将霜林变红归因于离人的眼泪,使情感达到高潮,直接抒发了崔莺莺内心极度的痛苦。
艺术特色:作者将崔莺莺的离别之情融入到深秋的自然景色之中,以景衬情,情由景生,使情与景完美融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运用设问、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强烈。曲词文字优美,富有诗意,体现了王实甫“文采派”的创作风格。
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作品多以爱情为题材,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文辞优美,诗意盎然。其代表作《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巅峰之作,讲述了书生张生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除《西厢记》外,他还著有《丽春堂》《破窑记》等杂剧,但大多已散失。
语文基础
- 高考诗词《燕歌行》高适
- 高考诗词《蜀相》杜甫(fǔ)
- 高考诗词《客至》杜甫(fǔ)
- 高考诗词《登高》杜甫(fǔ)
- 高考诗词《登岳阳楼》杜甫(fǔ)
- 高考诗词《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 高考诗词《李凭箜(kōng)篌(hóu)引》李贺
- 高考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yún)
- 高考诗词《锦瑟》李商隐
- 高考诗词《虞(yú)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yù)
- 高考诗词《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 高考诗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 高考诗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 高考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高考诗词《登快阁》黄庭坚
- 高考诗词《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 高考诗词《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 高考诗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 高考诗词《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 高考诗词《临安春雨初霁(jì)》陆游
- 高考诗词《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 高考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 高考诗词《菩(pú)萨(sà)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 高考诗词《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 高考诗词《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kuí)
- 高考诗词《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王实甫(fǔ)
- 高考诗词《氓(méng)》《诗经》
- 高考诗词《关雎(jū)》《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