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1.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他曾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建都。

2.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当年的繁华景象。

3. 风流:指英雄人物的风度和业绩。

4.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出身贫寒,曾住在京口,后从京口起兵,平定内乱,建立刘宋王朝,并多次北伐。

5. 金戈铁马: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6.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7. 封狼居胥:汉武帝时,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这里借指刘义隆想效仿霍去病建立战功。

8. 仓皇北顾:刘义隆北伐失败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长江北岸,刘义隆只能仓皇北望。

9. 四十三年:作者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到写此词时的开禧元年(1205),正好四十三年。

10.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一带战火纷飞。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

11.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的祠庙,他在击败刘宋后,曾追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建立行宫,后改为祠庙。

12. 神鸦社鼓:指在佛狸祠下乌鸦啄食祭品,人们击鼓祭神的景象。

13.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赵王曾派使者去看望廉颇,看他是否还能被任用。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赂,回来说廉颇“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便不再召用他。

译文

历经千年的江山依旧壮丽,却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当年的歌舞楼台和英雄风采,全都被风雨吹打消散。斜阳映照着草木丛生的街巷,人们说这里曾是刘裕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手持金戈、跨战马,率军如猛虎般横扫万里山河。

宋文帝兴兵北伐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只落得仓皇败退的下场。四十三年过去了,瞭望中仍记得扬州路上战火连天的景象。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祭拜异族神灵。现在还有谁会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讲解

上片: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以“千古”“江山”起笔,营造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广阔感,表达了对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的缅怀与敬仰,同时也流露出英雄不再的感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进一步感慨孙权时期的繁华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接着“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由孙权转到刘裕,描绘了刘裕曾经居住过的普通街巷,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对英雄的追思。“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则是对刘裕北伐壮举的高度赞扬,展现了刘裕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和豪迈气概,也表达了词人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刘义隆草率北伐失败的典故,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重蹈覆辙,盲目北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将笔触拉回到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起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的战火,表达了对过去那段抗金岁月的难忘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绘了如今佛狸祠下的景象,沦陷区的人民已经习惯了异族的统治,这让词人感到痛心和悲愤。最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年老但仍有报国之志,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感慨和对朝廷的不满。

作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他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渴望收复失地,但却屡遭排挤和打击,其词作多抒发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