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kuí)

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1.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2. 维扬:即扬州。

3. 荠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

4. 戍角:军中号角。

5.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6. 淮左:淮东。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7. 竹西佳处: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宋人于此筑竹西亭。这里指扬州。

8. 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9. 胡马窥江: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

10. 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

11. 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12. 杜郎: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

13. 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4. 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5. 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16. 红药:红芍药花。

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

讲解

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时姜夔二十余岁。他初访扬州,看到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在经历了金兵南侵的战乱后,变得破败不堪,于是心生感慨,自度此曲并填词,以寄怀抱。

上片分析:开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点明扬州昔日的繁华,“解鞍少驻初程”则交代作者的行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与昔日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如今扬州的荒凉。“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谈论战争,可见战争给扬州带来的创伤之深。“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从听觉角度进一步渲染了空城的凄凉氛围。

下片分析:下片从杜牧入手,“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作者设想杜牧如今再来扬州,也会为其破败而震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即使杜牧有再高的才华,面对如今的扬州也难以抒发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依旧,但已物是人非,只有冷月无声地荡漾在波心。“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景结情,红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寄托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他孤贫不第,终生未仕,依靠朋友接济、售卖字画为生。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