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 30 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极差、标准差
平均数
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它反映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计算方法:若有\(n\)个数\(x_1,x_2,\cdots,x_n\),则它们的平均数\(\bar{x}=\frac{x_1 + x_2 + \cdots + x_n}{n}\)。例如,对于数据\(2\)、\(4\)、\(6\)、\(8\)、\(10\),其平均数为\(\bar{x}=\frac{2 + 4 + 6 + 8 + 10}{5}=\frac{30}{5}=6\)。
中位数
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中位数是将数据分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计算方法:例如,对于数据\(3\)、\(5\)、\(7\)、\(9\)、\(11\),从小到大排列后为\(3\)、\(5\)、\(7\)、\(9\)、\(11\),数据个数为\(5\)(奇数),所以中位数是\(7\);对于数据\(2\)、\(4\)、\(6\)、\(8\)、\(10\)、\(12\),从小到大排列为\(2\)、\(4\)、\(6\)、\(8\)、\(10\)、\(12\),数据个数为\(6\)(偶数),则中位数是\(\frac{6 + 8}{2}=7\) 。
众数
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一组数据可能有一个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甚至没有众数。
举例:在数据\(1\)、\(2\)、\(2\)、\(3\)、\(3\)、\(3\)、\(4\)中,\(3\)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3\);在数据\(1\)、\(2\)、\(3\)、\(4\)、\(5\)中,每个数都只出现一次,没有众数。
方差
定义: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稳定性越差;方差越小,表明数据越接近平均数,波动越小,稳定性越好。
计算方法:对于\(n\)个数\(x_1,x_2,\cdots,x_n\),其方差\(s^2=\frac{1}{n}[(x_1 - \bar{x})^2+(x_2 - \bar{x})^2+\cdots+(x_n - \bar{x})^2]\)。例如,对于数据\(1\)、\(2\)、\(3\)、\(4\)、\(5\),平均数\(\bar{x}=3\),则方差\(s^2=\frac{1}{5}[(1 - 3)^2+(2 - 3)^2+(3 - 3)^2+(4 - 3)^2+(5 - 3)^2]=\frac{1}{5}(4 + 1 + 0 + 1 + 4)=2\)。
极差
定义:极差是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变化范围。
计算方法:极差 = 最大值 - 最小值。例如,对于数据\(10\)、\(15\)、\(20\)、\(25\)、\(30\),最大值是\(30\),最小值是\(10\),则极差为\(30 - 10 = 20\)。
标准差
定义: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它和方差一样,也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但标准差的单位与原数据的单位相同,在实际应用中更便于理解和比较数据的离散程度。
计算方法:标准差\(s=\sqrt{s^2}\)。例如,对于上述方差为\(2\)的数据,其标准差\(s=\sqrt{2}\approx1.414\) 。
这些统计量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特征,在数据分析、统计推断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在比较不同班级学生的成绩时,可以通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了解成绩的平均水平和集中趋势,通过方差、极差、标准差了解成绩的离散程度,从而更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初中数学 05 整式乘法、整式除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
- 初中数学 06 分式性质:约分、通分、运算
- 初中数学 07 一元一次方程、含字母系数
- 初中数学 08 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法
- 初中数学 09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 初中数学 10 分式方程:增根
- 初中数学 11 一元二次、三次、四次、五次方程、韦达定理
- 初中数学 12 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
- 初中数学 13 一次函数:\(y = kx + b\)(\(k≠0\))
- 初中数学 14 二次函数、图像、性质:\(y = ax^{2}+bx + c\)
- 初中数学 15 反比例函数:\(y=\frac{k}{x}\)(\(k\)为常数,\(k≠0\))
- 初中数学 16 图形的初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
- 初中数学 17 相交线与平行线
- 初中数学 18 三角形:角平分线、中线、高、三角形的五心
- 初中数学 19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
- 初中数学 20 轴对称、中垂线、等腰三角形
- 初中数学 21 勾股定理:\(a^{2}+b^{2}=c^{2}\)
- 初中数学 22 平行四边形、中位线、矩形、菱形、正方形
- 初中数学 23 圆:与圆有关的角、线、垂径定理
- 初中数学 24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中心对称
- 初中数学 2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位似图形
- 初中数学 26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 初中数学 27 投影与视图、三视图
- 初中数学 28 尺规作图与命题的证明
- 初中数学 29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表
- 初中数学 30 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极差、标准差
- 初中数学 31 概率(事件\(A\)发生的概率\(P(A)=\frac{m}{n}\))
- 平面几何:定比分点、中点公式、黄金分割点
- 平面几何:张角定理、分角定理、角平分线定理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垂心(H)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重心(G)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外心(O)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内心(I)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旁心(Ia、Ib、Ic)
- 平面几何:垂足三角形
- 平面几何: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圆幂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
- 平面几何:垂径定理
- 圆心角、圆周角、圆内角、圆外角、弦切角
- 点、线、圆、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的位置关系
- 高中数学 总目录(必修1、2与选修1、2、3)
- 集合 0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 集合 01 集合元素的概念、性质、运算
- 集合 01 数集(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
- 逻辑 01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 逻辑 01逻辑学、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方程
- 不等式 0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不等式 02 均值不等式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含参、恒成立、根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