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 07 一元一次方程、含字母系数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般形式:\(ax + b = 0\)(\(a\)、\(b\)为常数,且\(a \neq 0\))。

例如:\(3x - 5 = 0\)、\(\frac{1}{2}y + 1 = 0\)都是一元一次方程;而\(x^2 + 2x = 1\)(未知数次数为2)、\(\frac{1}{x} + 3 = 0\)(分母含未知数,为分式方程)则不是。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核心原理:等式的基本性质

1. 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即若\(a = b\),则\(a \pm c = b \pm c\)。

2. 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即若\(a = b\),则\(ac = bc\);若\(a = b\)且\(c \neq 0\),则\(\frac{a}{c} = \frac{b}{c}\)。

(二)解题步骤(以示例说明)

例:解方程 \(\frac{2x - 1}{3} - 1 = \frac{x + 1}{2}\)

1.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此处为6),消去分母。

\(6 \times \frac{2x - 1}{3} - 6 \times 1 = 6 \times \frac{x + 1}{2}\)

化简得:\(2(2x - 1) - 6 = 3(x + 1)\)。

2. 去括号:使用分配律展开括号。

\(4x - 2 - 6 = 3x + 3\)

化简得:\(4x - 8 = 3x + 3\)。

3. 移项:将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注意变号。

\(4x - 3x = 3 + 8\)

化简得:\(x = 11\)。

4. 合并同类项:将同类项合并(此例中移项后已合并完成)。

5. 系数化为1:若未知数系数不为1,两边同除以系数(此例中\(x\)系数为1,无需操作)。

检验:将\(x = 11\)代入原方程,左边\(= \frac{2 \times 11 - 1}{3} - 1 = \frac{21}{3} - 1 = 7 - 1 = 6\),右边\(= \frac{11 + 1}{2} = 6\),左边=右边,解正确。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解题步骤(实际问题建模)

1. 审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等量关系。

2. 设未知数:通常设所求量为\(x\)(直接设元),也可间接设元。

3. 列方程: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4. 解方程:按上述步骤求解。

5. 检验并作答:验证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再作答。

(二)常见应用场景

1. 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例:甲、乙两人相距10km,甲每小时走3km,乙每小时走2km,两人相向而行,几小时后相遇?

设\(x\)小时后相遇,等量关系:甲的路程 + 乙的路程 = 总距离。

列方程:\(3x + 2x = 10\),解得\(x = 2\)。

答:2小时后相遇。

2. 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例: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5天完成,乙单独做需10天完成,两人合作几天完成?

设合作\(x\)天完成,设总工作量为1,则甲效率为\(\frac{1}{5}\),乙效率为\(\frac{1}{10}\)。

等量关系:(甲效率 + 乙效率)× 时间 = 总工作量。

列方程:\((\frac{1}{5} + \frac{1}{10})x = 1\),解得\(x = \frac{10}{3}\)。

答:两人合作\(\frac{10}{3}\)天完成。

3. 利润问题(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例:一件商品按成本价提高20%后标价,再打九折出售,获利20元,求成本价。

设成本价为\(x\)元,标价为\((1 + 20\%)x = 1.2x\),售价为\(0.9×1.2x = 1.08x\)。

等量关系:售价 - 成本 = 利润。

列方程:\(1.08x - x = 20\),解得\(x = 250\)。

答:成本价为250元。

4. 比例问题(各部分量按比例分配)

例:某班男女生人数比为3:2,全班共50人,求男生人数。

设男生3\(x\)人,女生2\(x\)人,等量关系:男生人数 + 女生人数 = 总人数。

列方程:\(3x + 2x = 50\),解得\(x = 10\),则男生人数为\(3x = 30\)。

答:男生有30人。

四、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去分母时漏乘:如方程\(\frac{x}{2} + 1 = \frac{x + 1}{3}\),去分母时需注意常数项“1”也要乘分母最小公倍数,即\(3x + 6 = 2(x + 1)\),而非\(3x + 1 = 2(x + 1)\)。

移项未变号:如移项\(3x + 5 = 2x - 1\)时,应得\(3x - 2x = -1 - 5\),而非\(3x - 2x = -1 + 5\)。

系数化为1时除反:如方程\(-2x = 4\),两边应除以\(-2\)得\(x = -2\),而非\(x = 4÷2 = 2\)。

实际问题验解:解需符合实际意义,如人数不能为负数或小数,时间不能为负数等。

五、拓展: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是指方程中的系数用字母表示的方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拓展,在代数推理和实际问题中有广泛应用。

(一)定义与标准形式

定义:形如\(ax + b = 0\)(\(a \neq 0\))的方程,其中\(a\)、\(b\)为字母系数(常数),\(x\)为未知数。

特点:系数\(a\)、\(b\)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其他字母或代数式,但需满足\(a \neq 0\)(否则方程可能无解或有无穷多解)。

示例:

\(2x + k = 0\)(\(k\)为常数)

\(mx - n = 0\)(\(m \neq 0\),\(m\)、\(n\)为常数)

\(a(x - 1) = b\)(展开后为\(ax - (a + b) = 0\),\(a \neq 0\))

(二)解法步骤

与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类似,但需注意对字母系数的讨论。

例1:解方程 \(kx + 5 = 3x - 2k\)

1. 移项:将含未知数\(x\)的项移到等号左边,常数项移到右边。

\(kx - 3x = -2k - 5\)

2. 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x\)。

\((k - 3)x = -2k - 5\)

3. 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x\)的系数\(k - 3\),需讨论\(k - 3 \neq 0\)(即\(k \neq 3\))。

\(x = \frac{-2k - 5}{k - 3} \quad (k \neq 3)\)

当\(k = 3\)时,方程左边为\(0\),右边为\(-2 \times 3 - 5 = -11\),即\(0 = -11\),方程无解。

(三)解的情况分类讨论

对于方程\(ax + b = 0\)(\(a\)、\(b\)为字母系数),解的情况由\(a\)、\(b\)的取值决定:

1. 唯一解:当\(a \neq 0\)时,方程有唯一解\(x = -\frac{b}{a}\)。

2. 无解:当\(a = 0\)且\(b \neq 0\)时,方程变为\(0x + b = 0\)(即\(b = 0\)),矛盾,方程无解。

3. 无穷多解:当\(a = 0\)且\(b = 0\)时,方程变为\(0x + 0 = 0\),无论\(x\)取何值都成立,方程有无穷多解。

例2:讨论方程 \(m(x - 1) = 2x - 3\) 的解

1. 展开并整理:

\(mx - m = 2x - 3 \quad \Rightarrow \quad (m - 2)x = m - 3\)

2. 分类讨论:

当\(m \neq 2\)时,方程有唯一解:\(x = \frac{m - 3}{m - 2}\)。

当\(m = 2\)时,方程左边为\(0\),右边为\(2 - 3 = -1\),即\(0 = -1\),无解。

(四)应用场景

(一)公式变形

将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本质是解含字母系数的方程。

例3:将公式 \(S = \frac{n(a + l)}{2}\) 变形为用\(S\)、\(n\)、\(l\)表示\(a\)

1. 去分母:两边同乘2。

\(2S = n(a + l)\)

2. 展开并移项:

\(2S = na + nl \quad \Rightarrow \quad na = 2S - nl\)

3. 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n\)(\(n \neq 0\))。

\(a = \frac{2S - nl}{n} \quad (n \neq 0)\)

(二)实际问题中的参数方程

例4:某商品进价为\(a\)元,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可获利20%,求标价\(x\)元

1. 列方程:售价 - 进价 = 利润。

\(0.8x - a = 0.2a\)

2. 解方程:

\(0.8x = 1.2a \quad \Rightarrow \quad x = \frac{1.2a}{0.8} = \frac{3}{2}a\)

即标价为进价的\(1.5\)倍。

(五)注意事项

1. 分母不为零:在系数化为1时,需确保除以的系数不为零。例如,方程\(ax = b\)的解为\(x = \frac{b}{a}\),必须注明\(a \neq 0\)。

2. 分类讨论完整性:讨论解的情况时,需考虑所有可能的参数取值。例如,解方程\((m - 1)x = 2m\)时,需分\(m = 1\)和\(m \neq 1\)两种情况。

3. 实际问题检验:在应用题中,解需符合实际意义,如价格、数量等不能为负数。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