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 01逻辑学、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一、命题(Proposition)的本质与特征

命题指具有确定真假值陈述句。其核心特征如下:

1. 真假确定性:命题必须能判断为真(True,T)或假(False,F),不能同时为真或假,也不能非真非假。

例1(真命题):“地球绕太阳公转”;

例2(假命题):“2是奇数”;

非命题示例:

疑问句:“今天下雨了吗?”(无真假值);

祈使句:“请关门”(非陈述);

悖论:“我说的这句话是假话”(无法确定真假)。

2. 符号化表示:通常用小写字母 \( p, q, r \) 等表示命题,如:

\( p \):“3是质数”(真命题,\( p = \text{T} \));

\( q \):“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真命题,\( q = \text{T} \))。

二、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1. 简单命题:不可再分解为更简单陈述句的命题,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2.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通过逻辑联结词联结而成的命题,如“今天下雨且气温降低”(由“今天下雨”和“气温降低”通过“且”联结)。

三、逻辑联结词(Logical Connectives):复合命题的构建工具

逻辑联结词定义了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形式逻辑的核心运算符号。以下是五种基本联结词的定义、符号、真值表及示例:

1. 否定(Negation):¬

含义:“非”“并非”,对命题真值取反。符号:\( \neg p \)(读作“非\( p \)”)。

真值表:

| \( p \) | \( \neg p \) |

| T | F |

| F | T |

\( p \):“今天是星期一”(若\( p \)为T,则\( \neg p \)为“今天不是星期一”,真值为F)。

2. 合取(Conjunction):∧

含义:“且”“同时”,当且仅当所有支命题为真时,合取命题为真。符号:\( p \land q \)(读作“\( p \)且\( q \)”)。

真值表:

| \( p \) | \( q \) | \( p \land q \) |

| T | T | T |

| T | F | F |

| F | T | F |

| F | F | F |

\( p \):“张三会唱歌”,\( q \):“张三会跳舞”,则\( p \land q \)为“张三会唱歌且会跳舞”,仅当两者都为真时成立。

3. 析取(Disjunction):∨

含义:“或”(包容或),至少一个支命题为真时,析取命题为真。符号:\( p \lor q \)(读作“\( p \)或\( q \)”)。

真值表:

| \( p \) | \( q \) | \( p \lor q \) |

| T | T | T |

| T | F | T |

| F | T | T |

| F | F | F |

\( p \):“今天下雨”,\( q \):“今天刮风”,则\( p \lor q \)为“今天下雨或刮风”,只要其中一个为真即成立。

4. 蕴含(Implication):→

含义:“如果…则…”,前件(\( p \))为真且后件(\( q \))为假时,蕴含命题为假,其余情况为真。符号:\( p \to q \)(读作“若\( p \)则\( q \)”)。

真值表:

| \( p \) | \( q \) | \( p \to q \) |

| T | T | T |

| T | F | F |

| F | T | T |

| F | F | T |

\( p \):“四边形是正方形”,\( q \):“四边形四边相等”,则\( p \to q \)为“如果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四边相等”(真命题,因前件真时后件必真)。

注意:

蕴含式中,前件为假时,无论后件真假,整个蕴含式恒为真(如“如果太阳从西边升起,则月亮是绿色的”为真命题)。

5. 等价(Equivalence):↔

含义:“当且仅当”,两命题真值相同时等价命题为真。符号:\( p \leftrightarrow q \)(读作“\( p \)当且仅当\( q \)”)。

真值表:

| \( p \) | \( q \) | \( p \leftrightarrow q \) |

| T | T | T |

| T | F | F |

| F | T | F |

| F | F | T |

\( p \):“三角形三边相等”,\( q \):“三角形三角相等”,则\( p \leftrightarrow q \)为“三角形三边相等当且仅当三角相等”(真命题,两者真值一致)。

四、命题公式与真值表分析

1. 命题公式:由命题变元(\( p, q \)等)和逻辑联结词组成的表达式,如\( (p \lor q) \to \neg r \)。

2. 真值表构造:通过枚举所有命题变元的真值组合,计算复合命题的真值,用于判断公式的逻辑性质(如重言式、矛盾式、可满足式)。

例:分析\( p \to (p \lor q) \)的真值表:

| \( p \) | \( q \) | \( p \lor q \) | \( p \to (p \lor q) \) |

| T | T | T | T |

| T | F | T | T |

| F | T | T | T |

| F | F | F | T |

结论:该公式恒为真,称为重言式(永真式)。

五、逻辑联结词的优先级与括号规则

为避免公式歧义,联结词优先级从高到低为:

1. \( \neg \)(否定)

2. \( \land \)(合取)

3. \( \lor \)(析取)

4. \( \to \)(蕴含)

5. \( \leftrightarrow \)(等价)

例:公式\( \neg p \lor q \to r \)等价于\( (\neg p \lor q) \to r \),而非\( \neg (p \lor q) \to r \)。

括号规则:优先级相同时,从左到右运算;括号可强制改变优先级,如\( \neg (p \lor q) \)表示先析取再否定。

六、自然语言与逻辑符号的转换

将自然语言命题转化为逻辑符号是逻辑分析的基础,需注意语义准确性:

例1:“除非下雨,否则我去跑步”

转化:设\( p \):“下雨”,\( q \):“我去跑步”,则命题等价于“如果不下雨,我就去跑步”,即\( \neg p \to q \)。

例2:“张三和李四至多有一人参加会议”

转化:设\( p \):“张三参加”,\( q \):“李四参加”,则命题等价于“并非张三和李四都参加”,即\( \neg (p \land q) \),也可表示为\( \neg p \lor \neg q \)(德摩根定律)。

七、全称量词

全称量词是一种用于表示某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满足某种性质的量词。

在数学中,常用的全称量词有“所有”“任意”“每一个”“一切”等。它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例如,“∀x∈S,P(x)”表示对于集合S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性质P(x)都成立。

命题“所有自然数的平方是非负数”,用全称量词符号表示为“∀n∈N,n²≥0”。

这里N表示自然数集合,这个命题的意思是对于自然数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n,n的平方都大于或等于0。

命题“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可以写成“∀△ABC,∠A + ∠B+∠C = 180°”。这里表示对于所有的三角形ABC,其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

全称量词与命题真假性的关系

当使用全称量词的命题能够涵盖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并且所描述的性质都成立时,这个命题为真命题

例如,命题“∀x∈R,x²≥0”(R表示实数集合)是真命题,因为对于任意一个实数x,它的平方都大于或等于0。

但是,如果能找到集合中的一个元素使得所描述的性质不成立,那么这个全称命题就是假命题

例如,命题“∀x∈R,x>0”是假命题,因为当x = 0或x<0时,这个命题不成立。

全称量词的否定

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存在量词命题。对于全称命题“∀x∈S,P(x)”,它的否定是“∃x∈S,¬P(x)”(其中∃表示存在量词,¬表示否定)。

例如,命题“所有的鸟都会飞”的否定是“存在一只鸟不会飞”。用符号表示,如果原命题是“∀x∈{鸟},会飞(x)”,否定后就是“∃x∈{鸟},¬会飞(x)”。

八、存在量词

存在量词是一种在逻辑和数学中用于表示存在性的量词。它表明在一个给定的集合或者论域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满足某种特定的性质。

除了前面提到的“存在”“至少有一个”“有些”“有一个”这些表述外,还可以有“某些”等表述方式。符号“”是存在量词的标准符号表示,这个符号来源于Exist(存在)一词的首字母E的镜像写法。

考虑命题“存在一个正整数,它是偶数且是质数”。用数学符号表示为“∃x∈Z⁺,(x是偶数)∧(x是质数)”。在正整数集合中,数字2满足这个性质,因为2是偶数(能被2整除),同时2也是质数(除了1和它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所以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在平面几何中,命题“在平面内存在两条直线,它们的夹角为90°”。可以用符号表示为“∃l₁, l₂∈{平面内直线},(l₁与l₂的夹角 = 90°)”。我们很容易在平面中找到两条垂直的直线来满足这个性质,比如直角坐标系中的x轴和y轴,所以这个命题是真的。

存在量词与集合的关系

当我们使用存在量词描述一个命题时,实际上是在对一个集合进行一种存在性的搜索。

例如,对于集合A = {1, 3, 5, 7, 9},命题“∃x∈A,x > 7”是真命题,因为在集合A中可以找到元素9,使得9 > 7成立。

如果把集合改为B = {1, 3, 5},那么命题“∃x∈B,x > 7”就是假命题,因为集合B中没有任何元素大于7。

存在量词的嵌套使用

在一些复杂的数学情境中,可能会出现存在量词的嵌套情况。

例如,“∃x∈R,∃y∈R,(x + y = 5)”。这个命题的意思是在实数集合R中,先存在一个实数x,对于这个x,又存在一个实数y,使得x + y = 5成立。这是一个真命题,因为对于任意给定的x,我们都可以找到相应的y = 5 - x使得等式成立。

存在量词的范围限定

有时候需要对存在量词的范围进行更细致的限定。

例如,“∃x∈(2, 5),x²> 10”。这里(2, 5)表示开区间,这个命题表示在区间(2, 5)内存在一个数x,使得x²>10。这个命题是真的,因为当x = 4时,x² = 16>10,且4在区间(2, 5)内。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