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圆、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由“点到圆心的距离(记为\(d\))”与“圆的半径(记为\(r\))”的大小关系决定,共分为三种情况,是后续复杂位置关系的“基础模型”。
1. 核心定义与判定
点在圆内:若\(d < r\),则点在圆内部,此时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小于\(2r\)(直径),且过该点的弦长度均小于直径。
点在圆上:若\(d = r\),则点在圆上,此时点是圆的一个“边界点”,仅满足该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是圆上无数点中的一个。
点在圆外:若\(d > r\),则点在圆外部,此时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大于\(d - r\),且过该点可作圆的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
2. 常用结论
平面内,到定点(圆心)距离等于定长(半径)的点的集合是圆,这是点与圆位置关系的“本质依据”。
若多个点到同一圆心的距离相等,则这些点共圆(即这些点在同一个圆上)。
点在圆内时,过该点的弦中,直径是最长的弦;点在圆外时,从该点到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切线长定理的基础)。
例题1: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已知圆\(O\)的圆心坐标为\((0,0)\),半径\(r = 5\),点\(P\)的坐标为\((3,4)\),判断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
解析:计算点\(P\)到圆心\(O\)的距离\(d = \sqrt{(3-0)^2 + (4-0)^2} = \sqrt{9 + 16} = 5\)。因\(d = r\),故点\(P\)在圆\(O\)上。
例题2:由位置关系求参数
已知圆\(O\):\((x - 1)^2 + (y + 2)^2 = 9\)(圆心\((1,-2)\),半径\(r = 3\)),点\(Q(2, m)\)在圆\(O\)内,求\(m\)的取值范围。
解析:点\(Q\)到圆心\(O\)的距离\(d = \sqrt{(2 - 1)^2 + (m + 2)^2} = \sqrt{1 + (m + 2)^2}\)。因点\(Q\)在圆内,故\(d < r\),即\(\sqrt{1 + (m + 2)^2} < 3\)。两边平方得\(1 + (m + 2)^2 < 9\),即\((m + 2)^2 < 8\),解得\(-2 - 2\sqrt{2} < m < -2 + 2\sqrt{2}\)。
例题3:共圆问题
已知\(\triangle ABC\)中,\(AB = AC = 5\),\(BC = 6\),判断顶点\(A\)、\(B\)、\(C\)是否在以\(BC\)中点\(D\)为圆心的圆上。
解析:取\(BC\)中点\(D\),则\(BD = DC = 3\)。在\(Rt\triangle ABD\)中(因\(AB = AC\),\(\triangle ABC\)是等腰三角形,\(AD \perp BC\)),\(AD = \sqrt{AB^2 - BD^2} = \sqrt{25 - 9} = 4\)。圆\(D\)的半径为\(BD = 3\),而\(AD = 4 > 3\),故点\(A\)在圆\(D\)外,点\(B\)、\(C\)在圆\(D\)上,因此\(A\)、\(B\)、\(C\)不共圆于圆\(D\)。
例题4:点在圆外的切线问题
已知圆\(O\)的半径\(r = 2\),点\(P\)到圆心\(O\)的距离\(d = 5\),求从点\(P\)到圆\(O\)的切线长(切线长指点\(P\)到切点的距离)。
解析:设切线切点为\(T\),则\(OT \perp PT\)(切线性质: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在\(Rt\triangle OPT\)中,\(PT = \sqrt{OP^2 - OT^2} = \sqrt{5^2 - 2^2} = \sqrt{25 - 4} = \sqrt{21}\),即切线长为\(\sqrt{21}\)。
例题5:过圆内点的弦长问题
已知圆\(O\)的半径\(r = 5\),点\(M\)在圆\(O\)内,且\(OM = 3\),求过点\(M\)的最长弦与最短弦的长度。
解析:过圆内一点的弦中,直径是最长弦,故最长弦长为\(2r = 10\);与\(OM\)垂直的弦是最短弦,设最短弦为\(AB\),则\(OM \perp AB\),\(AM = \sqrt{OA^2 - OM^2} = \sqrt{25 - 9} = 4\),故最短弦长\(AB = 2AM = 8\)。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记为\(d\))”与“圆的半径(记为\(r\))”的大小关系决定,是圆与直线相交、相切、相离的核心判定依据,也是中考和竞赛的高频考点。
1. 核心定义与判定
相离: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此时\(d > r\),直线与圆无交点,且直线到圆的距离大于半径。
相切:直线与圆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称为“切点”),此时\(d = r\),且有“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这一关键性质(逆命题也成立: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称为“交点”),此时\(d < r\),两交点间的线段称为“弦”,且满足“垂径定理”(过圆心垂直于弦的直线平分弦及弦所对的弧)。
2. 常用结论
若直线与圆相切,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且切线长(从圆外一点到切点的距离)相等(切线长定理)。
若直线与圆相交,设弦长为\(l\),则弦长公式为\(l = 2\sqrt{r^2 - d^2}\)(由垂径定理推导,将弦、半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构成直角三角形)。
过圆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切线;过圆外一点有且只有两条切线;过圆内一点无切线。
例题1: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已知圆\(O\):\(x^2 + y^2 = 16\)(圆心\((0,0)\),半径\(r = 4\)),直线\(l\):\(3x + 4y - 20 = 0\),判断直线\(l\)与圆\(O\)的位置关系。
解析:计算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 \frac{|3 \times 0 + 4 \times 0 - 20|}{\sqrt{3^2 + 4^2}} = \frac{20}{5} = 4\)。因\(d = r\),故直线\(l\)与圆\(O\)相切。
例题2:由位置关系求直线参数
已知圆\(O\):\((x - 2)^2 + (y - 3)^2 = 10\)(圆心\((2,3)\),半径\(r = \sqrt{10}\)),直线\(y = kx + 1\)与圆\(O\)相交,求\(k\)的取值范围。
解析: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kx - y + 1 = 0\),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 \frac{|2k - 3 + 1|}{\sqrt{k^2 + 1}} = \frac{|2k - 2|}{\sqrt{k^2 + 1}}\)。因直线与圆相交,故\(d < r\),即\(\frac{|2k - 2|}{\sqrt{k^2 + 1}} < \sqrt{10}\)。两边平方得\(4(k - 1)^2 < 10(k^2 + 1)\),展开整理:\(4k^2 - 8k + 4 < 10k^2 + 10\),即\(6k^2 + 8k + 6 > 0\),化简为\(3k^2 + 4k + 3 > 0\)。因判别式\(\Delta = 16 - 36 = -20 < 0\),故\(k\)取全体实数。
例题3:切线的性质应用
已知\(AB\)是圆\(O\)的切线,切点为\(B\),\(OA\)交圆\(O\)于点\(C\),若\(OB = 3\),\(OA = 5\),求\(AC\)的长。
解析:因\(AB\)是切线,故\(OB \perp AB\)(切线性质)。在\(Rt\triangle OAB\)中,\(OA = 5\),\(OB = 3\),则\(OC = OB = 3\)(均为半径)。故\(AC = OA - OC = 5 - 3 = 2\)。
例题4:相交弦长计算
已知圆\(O\)的半径\(r = 5\),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 = 3\),求直线\(l\)与圆\(O\)相交所得弦的长度。
解析:由弦长公式\(l = 2\sqrt{r^2 - d^2}\),代入得\(l = 2\sqrt{25 - 9} = 2\sqrt{16} = 8\),故弦长为\(8\)。
例题5:切线的判定
已知\(AB\)是圆\(O\)的直径,点\(C\)在圆\(O\)上,\(D\)是\(BC\)延长线上一点,且\(\angle BAC = \angle D\),求证:\(AD\)是圆\(O\)的切线。
证明:因\(AB\)是直径,故\(\angle ACB = 90^\circ\)(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则\(\angle ACD = 90^\circ\)(平角定义)。在\(Rt\triangle ACD\)中,\(\angle D + \angle CAD = 90^\circ\)。又因\(\angle BAC = \angle D\),故\(\angle BAC + \angle CAD = 90^\circ\),即\(\angle BAD = 90^\circ\),即\(AB \perp AD\)。因\(AB\)是半径,且\(AD\)过半径外端\(A\),故\(AD\)是圆\(O\)的切线(切线判定定理)。
三、两圆的位置关系
两圆的位置关系由“两圆的圆心距(记为\(d\))”与“两圆半径(记为\(R\)、\(r\),且\(R \geq r\))”的大小关系决定,共分为五种情况,需注意“外离”与“内含”、“外切”与“内切”的区别。
1. 核心定义与判定(\(R \geq r\))
外离:两圆没有公共点,且一个圆在另一个圆外部,此时\(d > R + r\),两圆无交点,且圆心距大于两半径之和。
外切:两圆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称为“外切点”),且一个圆在另一个圆外部,此时\(d = R + r\),外切点在两圆心的连线上(连心线过外切点)。
相交:两圆有两个公共点(称为“交点”),此时\(R - r < d < R + r\),连心线垂直平分两交点的连线(公共弦)。
内切:两圆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称为“内切点”),且一个圆在另一个圆内部,此时\(d = R - r\),内切点在两圆心的连线上(连心线过内切点)。
内含:两圆没有公共点,且一个圆在另一个圆内部(不含内切情况),此时\(d < R - r\),两圆无交点,且圆心距小于两半径之差。
2. 常用结论
两圆的连心线(过两圆心的直线)是两圆的对称轴,故若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若两圆相切,连心线过切点。
两圆外离时,两圆上点的最大距离为\(d + R + r\),最小距离为\(d - (R + r)\);两圆内含时,最小距离为\((R - r) - d\)。
若两圆半径相等且相交,则连心线与公共弦互相垂直平分,构成菱形。
例题1: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已知圆\(O_1\):\((x - 1)^2 + (y - 2)^2 = 9\)(半径\(R = 3\)),圆\(O_2\):\((x + 2)^2 + (y + 1)^2 = 16\)(半径\(r = 4\)),求两圆的位置关系。
解析:先算圆心距\(d = \sqrt{(1 + 2)^2 + (2 + 1)^2} = \sqrt{9 + 9} = \sqrt{18} = 3\sqrt{2} \approx 4.24\)。因\(R + r = 7\),\(R - r = 1\),且\(1 < 3\sqrt{2} < 7\),故两圆相交。
例题2:由位置关系求圆心距
已知两圆半径分别为\(5\)和\(3\)(\(R = 5\),\(r = 3\)),若两圆外切,求圆心距\(d\);若两圆内切,求圆心距\(d\)。
解析:外切时,\(d = R + r = 5 + 3 = 8\);内切时,\(d = R - r = 5 - 3 = 2\)。
例题3:公共弦长计算
已知圆\(O_1\):\(x^2 + y^2 - 4x + 6y = 0\),圆\(O_2\):\(x^2 + y^2 - 2x + 4y = 0\),求两圆公共弦的长度。
解析:第一步,求连心线与公共弦方程:两圆方程相减(消去\(x^2\)、\(y^2\)),得公共弦方程:\(-2x + 2y = 0\),即\(x - y = 0\)。第二步,求圆\(O_1\)的圆心与半径:圆\(O_1\)化为标准式\((x - 2)^2 + (y + 3)^2 = 13\)(圆心\((2,-3)\),半径\(R = \sqrt{13}\))。第三步,算圆心\(O_1\)到公共弦的距离\(d = \frac{|2 - (-3)|}{\sqrt{1^2 + (-1)^2}} = \frac{5}{\sqrt{2}}\)。第四步,由弦长公式,公共弦长\(l = 2\sqrt{R^2 - d^2} = 2\sqrt{13 - \frac{25}{2}} = 2\sqrt{\frac{1}{2}} = \sqrt{2}\)。
例题4:外离时的最大/最小距离
已知两圆外离,圆心距\(d = 10\),半径分别为\(R = 4\),\(r = 2\),求两圆上各取一点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
解析:外离时,最大距离为\(d + R + r = 10 + 4 + 2 = 16\)(两圆上点沿连心线延长线方向);最小距离为\(d - (R + r) = 10 - 6 = 4\)(两圆上点沿连心线方向)。
例题5:内含时的参数范围
已知圆\(O_1\):\((x - 2)^2 + (y - 3)^2 = 16\)(半径\(R = 4\)),圆\(O_2\):\((x + 1)^2 + (y - 1)^2 = r^2\)(半径\(r\)),若圆\(O_2\)在圆\(O_1\)内部(内含,不含内切),求\(r\)的取值范围。
解析:先算圆心距\(d = \sqrt{(2 + 1)^2 + (3 - 1)^2} = \sqrt{9 + 4} = \sqrt{13} \approx 3.606\)。因圆\(O_2\)在圆\(O_1\)内部,故需满足\(d < R - r\)(内含),且\(r > 0\)。代入得\(\sqrt{13} < 4 - r\),解得\(r < 4 - \sqrt{13}\)。又因\(r > 0\),故\(0 < r < 4 - \sqrt{13}\)。
四、三角形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角形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三角形的外接圆(圆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称为“外接圆”,圆心为“外心”)和三角形的内切圆(圆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称为“内切圆”,圆心为“内心”),核心是外心与内心的性质及半径计算。
1. 核心定义与性质
(1)三角形的外接圆(“圆过三角形”)
定义: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称为三角形的外接圆,圆心(外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半径(外接圆半径,记为\(R\))是外心到任意顶点的距离。
性质:
外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均等于外接圆半径\(R\))。
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斜边中点(斜边为外接圆直径,故\(R = \frac{斜边}{2}\));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部。
外接圆半径公式:\(R = \frac{abc}{4S}\)(\(a\)、\(b\)、\(c\)为三角形三边,\(S\)为三角形面积)。
(2)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切三角形”)
定义: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称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内心)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半径(内切圆半径,记为\(r\))是内心到任意一边的距离。
性质:
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均等于内切圆半径\(r\))。
内心一定在三角形内部(无论三角形形状如何)。
内切圆半径公式:\(r = \frac{S}{p}\)(\(S\)为三角形面积,\(p = \frac{a + b + c}{2}\)为三角形的半周长)。
2. 常用结论
任意三角形都有且只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一外一内,唯一存在”)。
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R = \frac{斜边}{2}\),内切圆半径\(r = \frac{a + b - c}{2}\)(\(c\)为斜边,\(a\)、\(b\)为直角边)。
等边三角形的外心与内心重合,且\(R = 2r\)(因等边三角形的高\(h = R + r = 3r\),故\(R = 2r\))。
例题1: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已知\(Rt\triangle ABC\)中,\(\angle C = 90^\circ\),\(AC = 6\),\(BC = 8\),求其外接圆半径\(R\)。
解析: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斜边中点,先求斜边\(AB = \sqrt{AC^2 + BC^2} = \sqrt{36 + 64} = 10\),故外接圆半径\(R = \frac{AB}{2} = 5\)。
例题2: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已知\(\triangle ABC\)中,\(AB = 5\),\(BC = 6\),\(AC = 7\),求其内切圆半径\(r\)。
解析:第一步,算半周长\(p = \frac{5 + 6 + 7}{2} = 9\)。第二步,用海伦公式算面积\(S = \sqrt{p(p - a)(p - b)(p - c)} = \sqrt{9 \times (9 - 5) \times (9 - 6) \times (9 - 7)} = \sqrt{9 \times 4 \times 3 \times 2} = \sqrt{216} = 6\sqrt{6}\)。第三步,由内切圆半径公式\(r = \frac{S}{p}\),得\(r = \frac{6\sqrt{6}}{9} = \frac{2\sqrt{6}}{3}\)。
例题3:外心位置判断
已知\(\triangle ABC\)中,\(\angle A = 120^\circ\),判断其外心的位置。
解析: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部。因\(\angle A = 120^\circ\)(钝角),故外心在\(\triangle ABC\)外部。
例题4:等边三角形的外切圆与内切圆半径关系
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6\),求其外接圆半径\(R\)和内切圆半径\(r\)。
解析:等边三角形的高\(h = \frac{\sqrt{3}}{2} \times 6 = 3\sqrt{3}\)。因外心与内心重合,且\(h = R + r\),又\(R = 2r\),故\(3r = 3\sqrt{3}\),解得\(r = \sqrt{3}\),\(R = 2\sqrt{3}\)。
例题5:内切圆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
已知\(\triangle ABC\)的内切圆半径\(r = 2\),半周长\(p = 10\),求\(\triangle ABC\)的面积\(S\)。
解析:由内切圆半径公式\(r = \frac{S}{p}\),得\(S = r \times p = 2 \times 10 = 20\)。
五、四边形与圆的位置关系
四边形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分为两种:圆内接四边形(四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圆上,称为“内接四边形”,圆称为“外接圆”)和圆外切四边形(四边形的四条边都与圆相切,称为“外切四边形”,圆称为“内切圆”),核心是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应用。
1. 核心定义与判定、性质
(1)圆内接四边形(“四边形在圆内”)
定义:四个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的四边形称为圆内接四边形,该圆称为四边形的外接圆。
判定定理:
对角互补的四边形是圆内接四边形(即\(\angle A + \angle C = 180^\circ\),\(\angle B + \angle D = 180^\circ\))。
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的四边形是圆内接四边形(如外角\(\angle ADE = \angle B\),则\(ABCD\)内接于圆)。
若两个点在一条线段的同侧,且对该线段的张角相等,则这两个点与线段端点共圆(可推广到四边形)。
性质定理: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判定定理的逆用)。
圆内接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线乘积等于两组对边乘积之和(托勒密定理:\(AC \times BD = AB \times CD + AD \times BC\),仅适用于圆内接四边形)。
(2)圆外切四边形(“四边形在圆外”)
定义:四条边都与同一个圆相切的四边形称为圆外切四边形,该圆称为四边形的内切圆。
判定定理:
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之和相等(即\(AB + CD = AD + BC\)),则该四边形是圆外切四边形(核心判定条件)。
性质定理:
圆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之和相等(判定定理的逆用)。
圆外切四边形的内心到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均等于内切圆半径)。
圆外切四边形的面积\(S = r \times p\)(\(r\)为内切圆半径,\(p = \frac{AB + BC + CD + DA}{2}\)为四边形的半周长)。
2. 常用结论
任意三角形有外接圆,但不是所有四边形都有外接圆(只有满足“对角互补”的四边形才有);同样,不是所有四边形都有内切圆(只有满足“对边和相等”的四边形才有)。
既是圆内接四边形又是圆外切四边形的四边形称为“双心四边形”(如正方形、菱形(当菱形内接于圆时,即为正方形))。
矩形是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但不是圆外切四边形(除非是正方形,此时对边和相等);菱形是圆外切四边形(对边和相等),但不是圆内接四边形(除非是正方形,此时对角互补)。
例题1:判断圆内接四边形
已知四边形\(ABCD\)中,\(\angle A = 100^\circ\),\(\angle B = 80^\circ\),\(\angle C = 80^\circ\),判断四边形\(ABCD\)是否为圆内接四边形。
解析:圆内接四边形需满足“对角互补”。计算\(\angle D = 360^\circ - (\angle A + \angle B + \angle C) = 360^\circ - (100^\circ + 80^\circ + 80^\circ) = 100^\circ\)。因\(\angle A + \angle C = 100^\circ + 80^\circ = 180^\circ\),\(\angle B + \angle D = 80^\circ + 100^\circ = 180^\circ\),故四边形\(ABCD\)是圆内接四边形。
例题2: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性质
已知四边形\(ABCD\)是圆内接四边形,\(AB\)的延长线交\(DC\)的延长线于点\(E\),若\(\angle A = 60^\circ\),求\(\angle BCE\)的度数。
解析:圆内接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angle BCE\)是四边形\(ABCD\)的外角,其对应的内对角是\(\angle A\),故\(\angle BCE = \angle A = 60^\circ\)。
例题3:圆外切四边形的对边和
已知四边形\(ABCD\)是圆外切四边形,\(AB = 5\),\(BC = 3\),\(CD = 4\),求\(AD\)的长。
解析:圆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之和相等,即\(AB + CD = AD + BC\)。代入得\(5 + 4 = AD + 3\),解得\(AD = 6\)。
例题4:圆外切四边形的面积
已知四边形\(ABCD\)是圆外切四边形,内切圆半径\(r = 2\),四边分别为\(AB = 4\),\(BC = 5\),\(CD = 6\),\(DA = 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S\)。
解析:第一步,算半周长\(p = \frac{4 + 5 + 6 + 3}{2} = 9\)。第二步,由圆外切四边形面积公式\(S = r \times p\),得\(S = 2 \times 9 = 18\)。
例题5:托勒密定理的应用
已知正方形\(ABCD\)内接于圆\(O\),边长为\(2\),求对角线\(AC\)与\(BD\)的乘积(用托勒密定理验证)。
解析:正方形是圆内接四边形,满足托勒密定理\(AC \times BD = AB \times CD + AD \times BC\)。因正方形边长均为\(2\),故\(AB = CD = AD = BC = 2\),代入得\(AC \times BD = 2 \times 2 + 2 \times 2 = 8\)。又因正方形对角线\(AC = BD = 2\sqrt{2}\),故\(AC \times BD = 2\sqrt{2} \times 2\sqrt{2} = 8\),与托勒密定理结果一致。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初中数学 19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
- 初中数学 20 轴对称、中垂线、等腰三角形
- 初中数学 21 勾股定理:\(a^{2}+b^{2}=c^{2}\)
- 初中数学 22 平行四边形、中位线、矩形、菱形、正方形
- 初中数学 23 圆:与圆有关的角、线、垂径定理
- 初中数学 24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中心对称
- 初中数学 2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位似图形
- 初中数学 26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 初中数学 27 投影与视图、三视图
- 初中数学 28 尺规作图与命题的证明
- 初中数学 29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表
- 初中数学 30 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极差、标准差
- 初中数学 31 概率(事件\(A\)发生的概率\(P(A)=\frac{m}{n}\))
- 平面几何:定比分点、中点公式、黄金分割点
- 平面几何:张角定理、分角定理、角平分线定理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垂心(H)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重心(G)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外心(O)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内心(I)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旁心(Ia、Ib、Ic)
- 平面几何:垂足三角形
- 平面几何: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圆幂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
- 平面几何:垂径定理
- 圆心角、圆周角、圆内角、圆外角、弦切角
- 点、线、圆、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的位置关系
- 高中数学 总目录(必修1、2与选修1、2、3)
- 集合 0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 集合 01 集合元素的概念、性质、运算
- 集合 01 数集(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
- 逻辑 01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 逻辑 01逻辑学、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方程
- 不等式 0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不等式 02 均值不等式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含参、恒成立、根的范围)
- 不等式 02 一元高次不等式(奇穿偶回)
- 不等式 02 分式不等式
- 不等式 02 糖水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无理不等式
- 不等式 02 绝对值不等式、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 不等式 02 三角函数不等式
- 不等式 02 Aczel 不等式(柯东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柯西不等式
- 不等式 02 赫尔德不等式
- 不等式 02 卡尔松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权方和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排序不等式
- 不等式 02 闵可夫斯基不等式
- 不等式 02 琴生不等式